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9.24.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艋舺 的原始碼
←
艋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萬華區''' </p> |- |<center><img src="https://whdo.gov.taipei/images/map_s.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hdo.gov.taipei/ 圖片來自gov] </small> |} '''艋舺'''([[巴賽語]]:Bangka;[[台羅]]:Báng-kah),又稱'''文甲''',屬[[大加蚋堡]],清末與[[臺北城]]、[[大稻埕]]並稱臺北三市街之一,位於今日[[臺灣]][[臺北市]][[萬華區]]北部。17世紀荷蘭的古地圖中,艋舺位置標示為Handelsplaasts,就是交易場所的意思,足見其商業傳統之古老。 艋舺被視為[[臺北市]]的發源地之一,亦為當時[[台湾原住民]]商聚之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之[[貴陽街 (台北市)|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平埔族]]驱船与漢人交易,因稱船为Bangka,而被[[台灣話]]转称此地为“艋舺”。[[臺灣日治時期]],因[[臺灣話]]發音的「艋舺」,與佛典中[[日語]]發音的「まんか」相似,「艋舺」因此被當時[[日本政府]]易字為「萬華」,今日[[臺語]]猶稱其「艋舺」,但在地人口中的「艋舺」通常是指三水街以北的傳統區域(舊[[龍山區 (台北市)|龍山區]]),而非全「萬華區」。
返回「
艋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