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厭食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2月5日 (四) 00:01 由 Keyways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是一種排斥飲食的精神疾患,屬心因性,可能是因為患者對自我形象的偏差認知,或心理上有某種重大的鬱結難消,外在壓力及心理社會因素導致無法正常進食、厭食,或深陷一種節食─狂吃─嘔吐和腹瀉的惡性循環。病患常拒絕維持最低正常體重,或是極度害怕變胖。即使目前病因未明,但有研究指出,與內在體質、節食、均可能有關。

厭食症常發生在10到30歲的女性,平均發病年齡是17歲。有些個案是剛好發生在壓力事件之後,例如轉學,離家去外地求學,或是在身體、情感受創之後等等,但大部份仍為隱藏而漸進性發病。[1] [2]

厭食症分成兩型,一是節制型厭食症,患者利用過度節食和運動的方式來控制體重。另一則是暴食和/或清除型厭食症另一種則是暴食後掏空型,在大吃大喝之後,把吃進去的食物用催吐、吃瀉藥或利尿劑、浣腸劑等方式排除。

定義

神經性厭食症 (anorexia nervosa, AN) 是一種進食障礙,特徵為因限制熱量攝入而導致體重較低、對體重增加強烈恐懼以及身體意象障礙。

https://newbp.bmj.com/topics/zh-cn/440

特徵

皮膚乾燥
血糖上升
體溫升高
血膽固醇下降

疾病原因

如以生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體是否進食取決腦部下視丘中,飽食中樞與餵食中樞所發出的訊號而定,是以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對於飲食行為影響很大,臨床研究就發現,厭食症患者的腦脊髓液中,血清張素明顯比一般人要低。而造成此一功能失調的原因可能出在心理因素。升學考試壓力、環境變化、遭遇霸凌、事業失敗、失戀、挫折等,都可能成為厭食的契機,「一直很努力的資優生」和「不善表達意見、喜歡隱藏不安與不滿的人」,是特別容易厭食的類型。[3][1]

好發族群

1. 十二至二十歲左右的青春期少年,女男比例為十比一,過分在意身體形象、積極尋求同儕認同。
2. 因職業需求需要不斷維持纖瘦身材的人,不分男女,如演員、舞者、模特兒、或騎師、舉重、柔道、摔角選手等運動員,亦有較高的罹病率,而多數患者的社經地位又屬於中上階層。
3. 非常害怕變胖,經常想用各種方式減肥瘦身的人。
4. 期處在壓力大的環境之下,情緒焦慮、憂鬱的人。
5. 個性上屬於固執與完美主義,對身體有較多負面評價與強迫行為的人。
6. 本身罹患特殊生理疾病如癌症患者,疾病造成的疼痛或因藥物治療產生的副作用,易併發厭食症。
7. 藥物濫用者,多數毒品如安非他命或古柯鹼的副作用之一就是造成食慾驟減,長期倚賴將引發厭食症。


爭議

非全然由心理因素而起,與新陳代謝也有關

刊登在科學期刊《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的研究團隊將約1萬7千名厭食症患者的基因,與超過5萬5千名健康對照者的基因對比,發現當中有8種將厭食症與常見心理疾病,如焦慮症(anxiety),憂鬱症(depression)和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聯繫起來的基因,同時也與人體脂肪燃燒、身體活動及帶有對第二型糖尿病的抵抗力有關。

領導這項研究的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遺傳學家布林(Gerome Breen)表示:「這項研究的意義在於,我們不能將厭食症或是其他飲食障礙,單純視為精神或心理疾病治療。研究中,參與者的代謝功能看似正常,但其與代謝有關的基因,卻和精神病基因相互結合,進而提高罹患厭食症的風險。約有一半比例的厭食症源自遺傳基因,另一半則與患者生活經歷等其他因素有關。厭食症與焦慮、憂鬱、強迫等症狀有預期的關聯性,但它同時明顯與人體代謝健康有關,這是未曾於其他精神疾病看過的情形。[4]

參考來源

  1. 1.0 1.1 台安醫院心身醫學暨精神科主治醫師許正典. 厭食症. 元氣網. [2019-11-12] (中文). 
  2. 蕭美君主治醫師. 厭食症.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婦女身心醫學小組提供. [2019-11-12] (中文). 
  3. 早安健康編輯部. 厭食症如何康復?專家揭厭食症原因與症狀. 早安健康. 2019-05-10 [2019-12-04] (中文). 
  4. 黃思敏. 厭食症不僅是精神疾病!最新研究發現「與新陳代謝相關」,可望開創全新療法. 風傳媒. 2019-7-16 [2019-12-04] (中文). 

https://www.nhs.uk/translationcantonese/documents/anorexia_nervosa_cantonese_final.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