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哈羅德·品特

於 2019年1月8日 (二) 23:46 由 对中进步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内容扩充)

哈羅德·品特(Harold Pinter,1930年10月10日-2008年12月24日),出生於英國倫敦,英國劇作家、導演。2005年,品特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哈羅德·品特
哈羅德·品特
原文名 Harold Pinter
出生 (1930-10-10)1930年10月10日
英國倫敦
逝世 2008年12月24日(2008-12-24)(78歲)
國籍 英國
職業 劇作家、導演

目錄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哈羅德·品特
  • 外文名稱:Harold Pinter
  • 國 籍: 英國
  • 出 生 地:英國倫敦
  • 出生日期:1930年10月10日
  • 逝世日期:2008年12月24日
  • '職 業:劇作家、導演
  • 畢業院校:達姆施塔特技術大學
  • 主要成就:1973年奧地利歐洲國家文學獎、2005年卡夫卡文學獎、2005年諾貝爾文學獎
  • 代表作品:《升降機》、《歸於塵土》

個人生平

1930年10月10日,哈羅德·品特生於倫敦北部哈克尼地區西斯威特路19號,是傑克·品特和弗朗西斯·品特的獨生子。
1939年,被疏散到康沃爾郡梅瓦傑塞附近的西爾海斯,這是二戰期間待在倫敦以外的第一個住處,許多逗留之處中的第一個。
1944年,在哈克尼·唐斯文法學校就讀。1947年,在學校的戲劇演出中扮演麥克白,受到《新聞紀事報》的評論。1948年秋季,進入皇家戲劇藝術學院學習。10月,被徵召服兵役,但他將自己登記為反戰者。 1949年,因拒服兵役,曾兩次被傳到軍事法庭受審,兩次遭到逮捕,後來罰款了事。從皇家戲劇藝術學院輟學,一度流浪在外。後待在家中,讀書並寫作,同時在申請表演方面的工作。
1950年,兩首小詩登載在《倫敦詩歌》雜誌上;8月獲得第一份工作,作為一位演員;9月在BBC電台部的廣播劇《聚焦足球場》里扮演次要的角色。
1951年1-7月,在演講及戲劇中心學校繼續表演方面的訓練,讀了兩個學期。8月,被阿努·麥克馬斯特聘用,去愛爾蘭作為期6個月的巡迴演出,在莎翁及其他經典戲劇中扮演角色。
1952年,繼續在麥克馬斯特的劇團里,同波琳·弗拉納根及巴里·福斯特在一起;同時繼續寫詩,並且發現了貝克特的作品。1953年,加入唐納德·沃爾菲特的戲劇公司;與維維恩·麥錢特相識;開始創作小說《侏儒》。 1954年,取舞台藝名大衛·巴倫;參加哈德爾菲爾德巡迴演出公司的冬季演出。1955年在科切斯特巡迴劇團演出。
1956年在伯恩茅斯表演;又遇見了維維恩·麥錢特;9月14日,他們結婚;在康沃爾郡度過蜜月後,他們一起加入桃魁的巡迴劇團。
1957年,在桃魁、伯明翰、帕爾默斯·格林及沃爾辛等地表演。5月15日,所作《房間》一劇在布里斯托大學戲劇系上演。12月,重新排演的《房間》參加《星期日泰晤士報》學生戲劇比賽,受到哈羅德·霍布遜的稱讚。
1958年4月28日,《生日晚會》在劍橋的藝術劇院上演;5月19日在倫敦哈默斯密斯的抒情劇院上演。創作《暖房》。
1959年1月,在伯明翰導演《生日晚會》。7月15日,《黑色與白色》及《工廠里的麻煩事》在時事諷刺小品系列《從一個到另一個》中上演,在哈默斯密斯的抒情劇院上演。7月18日,《送菜升降機》用德語在法蘭克福市劇院上演。7月29日,《微痛》廣播劇播出。9月23日,《最後一個走的》、《請求停止》及《特別提供》在《八部小品》系列中上演,是在阿波羅劇院上演的。
1960年1月21日,《房間》及《送菜升降機》在漢普斯特德戲劇俱樂部上演;兩部劇後都轉到皇家宮廷劇院上演。3月1日,廣播劇《一夜外出》播出,品特扮演其中的西利。3月22日,電視劇《生日晚會》播出。4月24日,電視劇《一夜外出》播出。4月27日,《看管人》在倫敦藝術劇院俱樂部上演。該劇獲1960年《晚間新聞報》戲劇獎。7月21日,電視劇《夜校》播出。7月27日,《生日晚會》在舊金山演員工作坊劇院開演,這是品特劇作在美國的首次專業演出。9月19日,最後一次以大衛·巴倫的藝名露面表演。12月2日,電視劇《侏儒》播出。
1961年1月18日,《微痛》在倫敦藝術劇院俱樂部上演。5月11日,電視劇《收集證據》播出。9月17日,《一夜外出》在都柏林的蓋特劇院上演。10月4日,《看管人》在紐約學園劇場開演,這是品特的首場百老匯演出。
1962年6月18日,品特和彼得·霍爾一起在奧德威奇劇院導演《收集證據》。1963年3月28日,電視劇《情人》播放,該劇獲意大利電視劇獎。9月18日,在倫敦藝術劇院俱樂部導演《情人》及《侏儒》。《看管人》拍成電影,導演是克萊夫·唐納,1964年在美國發行,片名改為《客人》。《僕人》拍成電影,導演是約瑟夫·洛賽。
1964年4-5月,電視小品《那是你的問題》、《就是這些》、《申請者》、《面試》及《三人對話》播出。《吃南瓜者》拍成電影,導演是傑克·克萊登。在薩特作品《照相機》中扮演賈爾辛。
1965年3月25日,電視劇《茶會》播出。6月3日,皇家莎士比亞公司的奧德威奇劇院上演《回家》。 1966年,被授予大英帝國榮譽勳章。9月25日,電視劇《夜校》播出。《奎勒備忘錄》拍成電影,導演是邁克·安德森。1967年1月3日,《回家》在紐約八音盒劇場上演。2月20日,電視劇《地下室》播出,品特扮演劇中的斯托特。《事故》拍成電影,導演是約瑟夫·洛賽。《回家》榮獲紐約戲劇批評家獎。
1968年4月25日,廣播劇《風景》在BBC播出,此前品特沒有按張伯倫勳爵的要求修改戲劇文本。l0月10日,《地下室》及《茶會》在紐約的東邊戲院上演。
1969年7月2日,《沉默》和《風景》在皇家莎士比亞公司的奧德威奇劇院上演。8月9日,在喜劇劇院,戲劇小品《夜晚》放在時事諷刺劇《混合雙打》中上演。
1970年1月18日,廣播劇《生日晚會》在BBC電台播出。9月17日,《茶會》及《地下室》在公爵夫人劇院上演,品特扮演斯托特。在美人魚劇院導演詹姆斯·喬伊斯的《流放者》。被授予德國莎士比亞戲劇獎。
1971年6月1日,《昔日》在皇家莎士比亞公司的奧德威奇劇院上演。在標準劇院導演西蒙·葛雷的《巴特雷》。
1972年,開始創作普魯斯特電影劇本。1973年4月13日,電視劇《獨白》播出。導演由西蒙·葛雷的《巴特雷》改編的電視劇。
1974年,根據司各特·菲茲傑拉德同名小說改編的《最後的大亨》拍成電影,導演是伊萊亞·卡贊。在皇家國家劇院導演約翰·霍普金斯的《近親》。
1975年4月23日,《虛無鄉》在老維克劇院的皇家國家劇院上演;7月15日轉到溫德姆劇院。10月22日,電視劇《昔日》播出。在皇后劇院導演西蒙·葛雷的《在忙其他事情》,後來去紐約導演此劇。在皇家國家劇院導演諾埃爾·科沃德的《快樂的精靈》。
1978年在環球劇院導演西蒙·葛雷的《後方縱隊》。9月20日,根據艾丹·希金斯小說《下去吧,朗格利希》改編的電影劇本拍成電視版,在BBC播出,導演是大衛·瓊斯。10月3日,電視劇《虛無鄉》播出。11月15日,皇家國家劇院上演《背叛》。普魯斯特電影劇本出版。
1979年,在皇家國家劇院導演西蒙·葛雷的《比賽結束》。1980年4月24目,在漢普斯特德戲劇俱樂部大使劇院導演《暖房》。11月27日,跟安東尼婭·弗雷澤結婚。
1981年2月13日,《家庭聲音》在皇家國家劇院上演。在倫敦皇后劇院導演西蒙·葛雷的《夸特緬因的條件》。在漢普斯特德劇院導演羅伯特·伊斯特《發生在塔爾斯·希爾的事件》。
1982年3月27日,導演電視劇《暖房》。10月14日,《其他地方》(包括《家庭聲音》、《就像是阿拉斯加》、《維多利亞車站》)在皇家國家劇院上演。
1983年,在皇家國家劇院導演讓·吉勞朵的《特洛伊戰爭不會發生》。 12月18日,在阿波羅·維多利亞劇院導演《大佬》中的《正好》。
1984年,在哈默斯密斯的抒情劇院導演西蒙·葛雷的《共同追求》。3月,在哈默斯密斯的抒情劇院導演《出路》。
1985年3月7日,《出路》、《就像是阿拉斯加》以及《維多利亞車站》在公爵夫人劇院上演。品特任編劇的《海龜日記》拍成電影,導演是約翰·歐文。7月,存海馬克特的阜家劇院導演田納西·威廉斯的《可愛的青春鳥》。在美國聖路易斯及洛杉磯上演的《昔日》中扮演迪利。
1986年3月6日,廣播劇《維多利亞車站》播出。在溫德姆劇院的漢普斯特德戲劇俱樂部導演唐納德·弗里德所著《瑟茜和亡命徒》。
1988年10月20日,在皇家國家劇院導演《山地語言》。12月11日,導演電視劇《山地語言》。
1989年品特任編劇的《團聚》拍成電影,導演是傑里·沙茨堡。品特改編的伊麗莎白·鮑恩所著《日之方中》拍成電影,導演是克里斯托弗·默拉漢。
1990年在哈默斯密斯的抒情劇院導演簡·斯坦頓·希區柯克所著《香子蘭》。出版小說《侏儒》。品特任編劇的《陌生人的安慰》拍成電影,導演是保羅·希拉德。馬格麗特·阿特伍德所著、品特任編劇的《侍女的故事》拍成電影,伏爾克·希隆多夫任導演。
1991年6月20日,在喜劇劇院導演《看管人》。7月19日,在皇家宮廷樓上劇院導演《世界新秩序》。10月31日,在阿美達劇院導演《派對時間》,同場上演的還有《山地語言》。出版《詩歌和散文》。
1992年,在阿美達劇院及喜劇劇院上演的《虛無鄉》中扮演赫斯特。11月17日,導演電視劇《派對時間》。 1993年9月7日,《月光》一劇在阿美達劇院和喜劇劇院上演。品特改編的卡夫卡小說《審判》,拍成電影,大衛·瓊斯任導演。
1994年,《生日晚會》在皇家國家劇院上演。在都柏林的蓋特劇院舉行首次品特節,上演《背叛》、《送菜升降機》、《昔日》、《出路》、《月光》及《風景》。導演《風景》,後該劇轉到皇家國家劇院演出。 1995年7月3日,在契切斯特戲劇節及標準劇院導演羅納德·哈伍德所著《偏袒》。在契切斯特戲劇節及喜劇劇院上演的《匿房》中扮演魯特。10月21日,導演電視劇《風景》。被授予大衛·科恩英國文學獎,旨在表彰其文學方面的終身成就。12月31日,品特根據普魯斯特長篇巨著《追憶似水年華》改編的廣播劇播出。
1996年,在布里斯托爾的老維克劇團及喜劇劇院導演雷金納德·羅斯所著的《12位憤怒的人》。9月12日,在大使劇院的皇家宮廷劇團導演《從灰燼到灰燼》。榮獲勞倫斯·奧立佛獎,旨在表彰其戲劇方面的終身成就。
1997年,都柏林蓋特劇院舉行第二屆品特戲劇節,上演《收集證據》、《從灰燼到灰燼》、《就像是阿拉斯加》、《虛無鄉》。品特在《收集證據》里扮演哈里,並導演了《從灰燼到灰燼》。在休·威特默所著《打破規則》中扮演約翰·斯密斯,該電視劇由BBC播出。在奧德威奇劇院導演西蒙·葛雷的《生命支撐》。
1998年5月13日,品特的三部劇作--《就像是阿拉斯加》、《收集證據》及《情人》在董馬爾倉庫劇院上演。在《收集證據》中,品特扮演哈里;《情人》後來去皇家劇院、巴斯及里士滿劇院巡迴演出。出版《各種聲音:散文、詩歌及政治1949-1998》一書。
1999年,在沃特福德的宮殿劇院導演西蒙·葛雷的《近期的中產階級》。品特強烈譴責北約轟炸科索沃。2000年3月16日,在阿美達劇院導演《房間》和《慶典》。在電影《曼斯菲爾德莊園》中扮演托馬斯·伯特拉姆。10月8日,廣播劇《月光》在BBC電台三套播出,品特扮演安迪。10月13日,BBC電台三套播出廣播劇《微痛》,品特扮演其中的愛德華角色。11月15日,《看管人》在喜劇劇院上演。11月23日,在皇家國家劇院上演《追憶似水年華》,由迪·特雷維斯根據品特的普魯斯特電影劇本改編。
2001年,品特參加為斯洛伯丹·米洛什維奇辯護的國際委員會,美國前司法部長拉姆賽·克拉克也在其中。2002年1月,品特被診斷患有食道癌。在下院發表措辭激烈的反戰演講,強烈反對美英在伊拉克進行的所謂"防止戰爭"的戰爭。
2003年,出版詩集《戰爭》。2004年11月,品特參與左翼名人要求彈劾英國首相布萊爾的運動。
2005年3月,品特突然在英國廣播公司的一個訪談節目中宣布,將中斷戲劇創作,轉而將全部精力投入政治事務。3月18日,獲威爾弗雷德·歐文詩歌獎。10月10日,在愛爾蘭度過75歲生日。慶祝晚會結束後,摔了一大跤,頭上縫了10多針。10月13日,瑞典文學院在推遲一周的情況下,宣布該年度的文學獎授給品特,稱他"在劇作中揭示出隱藏在日常閒談之下的危機,強行進入受壓抑的封閉空間"。由於健康的原因,沒能去瑞典參加頒獎儀式並作演講。他將事先錄製好的演講錄像發過去,供人們在大屏幕上收聽收看,演講的題目是《藝術,真理與政治》。
2008年12月24日,哈羅德·品特因患癌症在倫敦的家中去世,享年78歲,被埋葬在倫敦西北區的坎瑟爾·格林公墓。

個人生活

品特有過兩段婚姻。
1956年,品特與女演員[[維維安·莫姍特(Vivien Merchant)結婚,兩年後他們的兒子丹尼爾出生。然而,他們的婚姻生活並非一帆風順,品特的兩段婚外情則加速了他們婚姻的終結。1962-1969年,品特曾與BBC電視台的記者瓊·貝克威爾(Joan Bakewell)有過一段長達7年的婚外情,這段感情經歷後來被品特寫進《背叛》一劇。1975年,品特與傳記作家安東尼婭·弗拉瑟另一段婚外情給妻子莫姍特帶來了巨大的打擊,莫姍特將之公之於眾,並提出離婚訴訟。1980年兩人離婚。離婚後,莫姍特沒有再婚,但卻開始酗酒,酒精幾乎毀掉了這個傑出女演員的事業,莫姍特於1982年離世。
1980年,品特與莫姍特離婚後,即與安東尼婭結婚,開始了28年不離不棄的婚姻生活。然而,不太穩定的家庭生活、母親的過早離世、父親的再婚等生活變故,讓兒子丹尼爾與父親逐漸疏遠,最終形同路人,2008年品特去世的時候,葬禮中沒有出現丹尼爾的身影。品特與兒子丹尼爾之間的感情裂痕永遠沒能彌補。

主要作品

|中文名||英文名||發表時間||體裁 |----- |《燈盞與影子》||Chandeliers and Shadows||1950||詩歌 |----- |《英格蘭中部的新年》||New Year in the Midland||1950||詩歌 |----- |《插曲》||Episode||1951|| |----- |《詩》||Poem||1953||詩歌 |----- |《房間》 ||||1957||戲劇 |----- |《送菜升降機》||||1959||戲劇 |----- |《微痛》||A SlightAche||1959||廣播劇 |----- |《一夜不歸》||A Night Out||1960||廣播劇 |----- |《看房人》||||1960||戲劇、電影劇本 |----- |《夜校》||Night School||1960||電視劇 |----- |《侏儒》||The Dwarfs||1960||電視劇 |----- |《收集》||The Collection ||1961||電視劇 |----- |《僕人》||The Servant||1962||電影劇本 |----- |《情人》||The Lover||1963||電視劇、戲劇 |----- |《茶會》||Tea Party||1965||電視劇 |----- |《地下室》||The Basement||1967||電視劇 |----- |《詩歌》||Poems||1971||詩文選集 |----- |《往日》||||1971||戲劇 |----- |《背叛》||||1978||戲劇 |----- |《詩歌與散文:1949-1977》 ||Poems and Prose 1949-197||1978||詩文選集 |----- |《法國中尉的女人》||||1981||電影劇本 |----- |《餞行酒》||||1984||戲劇 |----- |《山地語言》||||1988||戲劇 |----- |《新的世界秩序》||||1991||戲劇 |----- |《聚會時光》||||1991||戲劇 |----- |《詩歌散文集》||Collected Poems and Prose||1991||詩文選集 |----- |《美式足球》|American Football ||1991||詩歌 |----- |《早期詩歌十首》||Ten Early Poems||1992||詩文選集 |----- |《上帝》||God||1993||詩歌 |----- |《月光》||Moonlight||1993||戲劇 |----- |《歸於塵土》||Ashes to Ashes||1996||戲劇 |----- |《秩序》||Order|1996||詩歌 |----- |《死亡》||Death||1997||詩歌 |----- | 《不同的聲音》|Yarious Yoices: Prose, Poetry, Politics|||1998||詩文選集 |----- |《慶典》 ||Celebration||2000||戲劇 |----- |《午餐後》||After Lunch||2002||詩歌 |----- |《戰爭》|War|||2003||詩文選集 |----- |《上帝保佑美國》||God Bless America||2003||詩歌 |----- |《炸彈》||The Bombs||2003||詩歌 |----- |《民主》||Democracy||2003||詩歌 |----- |《天氣預報》||Weather Forecast||2004||詩歌 |----- |《特殊關係》||Special Relationship ||2004||詩歌 |----- |}  == 獲獎記錄 == 文學類

  •  2005    威爾弗雷德·歐文詩歌獎    詩文集《戰爭》    (獲獎)
       
  •  2005    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  
      
  •  2005    卡夫卡獎    (獲獎)
       
  •  2004    《晚間標準報》50周年戲劇獎特別獎    (獲獎)
       
  •  2001    s.T.杜邦金筆獎    (獲獎)    
  •  2000    Brianza詩歌獎    (獲獎)    
  •  1997    莫里哀戲劇獎    (獲獎)
       
  •  1997    《星期日泰晤士報》文學成就獎    (獲獎)    
  •  1996    勞倫斯·奧利佛戲劇獎    (獲獎)
       
  •  1995    大衛·科恩英國文學終身成就獎    (獲獎)    
  •  1980    皮蘭德婁獎    (獲獎)    
  •  1973    歐洲文學獎    (獲獎)   
     
  •  1970    (德國漢堡)莎士比亞戲劇獎    (獲獎)    
  •  1967    「托尼戲劇獎」以及「紐約劇評家獎」    《回家》    (獲獎)    
  •  1960    標準晚報戲劇獎    《看房人》    (獲獎)    

榮譽類

  •  2001    加拿大多倫多世界領頭人獎    (獲獎)    
  •  2001    德國黑曼·克斯頓獎章    (獲獎)    
  •  1992    智利功勳獎章    (獲獎)

影視類

  •  1997    第50屆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終身成就獎    (獲獎)    
  •  1984    第56屆    美國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    《危險女人心》    (提名)    
  •  1984    第37屆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改編劇本    《危險女人心》    (提名)    
  •  1982    第54屆    美國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    《法國中尉的女人》    (提名)    
  •  1982    第39屆    美國金球獎最佳編劇    《法國中尉的女人》    (提名)    
  •  1982    第35屆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劇本    《法國中尉的女人》    (提名)    
  •  1972    第25屆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劇本    《幽情密使》    (獲獎)    
  •  1968    第21屆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英國本土劇本    《車禍》    (提名)    
  •  1967    第20屆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英國本土劇本    《諜海群英會》    (提名)    
  •  1965    第18屆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英國本土劇本    《太太的苦悶》    (獲獎)    
  •  1964    第17屆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英國本土劇本    《僕人》    (提名)

人物影響

正是由於品特及其作品迥異的特質,他為此贏得了"品特風格的"(Pinteresque)稱謂,這一形容詞已經列入《牛津詞典》。此外,圍繞品特,還有其他的專用名詞,如"威脅喜劇",及"荒誕派戲劇家"等標籤。
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中國曾經出現過荒誕派戲劇的熱潮。品特作為英國荒誕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為中國觀眾所認識。中央戲劇學院曾排過品特的《升降機》、《生日晚會》、《情人》等作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