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公開市場業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公開市場業務是一個專有名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詞解釋

公開市場業務是貨幣政策工具之一,指的是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買賣政府債券來控制貨幣供給和利率的政策行為。

在多數發達國家(更準確的說是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公開市場業務是中央銀行吞吐基礎貨幣,調節市場流動性的主要貨幣政策工具,通過中央銀行與指定交易商進行有價證券和外匯交易,實現貨幣政策調控目標。

公開市場業務的作用

1、調控存款貨幣銀行準備金和貨幣供給量。中央銀行通過在金融市場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可直接增加或減少商業銀行等存款貨幣機構的超額準備金水平,從而影響存款貨幣銀行的貸款規模和貨幣供給總量。

2、影響利率水平和利率結構。當中央銀行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時,貨幣供給增加或減少,從而影響利率水平。此外,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買賣不同期限的有價證券可直接改變市場對不同期限證券的供求平衡狀況,從而使利率結構發生變化。

公開市場業務發揮作用的條件

公開市場業務要充分發揮作用,需要以下前提條件:

①中央銀行必須具有強大的足以干預和控制整個金融市場的資金實力。

②中央銀行能自行決定買賣證券的種類數量及買賣的時間等。

③金融市場的範圍應具有全國性,並應具有完整的獨立性,不受外國金融中心的制約。

④金融市場上的證券種類和數量要適當。

公開市場業務的優缺點

公開市場業務日益成為許多國家最重要的日常性貨幣政策工具,它有如下優點:

①公開市場業務是中央銀行主動採取的,並能對銀行準備金產生直接預期的效果,而不像再貼現那樣,央行處於被動地位。

②公開市場業務可以進行經常性、連續性的操作,買賣證券的規模可大可小,直到滿足中央銀行的要求為止。

③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公開市場業務,對貨幣供給量進行微調,而不會像法定存款準備金那樣產生震動性影響。

④金融市場情況一旦發生變化,中央銀行能迅速改變其操作方向,精確而靈活地調節市場貨幣供給量,而其他貨幣政策工具則不能迅速地逆轉。

作為一種貨幣政策工具,公開市場業務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①公開市場業務操作較為細微,政策意圖的告示作用較弱。

②需要以有較為發達的有價證券市場為前提。

③在某些情況下,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彌補準備金的不足,從而使公開市場業務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

我國的公開市場業務

我國公開市場業務包括人民幣操作和外匯操作兩部分。外匯公開市場操作於1994年3月啟動。人民幣公開市場操作於1998年5月恢復交易,規模逐步擴大。1999年以來,公開市場業務已成為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對於調控貨幣供給量、調節商業銀行流動性水平、引導貨幣市場利率走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其基本做法是:

1、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實行一級交易商制度。1998年時我國具有國債一級交易商資格的金融機構僅有29家。到2006年時,我國一級交易商有商業銀行40家、證券公司4家、保險公司4家、農村商業銀行2家和證券投資基金2家,共為52家。

2、公開市場操作工具包括國債、政策性金融債以及中央銀行票據等。其中,中央銀行票據是中央銀行為調節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而向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發行的短期債務憑證,其實質是中央銀行債券,目的是減少商業銀行可貸資金量。2005年全年共發行125期央行票據,發行總量為27882億元。2006年全年共發行了97期央行票據。

3、交易方式包括回購交易、現券交易、發行中央銀行票據等。

4、以招標方式形成價格(利率)機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