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平賀讓
圖片來自blogspot

平賀讓[1] ,出生:1878年3月8日-1943年2月17日是日本帝國海軍軍人、軍艦設計師、華族。海軍技術中將從三位男爵東京帝大總長、工學博士。東京府(現在的東京都)出生,祖籍地廣島縣廣島市。父親是藝州藩士,出任了維新政府的主計官。其兄德太郎也是海軍軍人。大和級戰列艦的設計者。在友鶴事件第四艦隊事件後他下令軍艦全部用鉚釘連接而廢除電焊,一定程度上開了技術的倒車。

目錄

介紹

日本造艦之神,帝國海軍技術中將,大和號戰列艦的主設計師之一。性格孤高,不喜談笑,被認為是堅定的正統「英國流」設計師,在工作中經常頑固堅持所謂「古典主義」的設計,且與喜好大艦巨砲的海軍軍令部長伏見宮博恭王和海軍元老東鄉平八郎趣味相投。主持設計了「長門」級和「加賀」級戰列艦、「天城」級戰列巡洋艦、以及「古鷹」級、「夕張」級、「青葉」級、「高雄」級等各型巡洋艦的設計。與日本另一著名設計師,有著造艦鬼才之稱藤本喜久雄矛盾深刻。

早年生涯

廣島縣廣島市人,1878年3月8日生於東京三田豐岡町,五兄妹中的老么。父親百左衛門是藝州藩士.海軍主計官,兄德太郎是海軍軍官,海軍兵學校18期畢業,與加藤寬治、安保清種同期,兩個姐姐也都嫁給海軍軍人(另一個早逝)。平賀讓在家庭氣氛耳濡目染下,也對軍艦設計產生興趣,1901年7月東京帝大工科大學(後來的工學部)造船學科(後來的船舶工學科)首席畢業,入海軍為造船中技士(後來的造船中尉),1902年參與在北海道根室港附近座礁的武藏(初代.海防艦)、八重山(初代.通報艦),平賀讓細緻精密的計算能力,對離礁拖救作業大有幫助,自此嶄露頭角。1905年1月27日受命派駐英國,留學格林威治海軍學院,2月8日與大學同學原正幹的妹妹カズ結婚,2月28日自橫濱啟程,1909年1月26日學成歸國,2月3日為海軍艦政本部部員,同年9月25日兼任東京帝大工科大學講師(~1912年8月16日),時年31。

條約戰艦

俄戰後,日本海軍開始逐次推動以艦齡未滿8年的8艘戰艦、8艘巡洋戰艦為中心之建艦國防計劃(八八艦隊),平賀接受艦政本部(後來改稱技術本部)計劃主任,私交甚厚,有「刎頸之交」的關係的山本開藏的指導,首先參與長門級戰列艦的設計,並提出利用長門型第二煙囪後方空間加裝1座聯裝砲塔的改造設計案(陸奧變體.後來的加賀級戰列艦)、天城級戰列巡洋艦,以及各種高速戰艦計劃案的研究檢討。1918年10月19日,兼任東京帝大工科大學教授。1920年12月1日山本開藏升任第四部長,平賀繼任計劃主任。

八艦隊建艦案陸續起造後,加上其它輔助艦艇的建造與原物料價格上漲等因素,海軍建艦與維持經費也大幅成長,為了抑制預算的膨脹,平賀提出舷側火力與既有5500噸型輕巡相同的3000噸小型巡洋艦構想,並實驗建造,這就是1922年竣工的夕張號。在藤本喜久雄主導設計下,驅逐艦式設計的夕張,採用塔型艦橋、結合式煙囪等嶄新造型,對後來日本海軍艦船設計影響深遠,並且受當時列強海軍的注目。但是實際運用上,由於艦型過小,造成防禦力脆弱及續航力受限,評價未必很高。為響應用兵者的需求,平賀應用夕張的設計理念,挑戰排水量10000噸以下搭載20cm炮6門的大型偵察巡洋艦,提出7100噸型巡洋艦構想,也就是後來的古鷹級重巡洋艦。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英美列強,同樣苦於海軍造艦競爭帶來的財政壓力,1922年與日本簽訂華盛頓裁軍條約,加上1923年關東大地震的打擊,平賀與其它造船官心血所注的八八艦隊計劃戰艦、巡洋戰艦,除長門、陸奧外,不是改裝成空母,就是在船塢中解體,再不然則作為魚雷、砲彈試射標靶後歸於大海。裁軍條約實施後日本海軍的建艦重心,轉向強化輔助艦艇以補主力艦勢力之不足,搭載20cm炮的10000噸級巡洋艦(條約型巡洋艦)首型,就是1923年展開設計之妙高級重巡洋艦。由於在「妙高」級巡洋艦的設計方案上產生分歧,平賀讓憤而離開第四部,前往海軍技術研究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