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非語言溝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非語言溝通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專有文化術語。

歷史名詞是歷史上曾出現的事件及事物的名稱[1],例如「禪讓」,傳說古代實行舉薦賢能之人為首領繼承人的一種制度,據文獻記獻:有堯舉舜、舜舉禹[2]、禹先舉皋陶、皋陶死禹又舉益等歷史故事。

名詞解釋

非語言溝通是相對於語言溝通而言的,是指通過身體動作、體態、語氣語調、空間距離等方式交流信息、進行溝通的過程。

在溝通中,信息的內容部分往往通過語言來表達,而非語言則作為提供解釋內容的框架,來表達信息的相關部分。因此非語言溝通常被錯誤地認為是輔助性或支持性角色。

非語言溝通的方式

1、標記語言。如聾啞人的手語、旗語,交通警的指揮手勢,裁判的手勢,以及人們慣用的一些表意手勢,如「OK」和勝利的「V」等。如基督教的十字,伊斯蘭教的新月,美元的$符號以及許多現代企業的標識。

2、動作語言。例如,飯桌上的吃相能反映出一個人的修養;一位顧客在排隊,他不停地把口袋裡的硬幣弄得叮噹響,這清楚地表明他很着急。在櫃檯前,拿起又放下,顯示出她拿不定注意。

3、物體語言。總把辦公物品擺放很整齊的人,能看出他是個乾淨利落,講效率的人;穿衣追求質地,不跟時尚跑,這樣的人一定有品味有檔次。

非語言溝通的特點

因為非語言溝通是藉助某些非語言符號,如表情、手勢、眼神等輔助手段,表達感情、傳遞信息的一種交流方式。根據非語言溝通的表現形式,以及文化、地域、風俗習慣的差異,決定了它具有真實性、自然性、模糊性、生動性、差異性等特點。

1、真實性:很多溝通專家認為,非語言行為比語言行為更能真實的傳達信息的含義。因為語言溝通中詞語的選擇可以有意識的控制,而非語言行為常常是無意識的,所以非語言行為通常是一個人的真情流露和表達

2、自然性:非語言溝通是正常參與社會活動的人,通過觀察、參與就可以獲得,並不需要付出多大的主觀努力去學習。比如久別的朋友見面擁抱,這些都是非語言在交流中的自然流露。

3、模糊性:其模糊性表現在同一動作的多解性方面,即同一個非語言行為,由於理解的角度不同,在實際應用中容易造成誤會。

4、生動性:非語言溝通是人們直接感受到的,更能生動的表達人的思想感情。

5、差異性:運用非語言溝通要考慮到種族、地域、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等。

非語言溝通的功能

非言語溝通的功能作用就是傳遞信息、溝通思想、交流感情。歸納起來是:

1、使用非言語溝通符號來重複言語所表達的意思或來加深印象的作用;具體如人們使用自己的言語溝通時,附帶有相應的表情和其他非言語符號。

2、替代語言,有時候某一方即使沒有說話,也可以從其非言語符號上比如面部表情上看出他的意思,這時候,非言語符號起到代替言語符號表達意思的作用。

3、非言語符號作為言語溝通的輔助工具,又作為「伴隨語言」,使語言表達的更準確、有力、生動、具體。

4、調整和控制語言,藉助非言語符號來表示交流溝通中不同階段的意向,傳遞自己的意向變化的信息。

非語言溝通的優缺點

非語言溝通的優點:信息意義十分明確;內涵豐富,含義隱含靈活。

非語言溝通的缺點:信息傳遞有限;界限模糊,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非語言溝通和語言溝通的關係

語言溝通與非語言溝通的關係,具體如下:

1、語言溝通是傳遞信息的符號,包括所說的話和所寫的字。要注意的是所用的符號應當是為發出者和接受者都能準確理解。當然採用相同的語系是必要的,也是相對較簡單的,困難的是要求雙方所用詞的含意也要有同樣的理解。

2、非語言性溝通是伴隨着溝通的一些非語性自行為,它能影響溝通的效果。如面部表情、身體姿勢、聲音、手勢、撫摸、眼神交流和空間等。非語言信息是一種不很清楚的信息,但它往往比語言性信息更真實,因為它更趨向於自發和難以掩飾。

同樣一句話可由於非語言性行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含意和效果,有時非語言溝通的重要性甚至超過語言性溝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