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生命周期假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生命周期假說是一個專有名詞術語。

中華文明是一種獨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獨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中國由於其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而始終沒有間斷過的文化傳承,這使漢字成為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出現的甲骨文[2]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一直發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名詞解釋

生命周期假說又稱消費與儲蓄的生命周期假說,是由美國經濟學家F·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和R·布倫貝格(R.Brumberg)、A·安東(Alberto Ando)共同提出來的。他們依據微觀經濟學中的消費者行為理論,從對個人消費行為的研究出發。

其中,消費者行為是指消費者為獲取、使用、處置消費物品或服務所採取的各種行動,包括先於且決定這些行動的決策過程。消費者行為是與產品或服務的交換密切聯繫在一起的。

消費行為是指消費者的需求心理、購買動機、消費意願等方面心理的與現實諸表現的總和。其最主要的行為表現是:購買行為。

生命周期假說的前提

首先假定消費者是理性的,能以合理的方式使用自已的收入,進行消費;

其次,消費者行為的唯一目標是實現效用最大化。這樣,理性的消費者將根據效用最大化的原則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費與儲蓄,使一生中的收入等於消費。

絕對收入假說:收入的絕對水平決定消費(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相對收入假說:收入的分配狀況及消費者歷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決定消費(詹姆斯·杜森貝里James Stemble Duesenberry)

生命周期假說:消費者根據一生的收入流來優化一生的消費流(弗蘭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

持久收入假說:持久性(而非暫時性)收入水平決定消費(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生命周期假說的內容

生命周期假說與凱恩斯消費函數理論的區別在於,凱恩斯消費函數理論強調當前消費支出與當前收入的相互聯繫,而生命周期假說則強調當前消費支出與家庭整個一生的全部預期收入的相互聯繫。該理論認為,每個家庭都是根據一生的全部預期收入來安排自己的消費支出的,即每個家庭在每一時點上的消費和儲蓄決策都反映了該家庭希望在其生命周期各個階段達到消費的理想分布,以實現一生消費效應最大化的企圖。因此,各個家庭的消費取決於他們在兩個生命期內所獲得的總收入和財產。這樣,消費就取決於家庭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

生命周期假說理論認為,由於組成社會的各個家庭處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階段,所以,在人口構成沒有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從長期來看邊際消費傾向是穩定的,消費支出與可支配收入和實際國民生產總值之間存在一種穩定的關係。但是,如果一個社會的人口構成比例發生變化,則邊際消費傾向也會變化,如果社會上年輕的和老年人的比例增大,則消費傾向會提高,如果中年人的比例增大,則消費傾向會降低。

生命周期假說將人的一生分為年輕時期、中年時期和老年時期三個階段。年輕和中年時期階段,老年時期是退休以後的階段。

一般來說,在年輕時期,家庭收入低,但因為未來收入會增加,因此,在這一階段,往往會把家庭收入的絕大部分用於消費,有時甚至舉債消費,導致消費大於收入。

進入中年階段後,家庭收入會增加,但消費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會降低,收入大於消費,因為一方面要償還青年階段的負債,另一方面還要把一部分收入儲蓄起來用於防老。

退休以後,收入下降,消費又會超過收入。因此,在人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收入和消費的關係,消費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不是不變的。

生命周期假說的重要意義

生命周期假說把消費與一生收入和財產聯繫起來,具有重要意義和地位。它解釋了消費函數之謎,說明了長期消費函數的穩定性及短期中消費波動的原因。具體的,在長期中,財產與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大致是不變的,可支配收入中勞動收入的比率(YL/YD)也是大致不變的,因此,長期平均消費傾向是穩定的,邊際消費傾向與平均消費傾向大致相等。但在短期中,財產與可支配收入的比率是變動的,其原因主要是資本市場的價格變動。這一理論還可以用來分析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對消費和經濟活動的影響、不同階層家庭消費的差別、消費的逐季變動等問題。對生命周期假說的批評主要集中在這一假說的一些假設條件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