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社會公平是中國科技名詞,屬於科技術語。

漢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古老文字系統[1],直到現在我們仍在使用。其不單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記錄者、傳承者。可以說,漢文字是中華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目錄

名詞解釋

社會公平是一個利益關係範疇,是社會的政治、經濟和各個領域的權利和利益在社會成員之間均衡而平等的配置,也包括人們對這種權利和利益關係是否合理的主觀價值評判。制度是在社會生產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規範性安排。

社會公平,體現的是人們之間一種平等的社會關係。包括生存公平、產權公平和發展公平。追求社會的公平與公正一直是社會主義的一個基本目標和核心價值,也是社會主義的魅力所在。

其中,社會關係,是指人們在生產和共同生活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社會關係分為物質的社會關係和思想的社會關係兩大類,它是人們在勞動基礎上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在一切社會關係中,生產關係是最基本、最主要的關係。

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這就表明,促進教育公平,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一項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任務,也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堅定不移追求的目標。

社會公平的準則

國家財政要實現分配的社會公平目標,必須明確社會公平的一些準則,才能較為完整地理解社會公平的含義,以實現社會公平的目標。

1.保證生存權準則

保證生存權是人類最基本的權利,因此保證每個人都有基本的生存資料是社會公平意識形態的重要內容,也就成為社會公平分配的準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收入決定於生產要素的占有情況。因此,既無土地、資本,又無勞動能力或找不到就業崗位的人,就沒有收入,他們的基本生活就會發生困難。從社會公平的觀點來看,他們的基本生活資料就應該由社會來給予保障。

2.效率與公平兼顧準則

效率與公平兼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公平分配的一個重要準則。社會公平要縮小效率市場形成的分配差距,但要儘可能減少效率損失。對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來說,效率市場是基礎,社會公平並不否定效率市場的分配格局。換句話說,效率市場的分配格局是社會公平的基礎。這是因為社會價值判斷不能脫離經濟機制的形式。市場領域中的「公平」實質上是「效率」,這是不能把經濟公平直接看作是社會公平的根本原因。經濟公平以生產要素的初始條件為前提,但初始條件被社會認為是不公平的。例如,由於每個人出生的家庭背景不同,造成每個人的受教育機會、就業機會是不公平的,這種不公平導致分配差異過分懸殊。

因此,為了社會公平,就要矯正效率市場形成的分配差異。但這種矯正是有可能影響市場效率的。因此,要把握好「度」,做到效率與公平兼顧。

要矯正市場形成的分配格局,政府就要把在市場體系中的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轉給低收入或無收入者,因此,政府在組織稅收時要考慮效率,儘量不扭曲效率市場的資源配置;在給低收入或無收入者轉移支付時,儘量不影響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

總之,在進行社會公平分配的時候,要注意到效率的損失。或者說,社會公平分配要儘可能減少效率的損失。

3.共同富裕準則

共同富裕是人類長期嚮往的目標,也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主要內容,必然成為社會公平分配的重要準則。共同富裕同樣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觀念,它是指人們的生活水平隨着經濟增長而不斷提高,這種提高不僅指絕對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指相對生活水平的提高,即人們的貧富差距也日益縮小。顯然,共同富裕更重視後者。共同富裕不僅指縮小人們之間的收入分配差異,還指縮小地區之間的收入分配差異。收入分配的差異是由生產要素占有的差異造成的,但隨着知識經濟的發展,知識性勞動在收入分配中的份額越來越大,因此,隨着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政府在這方面將發揮重大的作用),共同富裕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這說明在人力資本投入方面的社會公平更有利於共同富裕。

社會不公平的原因

社會不公平的原因有生產要素占有狀況的不公平;制度不完善以及個人及家庭狀況的不同。

對於市場經濟體制國家來說,社會不公平首先來自市場經濟初始條件的不公平,即生產要素占有狀況的不公平。社會不公平還來源於制度上的不完善。個人偏好、家庭贍養人口的不同也會導致社會不公平。

社會公平的實現途徑

實現社會公平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在立足基本國情、凝聚社會共識基礎上,把解決當前問題與建立長效機制結合起來,在改革創新中不斷促進和實現社會公平。

(一)深化改革是促進社會公平的關鍵動力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社會公平作為一種對現存生產關係的價值判斷,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正如恩格斯所說:「公平不是先驗的、決定經濟關係的東西,恰恰相反,它是由經濟關係決定的。」那種指望單純依靠經濟增長就會自發促進社會公平的想法,顯然是幼稚的。但不從經濟關係人手,社會公平就很難實現和保證。

當前,我國社會發展中所呈現出的各種社會公平問題,與經濟發展的階段性條件和水平有着密切關係,但更與體現經濟關係的各方面制度政策有着直接關係。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為促進社會公平創造更加廣闊的空間和舞台,只有改革開放。要全面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保證全體社會成員能夠相對平等地享有教育、醫療、福利、參與社會政治生活和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權利,也只有通過全面改革才能真正實現。

(二)凝聚共識是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

社會公平需要科學認識,更需要廣泛共識。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在統一是新時期凝聚社會公平共識的重要舉措。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社會關係的不斷變化,必然要求價值觀念也要隨着社會關係的變化而變化。將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中,進一步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在統一性,有利於維繫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推進社會的公平正義。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代表了每一個有良知的中華兒女的熱切期盼,在當代中國社會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深層的價值維度就在於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與馬克思主義公平觀的價值追求事實上完全一致。將社會公平融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中,強化社會公平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價值統一,不僅有利於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也有利於推動社會公平實踐的深化和拓展。

(三)制度建設是促進社會公平的根本保障

馬克思主義公平觀認為,決定社會公平的根本在於經濟關係。以改革開放調整經濟關係,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歸根到底,必須體現在具體的社會經濟制度和政策上,體現在經濟社會生活之中。因此,制度建設是社會公平的根本保證。從制度上防止和解決社會公平問題,才是促進社會公平的根本保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