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223.23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宰相 的原始碼
←
宰相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宰相2.jpg|350px|缩略图|右|<big>北宋宰相王安石</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719/5fa3b05433084adbaa6db6c7e67876f5.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327958031_717027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宰相''',是古代中国辅助君主(含诸侯、[[帝王]]等)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非正式通称而非法制上的名称。在各朝代的官制中其实是没有这官名的,宰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目接物曰相”、“省视约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ref>[http://js.ifeng.com/a/20180809/6793709_0.shtml 上下五千年,常熟十宰相],凤凰网,2018-8-9</ref>。中国古代政权建立中央集权后正式称谓有丞相、相国等。今日时常称君主立宪国家之内阁总理大臣为[[首相]],即得自“宰相”之名。 [[商朝]]时为贵族家中的管家,是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亦管烹杀祭祀,实已为官的通称。因古时祭祀为头等大事,贵族当王后,变成王的首席副手。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唐朝]]宰相人数与名目最多,有: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议、豫)朝政、参知政事、同掌机密等等。汉代丞相以一或二人为相,唐代的宰相以多人合议制为相,还有许多军人节度使获得宰相的头衔,是为使相,但无实权。 有些朝代会设立左、右丞相(根据[[皇帝]]的方向),其地位根据不同朝代对“左尊”或“右尊”而不同。例如先秦时代文官尊左、武官尊右,在汉时期,以右丞相为主相、左丞相为副相,到隋唐两宋随周为“左尊右卑”。元朝依[[蒙古]]人习俗也以右丞相高于左丞相,到明初则恢复以左丞相为正职、右丞相为副职。 ==沿革==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ref>[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1911/378716.html 宰相和丞相相比 两者间的区别是什么],趣历史,2019-11-29</ref>。[[漢朝]]与秦朝相仿,一般稱為丞相(金印緺綬,綬紫青色),只是如果称为「[[相国]]」(金印綟綬,綬似綠似紫)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號稱[[三公]],共同执政,權臣則多稱「[[大司馬]]」。[[汉献帝]][[建安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除了[[朝廷]]的宰相之外,由於漢朝採用[[封建]]與[[郡縣制|郡縣]]並行制(也稱作[[郡國制]]),因此在地方層級上有許多[[封國]](諸如[[中山國]]、[[北海國]]、[[趙國]]等),行政區地位相當於[[郡]]。雖然封國的[[君主]]為各[[諸侯]][[王]],但只是[[傀儡]],實質的[[長官]],是[[皇帝]]派遣的「[[國相]]」,因此[[王國]]的國相,實際上相當於[[郡]]的[[太守]]。此外,各郡国内还有许多县侯的[[封国]],侯國的國相,在品级上則相当于[[县令]]、[[县长]]。 [[魏晋南北朝|魏晉]]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隋文帝|隋朝]]時,[[隋文帝]]楊堅創立[[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合稱為宰相。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不置尚书令,除中书令、侍中外,以他官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者才是宰相;[[玄宗]][[开元]]后,加衔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 [[宋朝]]以[[同平章事]]、[[侍中]]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兩者同議政事,輪流知印、押班、奏事,合稱「宰執」。从[[汉朝]]至[[唐朝]],[[天子]]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站立答話,其地位大降。同。[[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靖康]]间复改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元朝]]以[[中書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中书[[丞相|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各地設有[[行中書省]]作為朝廷的派出機構。 <ref>[http://www.sohu.com/a/344738823_569863 从胡惟庸被提拔重用到弄权被诛杀,看朱元璋的废除丞相之路] ,搜狐网 , 2019-10-2</ref>[[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藉由[[胡惟庸案]],罢中书省,废丞相,由[[天子]]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正五品]]的[[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內阁]]职位渐重,但[[大学士]]有宰相之实,却无宰相之名,权力受到一定限制,称辅臣,居首者为[[明朝首辅|首辅]]。 [[清]]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沒有[[品阶]]的[[军机大臣]]行宰相职责。[[明]]、清习惯上都称授[[正一品]]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清朝末年,[[清政府]]仿效[[日本]]改革政治制度,成立以[[清朝内阁总理大臣|总理大臣]]为首的[[责任内阁]],取代大学士和军机大臣。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明清以后的大学士及军机大臣虽有宰相职责,辅助皇帝,但实际上只是皇权的执行者,没有独立决策权力。虽有大学士和[[军机大臣]]专权的情况发生,但他们的权力只是来自君主的信任,而非制度本身,相对下地位并不稳固。 ==视频== ===<center> 宰相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古代的宰相和丞相,究竟有什么区别?今天可算知道了</center> <center>{{#iDisplay:t0697j5rstl|560|390|qq}}</center> <center>民间故事——宰相肚里能撑船</center> <center>{{#iDisplay:y0889bztu35|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530 禮俗總論]]
返回「
宰相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