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45.1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张仃 的原始碼
←
张仃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张仃 | 圖像 = [[File:Zd101.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635c23917bd87779.jpg?size=300x392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917年 | 國籍 = 中国 | 别名 = 号它山 | 職業 = 画家、书法家、工艺美术家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张仃水墨写生》</br>《张仃画室》 }} '''张仃'''(1917年05月19日—2010年02月21日) 号'''它山''',[[辽宁]]黑山人;[[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漫画家]]、壁画家、[[书法家]]、工艺美术家、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曾担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国壁画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黄宾虹]]研究会会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院长、《1949—1989中国美术年鉴》[[顾问]]等职务<ref>[https://zhangding.artron.net/ 艺术家张仃官网 ], [2014-1-6]</ref> == 人物简介 == '''张仃''',1917年出生。1932年入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ref>[https://www.sogou.com/sie?hdq=AQxRG-7746&query=%E5%BC%A0%E4%BB%83%EF%BC%8C1917%E5%B9%B4%E5%87%BA%E7%94%9F%E3%80%821932%E5%B9%B4%E5%85%A5%E5%8C%97%E5%B9%B3%E7%BE%8E%E6%9C%AF%E4%B8%93%E7%A7%91%E5%AD%A6%E6%A0%A1%E5%9B%BD%E7%94%BB%E7%B3%BB&ie=utf8 张仃,1917年出生。1932年入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百度文库 - wenku.baidu.com/v...- 2022-2-7</ref>,抗日战争爆发后曾投身“抗日宣传队”,以漫画为武器宣传抗日。 1938年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后到文艺界抗敌协会,任陕甘宁边区美术家协会主席<ref>[https://www.sogou.com/sie?hdq=AQxRG-7746&query=%E4%BB%BB%E9%99%95%E7%94%98%E5%AE%81%E8%BE%B9%E5%8C%BA%E7%BE%8E%E6%9C%AF%E5%AE%B6%E5%8D%8F%E4%BC%9A%E4%B8%BB%E5%B8%AD&ie=utf8 任陕甘宁边区美术家协会主席],搜狐, 2014-06-27</ref>。 1945年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平津学生班班主任和东北画报社总编辑<ref>[https://www.sogou.com/sie?hdq=AQxRG-7746&query=1945%E5%B9%B4%E5%90%8E%E4%BB%BB%E5%8D%8E%E5%8C%97%E5%A4%A7%E5%AD%A6%E4%B8%89%E9%83%A8%E7%BE%8E%E6%9C%AF%E7%B3%BB%E5%B9%B3%E6%B4%A5%E5%AD%A6%E7%94%9F%E7%8F%AD%E7%8F%AD%E4%B8%BB%E4%BB%BB%E5%92%8C%E4%B8%9C%E5%8C%97%E7%94%BB%E6%8A%A5%E7%A4%BE%E6%80%BB%E7%BC%96%E8%BE%91&ie=utf8 1945年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平津学生班班主任和东北画报社总编辑],雅昌艺术网 - news.artron.net/201...- 2010-1-25</ref>。他和朱丹等发起东北解放区的年画运动。 1949年设计全国政协会徽与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纪念邮票]],负责和参与开国大典、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美术设计工作,设计改造[[怀仁堂]]、勤政殿,设计天安门广场大会会场和新中国第一批纪念邮票。 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主任、[[教授]],领导中央美院国徽设计小组参与[[国徽]]设计。从1951年至1957年,多次担纲莱比锡、[[布拉格]]、[[莫斯科]]、[[巴黎]]等城市的世界博览会中国馆总设计师。1955年参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筹建工作,1957年调任中央工艺美院第一副院长,1981年任中央工艺美院院长,后离休。 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仃欣然复出,担任美术系第一工作室博士生导师。 2010年2月21日上午10:00,张仃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书记、中国美协常务理事、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主任、中国文联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中国[[黄宾虹]]研究会会长等。曾负责设计动画片《[[哪咤闹海]]》,为首都机场创作巨幅壁画《[[哪咤闹海]]》。[[焦墨]]国画代表作品有《巨木赞》、《蜀江碧》等。在北京、香港等地举办过个人作品展。出版有《张仃水墨山水写生》、《张仃焦墨山水》、《张仃漫画》等。 张仃70余年的艺术生涯,跨越漫画、实用美术、艺术设计、展示设计、舞台美术、动画电影、装饰绘画、壁画、中国画、书法、艺术批评、美术教育等诸多门类,以其丰沛的艺术激情与超常的艺术能量纵横捭阖于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学院与民间的张力语境之中,成为解读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一个经典文本,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大美术家”和20世纪中国美术的“立交桥”。 == 生平经历 == [[File:Zd102.jpg|缩略图|右|[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343704288073d1b1726d 原图链接]]] 张仃非凡的艺术生涯,当自家乡北镇说起。过年时将红色胭脂蘸在馒头上的“一点之美”,埋下了幼年张仃心灵中追求艺术的种子。4岁在家中大门上用彩色粉笔画《出丧图》,虽遭族长训斥,却可算为最早的艺术创作;5岁开始临摹父亲带回的《芥子园画谱》、《点石斋画谱》,也喜看摩登杂志插图,舅舅算命摊上打洋伞、穿洋裙的“鼠小姐”造型是他设计创作的最初萌芽。 1932年,张仃考入北平私立美术专科学校。就在这一年,日本占领[[热河]],父亲失业,张仃成了流亡北平的东北学生,15岁的张仃很快发现,自己的心中根本装不下“[[十八描]]”的仿古人物画,鲁迅匕首投枪式的文学作品才真正令他折服。于是,张仃拿起漫画、宣传画这种出手快、犀利鲜明的艺术形式作武器,与日本帝国主义和不抵抗的国民党政府展开斗争,到东北军前线鼓动和宣传抗日,参与筹建前卫社团“左翼美术家联盟”,吹响了救国救民、奋起抗战的号角。这一时期,张仃画的宣传画《打回老家去》,用白山黑水和大豆高粱呼应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深入人心的歌曲主题,是整个抗战时期最具思想深度和代表性的美术作品。那一年,张仃刚满20岁。 1938年秋,[[漫画家]]张仃来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艺术创作和教学发生新的转折。 初到延安的时候,21岁的张仃还是一副国统区自由知识分子的做派,脚蹬马靴,身穿吊带裤。有着独立艺术追求的张仃被看成是“异类”,他对[[素描、透视、解剖]]之类不感兴趣,而是大讲[[毕加索]]、凡高、印象派,讲现代绘画的色彩与变形规律,这在当时的延安显然过于“前卫”;他为延安文艺界人士画的漫画肖像被批判成“ 丑化革命同志”,他本人也因个性独具而被列为延安鲁艺“三大怪”之一。 后来,张仃又转到了老乡肖军领头的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这里只有他一个人是搞美术的,于是,所有与设计有关的事情,都由他一人包揽了。他一炮打红的设计是作家俱乐部,用的都是山沟里的土材料:用木头搭起一个酒吧,外面罩上蓝、白土布;把老乡筛面粉用的箩(细铜丝编织而成),用木片装饰成筒状,挂在四面墙上,一盏小油灯从丝网里射出迷蒙的光线;把一个大箩筐吊在屋顶,用抽成褶的白土布围成灯罩…… == 新中国国徽设计始末 == 1949年,新中国即将宣告成立,由于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没有[[国旗、国徽]]或[[国歌]],新中国形象的艺术设计成为燃眉之急。1949年7月,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公开发布《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对国徽的设计提出三点要求:一、中国特征;二、政权特征;三、形式庄严富丽。 国徽设计前期甄选后,七零八碎的都淘汰了。据1949年8月5日下午三时半在北京饭店六楼大厅召开的政协第六小组(拟定国旗、国徽、国歌方案)第二次全体会议记录,当时已经收到设计稿28份,但皆因不符合上述三条原则而被否定。最终,在周恩来的指示下成立了两个小组,一个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小组:张仃、[[张光宇]]、周令钊、[[钟灵]]等。另一个是[[清华大学]]的小组:[[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李宗津、朱畅中、高庄等。 [[梁思成]],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梁思成是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另外,他和夫人林徽因都是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负责人。 当两组方案放在一起比较时,风格大相径庭。中央美术学院组设计出来的国徽方案,以天安门为中心,有五星、齿轮、麦穗和绶带等。张仃在《国徽应征图案设计含义》中阐述道:一、红色齿轮,金色嘉禾,象征工农联盟。齿轮上方,置五角红星,象征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齿轮嘉禾下方结以红带,象征全国人民大团结,国家富强康乐。三、天安门——富有革命历史意义的代表性建筑物,是我国五千年文化,伟大,坚强,英雄祖国的象征。 梁思成小组的国徽,调子是灰色的。核心内容是一块玉璧,设计理念为:玉璧有国器的象征,也含指祖国统一,完璧归赵。文人气息浓郁。与此同时,林徽因诚恳地列举了她参考的其他国家的国徽为例,认为一个国家的国徽不应该放进去建筑物,尤其是帝王象征的天安门。 在激烈的争论后,[[毛泽东]]出来定夺:天安门不应视为封建的象征,应该视为民主的象征、革命的象征放进国徽去。肯定了中央美术学院组的创意之后,也就是要确定新的国徽中哪些标志物属于必须出现的。周恩来作了这样的总结:新的国徽要有天安门,要有五星,要有齿轮,要有麦穗,还要加上稻穗。 设计的构想采用了美院组后,周恩来让清华组来完善国徽的设计。因为清华组个个都是建筑绘图高手,对正式图样的操作,绝对专业。所以最后他们的定型图被选中,不应意外。 应当说,张仃是国徽的创意者,而[[林徽因]]等则为其最终完善者。周恩来亲自找梁思成谈话,说服他接受张仃以天安门为国徽主体的设计方案,并委托清华大学营建系最终完成国徽图案的制作。而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第一枚国徽,则是张仃亲自跑到前门外,找到一位雕刻师傅,制作的一枚木制国徽。 国徽挂到天安门上,有功人员八名,[[梁思成]]、张仃、林徽因、张光宇、高庄、钟灵、周令钊等每个人奖励八百斤小米。梁思成还建议多给高庄一些,因为他修改有功。张奚若也建议要给清华重奖。 若干年后,在究竟是谁设计了国徽的问题上,出现了不少争论,总有人来向张仃询问,以至于他不愿意再作回答。他向来不愿意争什么名分,一直强调国徽的完成是集体的智慧,而他的贡献在于提出以天安门为国徽主体的创意。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艺术设计、全国政协会徽设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美术设计、开国大典的美术设计、天安门城楼和广场大会会场设计、第一批开国大典纪念邮票的设计等等一系列关乎国家形象的重大设计任务,均出自张仃之手,这使得他当之无愧地成为新中国开国首席艺术设计家。 == 建国后主要经历 == [[File:Zd103.jpg|缩略图|右|[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218/a3f11dff07924fe9a2b03233618a27fc.jpeg 原图链接]]] 在设计完国徽和政协会徽以后,张仃在其后的日子里,又马不停蹄地主持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系列邮票(1959年)、《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的系列邮票(1957年),主持了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中国馆的总设计(1952年),主持了巴黎国际艺术博览会中国馆的总设计(1956 年)。 20世纪50年代末,张仃被组织调离中央美术学院,任命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第一副院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一批艺术家和学者在“[[反右运动]]”中纷纷落难,使得刚刚成立的学院还未来得及完善自身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思想,张仃承担起了这项重任。 他将泥人张、面人汤、皮影路等民间艺人请到学院,为他们成立工作室,传授技艺,研究总结他们的传统经验,又吸取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的教育精华,为新中国的艺术设计奠定了教育体系和思想的基础,而当时他所迈的每一步都要冒着风险。在张仃的努力下,美术领域一批有成就的艺术家调入学院,学院的专业也从最初的几个扩充到20多个,“文革”前的十年正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蓬勃发展的十年。 民族传统与西方现代艺术相结合的艺术主张,让学院的师生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北京十大建筑与国庆重大活动等艺术设计中展露了锋芒,也引领着张仃在云南采风后创作了《女民兵》、《洱海渔家》等近300幅水墨重彩装饰绘画,大胆的变形、绚丽的色彩、独特的造型语言顿时引起了美术界的关注,华君武称之为“ 城隍庙加毕加索”。 “文革”中,他因为这些画受尽屈辱,九死一生。在一个大型的批判会上,他举着自己的装饰画《女民兵》,跪在用两张桌子摞起来的台子上,红卫兵用皮带上的铜扣抽打他,将他从台子上打到地上,质问他为什么要画这些有颜色的变形的画,扭曲劳动人民的形象。 文革”中,张仃被下放到[[河北]]的一所农场里进行改造,由于身心遭到摧残,他病得很厉害,回到北京就医。因为是黑帮,北京户口没有了,北京的家也没有了,他进不了城,就在西山脚下一个叫北沟村的村庄找了一个没人住的小院子,把漏风漏雨的地方补一补,暂且住了下来。此时的张仃不仅对社会绝望,对生命也绝望了。他现在的夫人———诗人灰蛙去看望他,安慰他:“活下来,看看这个世界究竟怎么变。”而他却心灰意冷:“我连看的心思都没有了。” 当北京首都机场即将落成,室内大型壁画的创作降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时,复任第一副院长的张仃又调兵遣将,组成了创作小组,亲自挂帅出征。在张仃的坚持下,才有了机场壁画审美趣味的宽容与多样化。其中,张仃为机场贵宾厅创作的大型工笔重彩壁画《哪吒闹海》,高4米,长15米,借鉴、吸取了民间年画的色彩和敦煌壁画表现时空的特征,之后又被制作成动画电影,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 1983年,张仃为长城饭店绘制了壁毯巨作《长城万里图》,1984年,他主持了北京地铁壁画工程,设计并参加制作了西直门地铁壁画《燕山长城图》和《大江东去图》。 2002年,文化部授予张仃造型艺术终身杰出成就奖。 == 焦墨艺术 == 张仃生长在北方,由衷地喜爱北方的山川风物,特别是[[太行、秦岭]]和西北高原,尽管它们荒寒贫瘠,但他却觉得亲,犹如一个儿子看到自己年老的母亲,因此他的[[焦墨]]世界展现的也都是它们的影像。古刹庙宇、荒郊野渡、莽莽昆仑、巍巍太行,张仃的焦墨山水一如他的性格,厚重、朴实、苍茫、大气。 [[File:Zd104.jpg|缩略图|右|[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218/ae7e3c41a8d24fb0a67c35a408ff2452.jpeg 原图链接]]] [[焦墨]]山水最能还原苍劲、宏阔、有力、具有金属感的画面。[[焦墨]]在中国画领域曲高和寡,但张仃仍坚持用这局限性极大的墨法创作山水,并将其发展成一套完备的艺术语言,他的《房山十渡焦墨写生》等一系列作品,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崭新风格。在这个曾给他心灵慰藉的笔墨世界中,貌似单纯的黑与白,所产生的力度与内涵,却是其他色彩所不能替代的。焦墨画更是强调黑白的本色美、质朴美,素以为绚,不加粉墨,张仃称它为“全素斋”,是一种有益身心的精神素食。晚年的张仃,铺开了一个无限丰富、壮美宏阔的焦墨世界。这个秉持完美主义理想的世纪老人,生活在北京西郊的一处自己选材、自己设计的山屋里,每日课读[[鲁迅]]。有时对着外面的世界,他会重复他的名句:“美盲比文盲多”。 1998年,张仃提出笔墨为底线的主张,策划发起了一场有学术轰动效应的“笔墨保卫战”。亲自上场,与他的异见朋友坦诚相见,针对每一个“[[笔墨等于零]]”的注解、论据、逻辑,展开进攻性防守,扭转了中国画理论面临崩塌的颓势。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张仃晚年倾力于焦墨山水创作的行为,是他自己保卫笔墨的一种身体力行的策划实践。他仅取笔墨之一粟,种出了焦墨的沧海桑田,展现了笔墨资源的无限丰富。这是对笔墨虚无论的另一种回答,也构筑了他的一方阵地。 如今,张仃大部分时间住在位于门头沟山中的居所里,终日与他的挚爱———大山为伴。因为耳背,他话说得很少。家里来了访客,他会静静地坐在窗旁的藤椅上,抽烟斗或是看报纸,一只养在笼子里的[[蝈蝈]]陪在他耳边热闹地鼓噪,他也浑然不觉。 == 国际交流 == 新中国成立后,张仃担任了一系列国家大型国际博览会和专题展览会的总体设计师,在国际交流中,为中国人挣足了面子。 1952年,[[德国]]莱比锡举办国际博览会,张仃出任中国馆的总设计师。熟悉他的人知道他偏爱黑色,就向设计组交代:绝对不许张仃用黑色,我们是共产党,是新中国。然而张仃丝毫不理会这一套,除了别具匠心地将天安门、中国园林长廊形式融入展览之外,他还将张萱的<捣练图>放大,以金线刻在黑色大理石上,作为丝绸展厅的大背景。有人不同意,但张仃坚持己见,表示如果不同意他的方案,他这个总设计师就不做了。僵持之下,最终得到周总理的首肯。当这面蕴涵着东方意境的黑色大理石墙展露出来的时候,欧洲人为之惊叹。 在巴黎筹备展馆时,张仃得知中央要派一个文化代表团访问法国,他立即建议代表团在法期间一定要拜访毕加索,并且邀请他来一次新中国,他深知毕加索在西方的巨大影响,而且此时的毕加索是法国共产党的党员,这正是展现国家形象的一次良机。 在张仃的促成下,代表团来到法国的南部会见了毕加索,张仃为毕加索准备了一幅杨柳青的木刻门神年画和一本木版水印的《齐白石画集》。张仃一直喜爱民间艺术,门神年画有门板那么大,是他特意买来的。年画作为张仃的私人礼物送给了毕加索。 殊不知,这两件礼品深深打动了毕加索,不久,当[[张大千]]来到[[法国]],毕加索见到他说:我很奇怪你们这些中国人,到巴黎来学什么艺术,欧洲没有艺术,艺术在你们中国。 == 与毕加索 == 1956年,张仃奉命赴法主持巴黎国际艺术博览会中国馆的设计工作。时值中国文化艺术代表团来法国访问,在接到文化部“随团访问法国各地”的电报后,张仃便向代表团建议去法国南部拜会毕加索。 [[File:Zd105.jpg|缩略图|右|[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218/888d610d1e9745b0af369b0110a9a4b0.jpeg 原图链接]]] 张仃回忆说:“毕加索的家是海边的一所别墅,我们到达的时候,毕加索刚睡起午觉,穿着短裤、背心从楼上走下来热情地欢迎我们。原以为他的工作室一定很豪华,因为当时他已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画家,一张作品值几十万美元,但没想到他的工作室里除了画作是新的,几乎一切陈设全是破旧的,墙上灰迹斑驳,沙发已经露出了弹簧。可是毕加索好像熟视无睹,墙上、地上到处都是他的画作。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翻译水平所限,双方无法进行充分交流。” 张仃指着一张和毕加索的合影,笑着对记者说:“我在中国人里算比较矮的,我俩站在一起个头相当,他在身高普遍比较高的欧洲人里,实在是太矮了。”据悉,张仃曾建议毕加索做中国的荣誉公民,邀请他到中国看看。对此,毕加索思索了一会儿回答说:“中国太好了,但是年纪太大了,怕到了中国后,(艺术)又有一个大变化,自己会受不了。”最终,[[毕加索]]没有到过中国。 张仃在拜会之前就知道毕加索非常钟情于非洲等地的民间艺术,所以就准备了两张有门板那么大的门神木版年画。可出人意料的是,同行的一位政工干部却阻止说门神是封建迷信,不宜送给外国人。但令张仃稍感欣慰的是,他的另一件礼物——木版水印的《齐白石画集》后来给了毕加索很大的影响。就在代表团拜访毕加索不久后,张大千也前来拜访。毕加索一边向张大千展示自己临摹的齐白石的兰花,一边说:“我最不懂的,就是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实际上真正的艺术在东方。”这段话后来成为广为世人引用的名言。作为回敬,毕加索送给了张仃一个小册子,也是他多年来非常珍爱的一间物品:“也巧,我们去的时候,桌上正好放着毕加索一本刚出版的小画册,他就拿起一枝红蓝铅笔照着我的名片在扉页上写上‘张仃’两个中文字,其中‘张’是蓝色,‘仃’是红色,又画了只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下面签了自己的名字。”这两个略显稚嫩的中国字,代表的确是两个国家、两种文化中两个大师的交情。 此次会面是张仃一生仅有的一次也是惟一一次见到毕加索,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之后彼此再没有书信来往,一直到1973年毕加索去世。其间有很多人对毕加索的艺术有所异议甚至贬斥。1983年,当毕加索的原作终于可以在中国展出时,当时一本名为《新观察》的知名杂志邀请张仃谈谈毕加索。张仃说:“我一直不愿意谈论毕加索,并不是因为压力。毕加索的艺术有无限意味,而语言是有限的,难以表达我对毕加索的热爱。但现在有很多人在反对毕加索,我不由得说,不懂毕加索的艺术,正如一些只精于加减乘除的人,无法进入更高的数学境界,就说爱因斯坦和数学无关。” == 人物年表 == 1917年5月生于辽宁北镇,祖籍辽宁黑山。自幼喜爱绘画。 1932年考入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研习中国画之余兼作漫画。 1933年开始漫画创作。 1934年参加北平左翼[[美术家]]联盟。 1938年到延安,执教[[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 1945年任《东北画报》总编辑,和朱丹等发起东北解放区的年画运动,作品《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前进》为苏联东方博物馆收藏。 1946年任《东北画报》社总编辑。 1949年初,负责开国大典和政协会议的美术设计工作,领导设计了国徵和新中国第一批纪念邮票,此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兼实用美术系主任。 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主任、教授,领导中央美术学院国徽设计小组,参与国徽设计。1954年和[[李可染]]、[[罗铭]]开始倡导并开始中国水墨画写生,并举办联展,影响甚大。 1956年赴法国考察。 1957年后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第一副院长。 1958年组建壁画工作室。 1959年赴意大利主持中国近百年国画展。 1979年主持北京国际机场壁画群的总体设计并创作大型重彩壁画《[[哪吒闹海]]》,同年在北京举办个人作品展。曾负责设计动画片《[[哪咤闹海]]》。 1980年4月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主要作品有《香山组画》、《房山十渡写生》、《巨木赞》、《蜀江碧》、《孟母林》、《山鬼故家》、《昆仑颂》等。 1980年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现离休。 1983年为北京长城饭店设计并创作大型壁画《长城万里图》。 2000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大型画集《大山之子——画家张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改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复出担任美术系第一工作室博士生导师,招收[[王米]](笔名:王米儿,当代著名女画家)等中国传统国画学生。 2001年应邀赴深圳担任凤凰卫视专题片《何香凝》的嘉宾。 2002年赴江苏南通参加蓝印花布艺术馆开幕,并致辞。 2003年赴深圳参加首届中国旅游工艺品展出及研讨会。冬,患肺炎,住北京东直门中医院后转入协和医院。 2004年获中国老教授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2005年 “张仃艺术成就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各时期代表作品近三百件。出版《张仃画室》十三卷及《它山画语》。为[[清华大学]]手书爱国诗人黄遵宪赠梁启超诗《赠梁任父同年》,由清华大学赠送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 2006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50周年院庆之际,“张仃作品展”与“张仃作品及艺术教育研讨会”同期举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立“张仃励学金”,张仃捐赠60万元人民币奖励优秀并扶助贫困学生。 2010年2月21日上午10时,张仃先生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不幸逝世,享年94岁; 按照张仃先生生前的愿望,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2010年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致电[[清华大学]],对张仃先生的去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慰问。 2010年2月22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赠送花篮。 2010年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赠送花篮。 2010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致电,对张仃先生的去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慰问,并赠送花篮。 [[清华大学]]将举行张仃先生[[追思会]],缅怀这位20世纪中国的“大美术家”。此前[[清华大学]]宣布成立了张仃艺术研究中心,清华党委书记[[胡和平]]表示,即将建设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要为张仃专门设立永久性陈列馆。 '''入选“2012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经典人物”''' 2013年1月6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等主办,《收藏界》杂志等单位承办的“2012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经典人物”在京揭晓。张仃成为入选者。 == 主要作品 == 1945年,《陕甘宁边区民间剪纸》。 1952年,《民间[[剪纸]]》,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 195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张仃水墨写生画》,收录作品30件。 1982年10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张仃画集》,收录作品85件。 1984年8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张仃焦墨画选》,收录作品24件。 1985年5月,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张仃漫画1936—1976》,收录作品120件。 1988年12月,新加坡[[南洋]]美专出版《张仃画集》,收录作品59件。 1989年3月,[[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文集《被迫谈艺录》。 1992年7月,荣宝斋出版社出版《荣宝斋画谱·焦墨山水部分》,收录作品42幅。 1992年11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张仃焦墨山水》。 1994年8月,[[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漫画]]书系·张仃卷》,收录作品114件(组)。 1995年10月,[[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张仃谈艺录》,收录著述82篇,约23万字。 1995年11月,[[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张仃山水》,收录作品142件。 1997年6月,[[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张仃线描》,收录写生作品28件。 1997年12月,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画各家作品精选——张仃作品集》,收录作品34件。 2000年7月,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大山之子·画家张仃》大型画册,收录各类作品300余件。 2003年4月,[[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张仃[[焦墨]]山水画艺术》,收录作品46件。 2005年4月,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九卷十三册《张仃画室》大型系列丛书。 ==视频== ===张仃焦墨山水画2016年1月19日发布=== {{#iDisplay:o0181wjbcuw |寬度|高度|qq}} == 参考资料 == [[Category:中國人]] [[Category:畫家]] [[Category:书法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张仃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