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的版本间的差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是中国的一个专有文化术语。 语言一发即逝,不留痕迹。当人类意识到需要把说出的话记下来时…”)
 
 
第1行: 第1行:
 
+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
|<center><img src=https://p1.itc.cn/images01/20230812/f266ce8f77d24a12860a458c217654b2.png width="350"></center>
 +
<small>[https://www.sohu.com/a/711247051_121129476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是中国的一个专有文化术语。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是中国的一个专有文化术语。

2024年5月11日 (六) 23:38的最新版本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是中国的一个专有文化术语。

语言一发即逝,不留痕迹。当人类意识到需要把说出的话记下来时,就发明了文字[1]。在世界范围内,曾经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们的汉字外,还有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玛雅文[2]。后来,这些古老文字的命运各不相同,或因某种历史原因而消亡,如玛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变革而遭废弃,如楔形文、圣书字,只汉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传承的脉络清晰可见,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良好载体。

名词解释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杜森贝里提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其自身收入的影响,而且也受周围人的消费行为及收入与消费相互关系的影响,即消费具有“示范效应”或“攀比效应”,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自己目前收入的影响,而且也受自己过去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即消费具有“不可逆性”或“棘轮效应”,消费函数可以用非线性函数表示为C=a+bY+cCt-1,其中Ct-1是上期消费。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的主要观点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由杜森贝利提出,主要观点有四个:

1、消费者会受到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和周围消费水准的制约,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定的。

2、消费与所得在长期保持一个固定的比例,故长期消费函数是一条从原点出发的直线,但短期消费函数则是一个有正截距的曲线。

3、“棘轮效应”,即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降低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也就是说“消费上去容易下来难”。

4、“示范效应”,即消费者要受周围人们消费水准的影响,“打肿脸充胖子”。

消费概述

消费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消费又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后者是指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消费是恢复人们劳动力和劳动力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经济学家曼昆说:“消费是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物品”包括家庭购买的汽车与家电等耐用品,以及食品和衣服等非耐用品。“服务”包括理发和医疗这类无形的东西。马克思说:“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因此,每一个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它的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也就是说,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消费,社会再生产便无法继续进行。消费既是生产的起点,也是生产的终点。

20世纪30年代以前,对于消费理论的研究处于支配地位的是马歇尔的需求理论。这种需求理论的要点是:假定消费者收入不变,消费者所获得的商品数量依价格的升降向反方向变动。30年代以后,凯恩斯把消费问题引入到宏观经济领域,他把消费看作国民收入流通的基本形式之一。购买消费品的支出,称为消费支出。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取决于一个人的当前收入。这里有两个重要的概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