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東尼奧.維瓦爾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1月21日 (三) 03:49 由 Ii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生平 維瓦爾第的父親喬瓦尼·巴蒂斯塔·維瓦爾第(Giovanni Battista Vivaldi,1655-1736)十歲的時候離開布雷西亞到威尼斯,並在那裡成為一名理髮師。他和當地姑娘卡米拉·卡里吉奧於1676年結婚,育有9個孩子。安東尼奧為長,於1678年出生在威尼斯[3],其出生當天據說還出現了地震,在地震的損傷下,維瓦爾第的母親可能已將維瓦爾第奉獻給神[4]。維瓦爾第的嬰兒洗禮是在二個月後才進行[5]。

1685年喬瓦尼成為聖馬可大教堂的小提琴手;他是一個成功的小提琴手,並且因為其西西里亞聯會會員的身份,在威尼斯的音樂界迅速贏得名聲,還被認為是一名出色的炫技小提琴家。安東尼奧自小就不輸其父,年紀輕輕就能代替父親上演。他的音樂理論可能來自於喬瓦尼·列堅齊(Giovanni Legrenzi)。但這又顯得不太可能,因為喬瓦尼在1690年去世,當時維瓦爾第才12歲。

維瓦爾第在15歲的時候即行剃髮並且接受了首次世俗聖職儀式,但當時這並不表示他已當神父,只是為了稍微提高一下自己的社會地位。當他18歲時接受更高一級的聖職(副助祭)時,維瓦爾第才立下心當神職人員。他在附近的兩個教區接受了神職教育(神學)並畢業。25歲時,維瓦爾第成為神父。[6]他從父親那邊遺傳得來的頭髮顏色使得他被稱為「紅髮神父」。很多威尼斯人不曉得維瓦爾第,卻知道紅髮神父。[7]

接着他就當上了S. Maria della Pietà教堂的神父,並且在教堂屬下的女童音樂學院中當小提琴教師。

維瓦爾第在那裡讀了一年半的追思彌撒之後就永遠放棄了神職工作,但他依然持有神父的地位。在後來的一封信中他寫到自己是因為健康狀況而辭去教堂職務的(他寫到「strettezza di petto」,意為胸悶,可能為心絞痛,也可能是哮喘)。[5]但最近研究表明,他可能是出於個人原因,或心理方面的不適。一方面他的作曲工作讓他沒有時間去分心,另一方面教堂職務帶來的收入對他來說也不是那麼的重要了。

維瓦爾第指導着Ospedale della Pietà的少女樂團,開始作為不同弦樂組的教師,後來則是代理指揮。樂團很快就贏得了美名,吸引了很多意大利的旅遊人士前來。而維瓦爾第的小提琴協奏曲和奏鳴曲就是大部分為Ospedale而寫的,作為宗教儀式上的配樂。維瓦爾第在這個職務上一直服務到1716年(其中有一段時間間斷1709年2月到1711年9月)。接着他就被任命為「Maestro dei concerti」(音樂會大師)。

在威尼斯發表兩部奏鳴曲集(12首三重奏鳴曲op.1和12首小提琴奏鳴曲op.2,在1705和1709年付梓)之後,維瓦爾第發表了協奏曲集「L'Estro armonico」(和聲的靈感)op.3(1711年印製),這部作品為他贏得了歐洲範圍內的名聲。直到1729年他共寫有12部曲集,op.3打後都在阿姆斯特丹印製。其中有12首協奏曲op.8(1725)Il cimento dell'armonia e dell'inventione(和聲與創作之爭),當中前四首即是著名的「Le quattro stagioni」(四季)。

早在Ospedale della Pietà任職時維瓦爾第就已經開始了歌劇創作,其第一部歌劇Ottone in villa於1713年在維琴察首演,之後到1739年26年間他寫有歌劇達50部。在此之後,維瓦爾第除了Ospedale della Pietà的職位外,日益頻繁地擔任維琴察聖安格洛劇院的主持。

後來在威尼斯維瓦爾第有了爭執,他決定1718年遷到曼圖亞,供職於地主飛利浦·馮·黑森·達姆斯塔德(1671-1739,路德維希六世之子,伊麗莎白·阿瑪莉(Elisabeth Amalie)之侄,也就是斐迪南三世之妻埃列諾拉(Vgl. Titelblätter zu den Opuswerken X und XII:「...S.A.S.Il. Sig'r Principe Filippo Langravio d'Hassia Darmstadt」)的母親。他在那裡主要是當音樂會主持和創作歌劇。1721年他多次在羅馬逗留,兩次在教宗面前演奏,因此贏得了大量的歌劇和宗教音樂的委託。1726年他以聖安格洛劇院音樂總監的身份返回威尼斯。這一次,身為作曲家和提琴演奏家的他在那裡贏得了全歐洲人的敬仰,甚至是很多音樂家朝聖的對象。在此期間他認識了16歲的女歌手Anna Giró,後者陪伴他進行遊歷。


維瓦爾第的漫畫,P.L.Ghezzi(1723) 1730年左右他發生了風格轉變,從以前的巴洛克風格轉到優雅的風格,但這種風格的作品卻不怎麼受歡迎。因此維瓦爾第在63歲的時候遷往維也納,想尋求查理六世的支持。但查理六世卻於1740年10月去世。當時維瓦爾第的健康也不見得比國王好多少,到達維也納後一個月即1741年7月28日,他就逝世了。這位名滿天下的作曲家就這樣無聲無息的過世了,他的簡陋的墓地位於卡林迪亞,現在維也納科技大學(卡爾廣場)之所在。

直到1940年,維瓦爾第的作品才被重新發掘。法國音樂研究員馬克·賓舍利和其他收藏家在20世紀30和40年代買了大量的手稿。這些手稿被藏在城堡和寺院等地超過200年。賓舍利嘗試為維瓦爾第的作品編號,但根據進一步的研究和新發現的作品來看,這套目錄並不完備。另有一套目錄,是由安東尼奧·凡納(F)編制的。丹麥音樂科學家彼得·旅昂(*1937)在1973年發表了一套更新的目錄,即Ryom-Verzeichnis(縮寫RV),代替前兩套成為目前流通的維瓦爾第作品編號目錄。

音樂 維瓦爾第近500部協奏曲中有超過241部是為小提琴獨奏而寫的。他其次最喜歡巴松管,寫有39部協奏曲。其他則是為不同的木管樂器,少部分為大提琴而寫的。其中還有為柔音中提琴或曼陀林而寫的作品。與傳統相符的是,他協奏曲很多要求一把或多把小提琴獨奏。約70部協奏曲是為兩把或多把小提琴獨奏而寫的,組合多樣,甚至在協奏曲RV 555中獨奏組擴展至16人。

維瓦爾第將獨奏協奏曲變成了巴洛克音樂的最佳表現形式,他還將三樂章作品帶往成熟。在快速的開始或終末樂章他還獨創的引入了重複樂段,樂隊不停重複一個音樂橋段,每次轉換成不同樂器,樂曲顯得自由多角度。而維瓦爾第作品的慢樂章則以悠揚如歌的旋律著稱。

其他還有55部的伴奏協奏曲(「無獨奏協奏曲」)和近21部室內協奏曲(「無樂隊協奏曲」),可看出作曲家對協奏曲這種形式的多番嘗試。後人也有稱他為「協奏曲之王」。

維瓦爾第的影響力不但在北意大利,在德國也可見。約翰·喬治·匹森德在宮廷中就應用了維瓦爾第的技術。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風格在維瓦爾第的影響下向更深層次發展。還有,巴赫還改編了維瓦爾第不少作品用於羽管鍵琴和管風琴演奏。

流行文化的影響 電影《威尼斯王子——維瓦爾第》(Vivaldi, a Prince in Venice)在2005年製作完成,這是一部法國和義大利合作拍攝的電影,由路易·吉耶穆(Jean-Louis Guillermou)擔任導演。2005年時奧地利廣播公司推出了一個有關維瓦爾第的廣播劇,劇本由Sean Riley編寫,名稱為《天使及紅主教》。此廣播劇後來改編為舞台劇,在阿德萊德藝術季中演出[8]。

在奧佛帝·托瑪迪斯有關音樂影響人類行為,以及音樂治療的理論中,有包括括維瓦爾第、莫札特、柴可夫斯基及科雷利的音樂。

珍妮絲·喬丹·莎菲曼有寫一本有關維瓦爾第生平的童書《I, Vivaldi》[9]。 主要作品 編輯 維瓦爾第為許多樂器都寫過協奏曲和奏鳴曲,據資料顯示,前者是五百多首,後者是七十多首,從小提琴、大提琴、長笛、雙簧管、大管等現代人所熟悉的樂器。還有一些為各種不同組合的樂器組與樂隊的大協奏曲,或者為弦樂合奏的樂曲,其中有一首出自《和諧的靈感》的《B小調四把小提琴協奏曲》,是經常被演奏的著名曲目。前面所提及的那些曲集或曲目,也都是維瓦爾第最具代表性的器樂作品,被錄製成唱片的頻率相當高。 維瓦爾第以他火熱的性格、嫻熟的技巧、清新的構思、獨特的手法創作了大量樂曲,對器樂體裁,特別是協奏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維瓦爾第作品的風格具有火一樣的熱情和輝煌的色彩。但是,在他去世後,他的作品逐漸被人遺忘,沉默了200多年,到20世紀中葉人們才對他的音樂重新感到興趣。他的作品中最著名最受歡迎的是OP.8,其中頭四首是眾所周知的《四季》,這四首協奏曲經常被單獨演奏。OP.8中的第五首《海上風暴》、第六首《愉悅》以及第十首《狩獵》非常有意境,充滿了巴洛克的一貫風格。1741年,韋瓦爾第在維也納去世。在以後的100年,他的名聲沉寂下來。直到19世紀初葉,他才被人認為是一位重要的作曲家,人們看重他對協奏曲發展的推動作用。今天,他的《四季》以及一些彌撒曲很受歡迎,而且是經常被演奏的曲目。 維瓦爾第近500部協奏曲中有超過241部是為小提琴獨奏而寫的。他其次最喜歡巴松管,寫有39部協奏曲。其他則是為不同的木管樂器,少部分為大提琴而寫的。其中還有為抒情維奧爾琴或曼陀林而寫的作品。與傳統相符的是,他協奏曲很多要求一把或多把小提琴獨奏。約70部協奏曲是為兩把或多把小提琴獨奏而寫的,組合多樣,甚至在協奏曲RV 555中獨奏組擴展至16人。 維瓦爾第將獨奏協奏曲變成了巴洛克音樂的最佳表現形式,他還將三樂章作品帶往成熟。在快速的開始或終末樂章他還獨創的引入了重複樂段,樂隊不停重複一個音樂橋段,每次轉換成不同樂器,樂曲顯得自由多角度。而維瓦爾第作品的慢樂章則以悠揚如歌的旋律著稱。

? 其他還有55部的伴奏協奏曲(「無獨奏協奏曲」)和近21部室內協奏曲(「無樂隊協奏曲」),可看出作曲家對協奏曲這種形式的多番嘗試。後人也有稱他為「協奏曲之王」。 其次是宗教音樂以及世俗康塔塔。這部分音樂雖然數量不及器樂作品,但卻屬維瓦爾第音樂中的精品,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三首《榮耀經》中D大調的那首(RV589),這首作品開始時由樂隊齊奏的大幅度跳躍,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是維瓦爾第式音樂的典型例子。在宗教音樂方面,他還創作了為雙合唱隊的《慈悲經》、《上帝如是說》、《讚美聖嬰》、《聖母經》、《聖母頌歌》、《聖母悼歌》以及一些經文歌和少量清唱劇,使用器樂合奏或通奏低音作為伴奏,上面曾提到的《沒有真正的和平》以及《愛情,你勝利了》,是其中最著名的兩首。 再次是歌劇。也許很多人不會想到,維瓦爾第總共寫了九十多部歌劇。雖然大約一半已經遺失,但流傳了下來的仍有四十多部。個人認為,就從全劇來看,《真理出於考驗》和《奧林匹克競技》最值得一聽。不過,維瓦爾第的歌劇全劇對於初接觸這位作曲家的人來說,不是很好的入門曲目,我覺得除非對此有特別的喜好,否則找一些優美唱段的精選就足夠了。 名作列表 以下的作品在身前就已發表,大部分在阿姆斯特丹。這些作品可能在付梓之前已存放超過十年。 Op. 1: 12 三重奏鳴曲,為2小提琴和低音提琴而作(1705) Op. 2: 12 為小提琴和低音提琴而寫的奏鳴曲(1709) Op. 3: 12小提琴協奏曲「和諧的靈感」(為 1–4 把獨奏小提琴和管弦樂隊而作)(1711) Op. 4: 12小提琴協奏曲「非凡」(1712) Op. 5: 6 首奏鳴曲,為1到2把小提琴而寫(1716) Op. 6: 6小提琴協奏曲(1716) Op. 7: 12小提琴和雙簧管協奏曲(1717) Op. 8: 12小提琴協奏曲「和聲與創意的實驗」(1725) (其中四個樂章常被獨立出來演奏,即四季(維瓦爾第)協奏曲) Op. 9: 12小提琴協奏曲「La Cetra」(1727) Op. 10: 6橫笛協奏曲(1728) Op. 11: 6小提琴和雙簧管協奏曲(1729) Op. 12: 6 小提琴協奏曲(1729) Op. 13: 6橫笛和低音提琴奏鳴曲「Il Pastor Fido」(1729)¹ Op. 14: 12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鳴曲(1737) 關於Op. 13的著作權: 該作品的作者並未完全證實,作品發表時是以標題Paris am 17. April 1737, erschienen im Verlag M. Boivin rue St. Honoré à règle d'or/ „Il Pastor Fido「 pour la Musette, Vièle, Flûte, Hautbois, Violon, avec la Basse Continue, del Sig' Antonio Vivaldi, opera XIII /Avec le privilège du roi.出現的。作品雖在維瓦爾第身前出版,但其中可看到很多法國音樂的元素。18世紀,經常發生出版商未經作曲家同意就將其他人的作品揉合到著名作曲家名下,以達到更佳銷售的目的。法國音樂家尼古拉·切德維勒可能是該作品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