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渡石澗橋欲游石門精舍不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2年8月22日 (一) 17:08 由 习包子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add)
前往: 導覽搜尋


渡石澗橋欲游石門精舍不果清代查慎行的一首詩,查慎行(1650~1727), 初名嗣璉,字夏重,號查田;後改名慎行,字悔余,號他山,賜號煙波釣徒,浙江杭州府海寧縣袁花人。清代詩人,為"清初六家"之一[1],當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晚年居於初白庵,所以又稱查初白。。

康熙四十二年(1703),中進士,特授翰林院編修,入直內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歸里,家居10餘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訕謗案,以家長失教獲罪,被逮入京,次年放歸,不久去世。

渡石澗橋欲游石門精舍不果

作者軼事典故

煙波釣徒

康熙帝到南苑遊行,垂釣湖邊,命隨行臣子賦詩。查慎行所作《紀恩詩》中有一句為:「笠檐蓑袂平生夢,臣本煙波一釣徒。」詩作呈送皇上後不久,康熙就命內侍宣「煙波釣徒查翰林」進殿。其也曾賦過「煙蓑雨笠尋常事,慚愧猶蒙記憶中」的詩句。一時傳為嘉話。

儒臣之冠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五月,查慎行隨駕至古北口。一日,塞外,天寒雨雪,查慎行戴青氈大帽,跟隨諸臣侍奉康熙帝左右。康熙帝見到查慎行的打扮,便對左右的隨從大笑:「查某風度爾雅,洵堪為儒臣冠。」撤御饌以賜,恩賚有加。查慎行有《雪中戴青氈大帽上顧見大笑口占紀之》。

康熙賜藥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月,康熙帝要到避暑山莊,命查慎行扈駕隨行。出發前查慎行患腹疾,康熙皇帝賜他西洋藥,並派內侍傳示御札:「調飲食最為緊要。醫書有雲『非濕熱不作瀉,非停食不作痛』,又雲『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人皆知其調理,至飲食之時,則不能矣。」

堅守清貧

雍正五年(1727年),查慎行獲釋離京時,向同鄉親戚貸錢以供路費。等到回家後,他就立馬籌錢還清欠款。逝世前兩天,查慎行把自己的一些收藏古玩賣得數十金。力疾手緘致謝。當時參藥缺乏,查慎行的孫子查岐昌以後期為請。查慎行義正言辭地說道:「我自反生平無一事負人,脫有不幸,爾輩焉能如期踐約耶?」到了他死的那一天,架上沒有新衣,囊里也沒有多餘的儲蓄,只有他生前刊刻的萬卷書[2]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號半山,諡號「文」,世稱王文公,自號臨川先生,晚年封荊國公,世稱臨川先生又稱王荊公,江西臨川延壽鄉(今東鄉縣黎圩鎮上池村)人,中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變法對北宋後期社會經濟產生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王安石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動改革,力圖革除北宋存在的積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國強兵,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在文學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時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善於用典故,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也有情韻深婉的作品。 著有《臨川先生文集》,現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著名散文《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出身於臨江軍(今江西樟樹),生活在地方官家庭,自幼聰穎,讀書過目不忘。而且他從小隨父宦遊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會閱歷,開闊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艱辛,對宋王朝「積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青年時期便立下了「矯世變俗」之志。在他進入仕途地方官吏時,能夠關心民生疾苦,多次上書建議興利除弊,減輕人民負擔。由於較長時期接觸了解社會現實,對北宋中期隱伏的社會危機有所認識,「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慶曆二年(1042年)三月,考中進士,授淮南節度判官。之後調任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為人正直,執法嚴明,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組織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農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在青黃不接時,將官庫中的儲糧低息貸給農戶,解決百姓度荒困難。1058年冬,王安石改任三司度支判官。嘉佑三年(1058)《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系統地提出了變法主張,法度必須改革,以求其能「合於當世之變」,要求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抑制大官僚、大地主的兼併和特權,推行富國強兵政策。王安石認為變法的先決條件是培養人才,因此王安石改革科舉制度,改革取士。廢明經,設明法科。進士科不考詩賦考時務策,整頓太學,唯才是舉,培養經世致用的人才。

慶曆二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簽書淮南東路(治所在今江蘇揚州)節度判官公事、鄞縣(今浙江寧波鄞州區)知縣。舒州(今安徽安慶)通判、江南東路(在今江浙一帶)刑獄。治平四年(1067(丁未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逝於江寧(今江蘇南京)鐘山,諡號「文」,故世稱王文公。是唐宋著名八大家之一[3]

金陵即事三首·昏黑投林曉更驚

作品名稱: 金陵即事三首·昏黑投林曉更驚

創作年代:北宋朝代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王安石

金陵即事三首·昏黑投林曉更驚是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作的一首詩詞。

王安石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繫起來,強調文學的作用首先在於為社會服務,強調文章的現實功能和社會效果,主張文道合一。[4]

視頻

渡石澗橋欲游石門精舍不果 相關視頻

浙江杭州打造的城市新中心,錢江新城,建設得真氣派
回訪金庸就讀的海寧袁花小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