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网络流行”的版本间的差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反讽''',又称反语,是说话或写作时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
 
 
第1行: 第1行:
 
'''反讽''',又称反语,是说话或写作时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涵的相反,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来了解其[[用意]]。这是社会普通的解释,但在19和20世纪甚至更早的时期,却有着不同的古典含义。<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994616428452218939.html?fr=bks0000&word=%E5%8F%8D%E8%AE%BD 反讽是什么意思]百度知道</ref>   
 
'''反讽''',又称反语,是说话或写作时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涵的相反,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来了解其[[用意]]。这是社会普通的解释,但在19和20世纪甚至更早的时期,却有着不同的古典含义。<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994616428452218939.html?fr=bks0000&word=%E5%8F%8D%E8%AE%BD 反讽是什么意思]百度知道</ref>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https://pics6.baidu.com/feed/3801213fb80e7bec3d0badcb554db8319a506bb7.jpeg?token=186c598f72e7800012dc9abfaf8cb1cc   " width="180"></center><small>[]</small>
+
  |<center><img src="http://t13.baidu.com/it/u=4129329190,532276166&fm=224&app=112&f=JPEG?w=350&h=350   " width="180"></center><small>[]</small>
 
  |}   
 
  |}   
 
== 词语解释 ==
 
== 词语解释 ==

2024年5月11日 (六) 12:15的最新版本

反讽,又称反语,是说话或写作时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涵的相反,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来了解其用意。这是社会普通的解释,但在19和20世纪甚至更早的时期,却有着不同的古典含义。[1]

[]

词语解释

反讽的意思是说此指彼,有时甚至是正话反说。普林斯顿大学法语教授克里斯蒂·沃波尔(Christy Wampole)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说:“如果说反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特质,那么嬉皮士(Hipster)应该是反讽人生的典型了。小清新出没于每个城市的街道和大学校园。 这些当代都市丑角怀念那些他们从没经历过的时代,欣赏过时的风尚(胡子、小短裤)、机械(死飞自行车、便携录音机)和嗜好(家庭酿酒、吹长号)。他们很容易遭到嘲讽。但嘲讽对嬉皮士来说是很微弱的痛苦,他们根本就是反讽人生的症候和最极端的表现形式。 反讽原为希腊戏剧中的一种角色,即佯作无知者。他在自以为高明的对手面前说傻话,但最后却被证明是正确的,迫使对方认输。古希腊贤哲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就扮演这种角色,大肆嘲弄自以为是的聪明者。反讽表现了一种矛盾的语义状态:采取了旁敲侧击、声东击西的表现手法。它是从古希腊开始出现的,后来又不断发展,并逐步成为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方法。 西方的事例 德国诗人海森毕特尔是德国具体主义诗派中一员,他的诗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具体主义诗派玩弄文字的弊病,不过不算是十分严重。《那又怎样》这首诗基本上每句都是正反相悖的,在第一段中十二句,便是十二对悖论,表面很正派的人实际上却是最腐败的人,老实人却令人难以置信地是告密者,活力与萎软,贞节与纵欲,大度与小气...... 这十二对悖论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表面现象与现象背后的实际情况不相符的事实的揭示。这一些悖论例子的排列,本身看来并无很深的内涵,与蒲柏的那首充满哲理思考的悖论诗《论人》相比(犹豫不决,要灵还是要肉,/生下只为死亡,思考只为犯错;/他的理智如此,不管是/想多想少,一样是无知......),甚至还有玩文字游戏之嫌,可是,本诗的精彩之处却是巧妙地运用了反讽手法,这反讽效果从何处而来呢? 让我们看看诗题吧——《so what》(那又怎样),一边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对糟糕的社会现象进行有力的揭示和强烈的批判,他唾沫横飞,大义凛然,可是另一边似乎一副难得糊涂,看穿世事的样子,面对着大放厥词的甲方轻描淡写地说上一句“so what”――那又怎样呢? 言下之意:你能去改变这一现实吗?又有谁会听你的,你何苦这样喋喋不休,不嫌累,不嫌烦?别一副“天下皆浊我独清”的样子,伙计,你还嫩着呢!从而使诗人对待现实一正一反(批判与无所谓)的态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反讽效果,使这首本属具体主义诗派的诗具有了新的审美意义,使本诗的主题意义有了多重表现。 1.诗人并不想去揭露批判社会弊病,而只要对那些不知深浅的"激进派"以嘲讽,2.诗人在对“激进派”的作法“so what”否定后,却实际上正是对黑暗现实进行了更深刻的揭露,从而形成了强烈的反讽效果。同样,第二、三、四、五节却能分别与诗题产生反讽效果,就不赘述了。 海森毕特尔的另一首诗《一九六五年德国制造的情节》也在几个层面上使用了反讽手法: 1.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而诗中却没有出现“妈妈”(mother)这个词眼,映入眼帘的满是"爸爸"这个词眼。 2.爸爸希特勒统治的时代已经过去,可残余仍在。阴影依旧在,我们要求祛除一切希特勒的阴影,可原纳粹的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却要掌权。 3.希特勒是个疯子,“屠夫”,他的宣传部长也是一样,可现在他却要以“理智者”的身份掌权,这就是一九六五年德国制造的俄狄浦斯情结。 这三个层面上的反讽手法的运用,表现出诗人对1965年德国政治的不满与嘲讽。 中国古代的事例 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有运用反讽的例子,如李商隐的《贾生》。《史记·屈贾列传》记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有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上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李商隐却独具匠心,写出新意。 贾谊,西汉初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但由于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多年以后,文帝求贤访臣,本应是探讨国家大事,向贾谊询问治国的方针策略,没想到却是问鬼神之事。李商隐抓住这一不为人们所注意"问鬼神"之事,运用反讽手法,造成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强烈的讽刺效果。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起笔从正面着手,丝毫不含贬意。首句特标“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心意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真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贾生才调"用"更无伦"来赞叹,令人心仪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文帝与贾生探讨不知不觉竟"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通过这个细节的渲染,把文帝由“求”而“访”而“赞”而对贾谊之才的推重推向最高点,但转折的笔调也在之高潮之中开始了,不过,诗人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即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了“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 而之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好像比不上“可悲”“可叹”情感色彩来得更强烈,但与后一句“不问苍生问鬼神”一起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反讽。一个帝王,如此郑重求贤,虚心垂询,对贾生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让我们以为是在商讨治国安民之道,结果却是为"问鬼神"的本源问题。这是怎样的求贤?而贾谊满腹经纶和安邦治国之道,王上不问他这些,大老远地召来,却是被问鬼神之事。这是帝王的悲哀,还是贾谊的悲哀?在这强烈的反讽之中,我们看到一个帝王一个臣子的悲哀,看到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悲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