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國唯意志主義哲學的基本著作。阿·叔本華著。1814—1818年間用德文寫成。1819年初在德國德累斯頓出版。1844年出版修訂本,1859年出第3版。後譯為多種文字出版。中譯本198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石沖白譯,楊一之校。

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第1、2、3版序言、正文和附錄,中譯本51萬字。第1版序言主要說明書的特點、結構及讀法。第2版序言表達了作者因本書問世後受到冷遇而產生的沮喪心情,攻擊了當時在德國哲學講台上占統治地位的以黑格爾為代表的理性派哲學家。第3版序言表達了作者晚年獲得盛譽時的愉快心情。附錄是一篇批判康德哲學的論文。正文分4篇,題目依次是:「世界作為表象初論」、「世界作為意志初論」、「世界作為表象再論」、「世界作為意志再論」。第1、2、3篇闡述了叔本華的世界觀和認識論。他把世界分為現象和本質(自在之物)兩部分。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客體)都是認識者(主體)的表象。它們以主體的存在為存在的前提條件。客體與主體密切相聯,二者「存則共存,亡則俱亡」。它們有一條共同的界限,即「充分根據律」。它既是客體的基本形式,又是主體意識中產生表象的根據。世界的本質是意志,也叫「生存意志」。它是「不能遏止的盲目衝動」,永無止境的欲求。萬物是同一個不可分割的意志的表現或顯現。意志直接客體化為事物的理念,間接地客體化為事物個體。有兩種不同的認識,一種是科學的認識,對象是表象世界中的諸客體,以認識客體的時空形式、因果性、必然性或根據律為目的。這種認識僅以表象世界為限,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另一種是直觀的認識,主體通過「觀審」和「自失」把握事物的本質。第4篇集中闡述作者的人生觀(倫理學),認為人生是無意義、無價值的。因為人本質上是意志,而意志意味着欲求、掙扎,所以人生就是痛苦。藝術欣賞會使人暫時擺脫痛苦;永久擺脫痛苦的途徑是實行禁欲主義,徹底否定生存意志。

本書全面地闡述了叔本華的基本思想,他以後的著作都是對本書思想的補充和進一步發揮。本書的思想對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和存在主義者都有重大影響。

作者簡介

阿·叔本華(Auther Schopenhauer 1788—1860),德國哲學家,唯意志主義創始人。曾獲耶拿大學博士學位。柏林大學編外講師。晚年曾拒絕擔任柏林皇家科學院院士。主要著作還有《充分根據律的四重根》、《論自然的意志》、《倫理學的兩個根本問題》、《附錄和補遺》等。

工具書的分類

工具書[1]按內容分有綜合性的、專科性的;按文種分有中文的,外文的;按編輯體例與功用分有辭書、類書、政書、百科全書、年鑑、手冊、書目、索引、文摘、表譜、圖錄、地圖、名錄等[2]

視頻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相關視頻

讀書:《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唐加文#
六言六弊第29期-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參考文獻

  1. 常見的工具書術語,新浪博客,2008-11-29
  2. 工具書有哪些類型,中學生讀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