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茶文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3月1日 (五) 13:33 由 Ggxx973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茶藝ㄊ無片來自google搜尋












中國茶文化為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其中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華茶文化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更包含了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屬於文化學範疇。

中國茶文化的內容主要為"茶"在中國精神文化中的體現,不限於「茶風俗」、「茶儀式」的範疇

茶與藝術

自古以來,種茶、制茶、泡茶、品茶均被認為需要高度技藝。當代,由中國人開始,將有關的技藝稱之為"茶藝"。同時,歷代也湧現出大量與茶有關的各式藝術作品。

茶,產自崇高的山,吸收天地靈氣,配上清潔的流泉。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人的一杯茶包含中國文人、哲人深愛的天、地、山、水,仁、智。

茶和文學

中國關於茶的文學作品汗牛充棟,僅古詩詞一項,總數在2000首以上。文人品茗之時,一旦興致來了,必定會對此情此景吟詠一番,以遣情懷。

目前能看到最早關於茶的文學作品是杜育的《荈賦》。

中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白居易,其2800部詩歌作品中,與茶有關的共有60首。而他本人也喜愛品茶,一天到晚茶不離口,在其所作的《睡後茶興憶楊同州》一詩中便寫下了「白瓷甌甚潔,紅爐炭方熾。沫下麴塵香,花浮魚眼沸」的佳句。

唐代詩人盧仝所作《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膾炙人口,歷久不衰「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北宋范仲淹作《鬥茶歌》描繪了茶文化在當時的盛行。

北宋·蘇軾《汲江煎茶》描寫詩人在月明之夜親自用大瓢汲取活江水烹茶的情景:「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椀,臥聽山城長短更。」

關於茶的散文、小品文、書信等很多,著名的有:

柳宗元《為武中丞謝賜新茶表》

劉禹錫《代武中丞謝新茶表》

呂溫《三月三日花宴序》

皮日休《茶中雜詠序》

蘇東坡《葉嘉傳》

唐庚《鬥茶記》

張岱《閩老子茶》

張岱《陽和泉》

張潮《中冷泉記》

其中《中冷泉記》以南京揚子江金山寺,有「天下第一泉」之稱的中冷泉為題材生動地描寫了自古到金山寺吸中冷的僧侶、道士胸中皆帶仙氣。

金山寺上有一口中冷泉井,有瓦亭覆蓋,盤龍石欄,寺僧紛紛汲水,為當時來到燒香拜神的幾萬香客備茶。但那根本不是真正的中冷泉。 一位道士帶領張潮攀登嶙嶙的亂石,到山頂看見一面石壁,刮去青苔,露出幾行字,說道:真正的中冷泉,在郭璞墓間,必須在子午兩個時辰,用特製的銅瓶,用長索拴住,放下郭璞墓間的石窟中汲取。

張潮跟隨道人答乘夜行船,兩天後到了閏州。午夜,小舟直奔郭璞墓,在江心石堆中,有一個黑洞洞的石窟,道人大喊「這就是中冷窟!」

茶和書法

以茶為題材的書法作品稱為茶帖,著名的茶帖有唐懷素《苦筍帖》,宋蘇東坡《啜茶帖》、《季常帖》、《新歲展慶帖》,宋蔡襄《精茶帖》 、《天際烏雲帖》,宋米芾《笤溪帖》,宋趙令疇《賜茶帖》、清金農《玉川子嗜茶帖》等。

茶和畫

茶也是中國畫中常見的素材,著名的茶畫有很多,例如

唐閻立本 《蕭翼賺蘭亭圖》是根據唐何延之《蘭亭記》所作。描繪唐太宗御史蕭翼從王羲之第七代傳人的第子袁辯才的手中將「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騙取到手獻給唐太宗的故事,畫的是蕭翼和袁辯才在喝茶,蕭翼洋洋得意,老和尚辯才張口結舌,失神落魄,人物表情刻畫入微。

明文徵明 《惠山茶會圖》描繪文徵明和幾位詩友在有「天下第二泉」之稱的無錫惠山泉品茗。二人在茶亭泉井邊席地而坐,文徵明展卷頌詩,友人在聆聽;古松下一茶童備茶,茶灶正煮井水,茶几上放著各種茶具。中國文人至愛的高山、流泉、古松、友誼,盡在以茶會友中。

還有唐周昉《調琴啜茗圖》,唐人《宮樂圖》,北宋徽宗《文會圖》,元趙元《陸羽品茶圖》,元趙孟頫《鬥茶圖》與《茶榜》,元倪雲林《龍門茶屋圖》,元顏輝《煮茶圖》,元胡廷 《松下烹茶圖》,元錢選《盧同煮茶圖》、《品茶圖》,明丁雲鵬《玉川烹茶圖》,明唐寅《事茗圖》、《盧同煎煮茶》,清胡錫珪《洗硯烹茶圖卷》,清高鳳翰《天池試茶圖》,清高翔《煎茶圖》等。

視頻

參考文獻

中國茶文化簡史

茶與茶文化

茶藝·茶道·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