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蟹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3月2日 (一) 14:02 由 芳香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 '''蟹类'' 甲壳动物亚门(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腹胚亚目(Pleocyemata),短尾下目(Brachyura)物种的统称。歪尾下目…”)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蟹類 甲殼動物亞門(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腹胚亞目(Pleocyemata),短尾下目(Brachyura)物種的統稱。歪尾下目(Anomura)中的瓷蟹(Porcellana)、寄居蟹(Pagurus)、椰子蟹(Birgus) 、蟬蟹(Hippa)雖也稱為"蟹",但蟹類在分類學上並不包括歪尾派中的種。全世界蟹類約有4500餘種,中國約有近800種,其中不少種具有重要經濟價值。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蟹類

科目 甲殼動物十足目

種類 4500餘種


營養價值 蛋白質、鈣、磷、鐵和維生素

攝食 雜食性

分類 青蟹、梭子蟹等

目錄 1形態 2生物學特性 3攝食 4生殖 5蛻皮與生長 6經濟種和產量 7用途 8疾病防治 摺疊編輯本段形態 蟹類各種形態 蟹類各種形態 蟹類體型寬扁,少數窄長。頭胸部包被發達的頭胸甲。頭胸甲的形狀因種而異,有圓形、梭形、梯形、扇形、方形等。頭胸甲前側緣折向腹面,完全與口前板癒合。額部短縮,具第1、2對觸角,複眼在第2觸角的外側。口器部分包括具硬齒的大顎,第1、2對小顎及第1、2、3對顎足,均在口腔內協助攝食。腹部退化平扁,曲折在頭胸甲的腹面,雄性略呈三角形或窄長形;第1、2對腹肢為單枝型,特化為交接器,其餘腹肢完全消失。雌性腹部寬大,多呈長圓形或圓形。具第2至第5對腹肢,為雙枝型,內、外肢均附有剛毛,用以附着卵粒。頭胸甲腹面的兩側有5對胸足,第1對呈鉗狀,稱螯足,第2至第5對為步足。有些種類末1對或2對短小,指節呈鈎爪狀,如綿蟹(Dromia)、關公蟹(Dorippe)等;有些種類末對步足呈槳狀,可作短距離的游泳,如青蟹(Scylla)、梭子蟹(Portunus)、蟳(Charybdis)等;絕大多數種類均為簡單的爪狀,作爬行或奔跑運動。

摺疊編輯本段生物學特性 蟹類動物 蟹類動物 蟹類中90%為海產,余為淡水產。海產蟹類中,如綿蟹、關公蟹、蛙蟹(Ranina)、饅頭蟹(Calappa)等生活在不同深度的潮下帶;如梭子蟹生活在淺海;方蟹(Grapsidae)、沙蟹(Ocypodidae)和大多數扇蟹(Xanthidae)主要生活在廣闊的潮間帶;極少數種如漂泊蟹(Planes)和弓蟹(Varuna)能附着生活在海洋中的木頭或其他漂浮物上。有不少種類與其他動物營共棲生活,如綿蟹、關公蟹常用最後兩對短小的步足執握着海綿、海葵、貝殼等覆蓋在頭胸甲上;豆蟹科(Pinnotheridae)的許多種常生活在軟體動物的外套腔或多毛類的管道中;而珊隱蟹類(Hapalocarcinidae)則完全包藏在石珊瑚的癭囊內,雌蟹成體交配後終生被禁錮其中,孵化出的幼體通過未關閉的小孔逸出。蟹類中有一小部分完全在淡水中生長繁殖,多棲息于山區溪流的石塊下,如溪蟹(Potamon)、華溪蟹(Sinopotamon)等。

摺疊編輯本段攝食 蟹類的絕大部分種為雜食性。如生活在潮間帶的相手 蟹類 蟹類

蟹(Sesarma)既摄取植物腐叶又食动物尸体和小动物。还有相当一部分蟹类为肉食性,如梭子蟹(Portunus)可捕食鱼、虾及软体动物等。少数蟹类如股窗蟹(Scopimera)等则刮食或滤食藻类及有机碎屑。蟹类坚硬发达的大颚可切断和咬碎食物,颚足及小颚可帮助撕碎食物并送至口腔。食物经一很短的食道入胃。胃的贲门部内壁有小骨片及脊等构成的胃磨,并有由肝胰腺分泌的消化液输入,入胃的食物在此被磨碎和消化后进入幽门部。幽门部的内壁亦有呈纵脊形的角质层和许多细刺毛,可对食物进行过滤和清理。然后进入中肠,进行消化吸收。废物则进入后肠,形成圆柱形的粪便,腹部末端的肛门排出体外。

摺疊編輯本段生殖 甲殼動物各部附肢的變化 甲殼動物各部附肢的變化 蟹類為雌雄異體。雄性有1對精巢,位於肝臟的背面,左右各有1條螺旋形的輸精管,末端為射精管。部分種類如綿蟹、饅頭蟹、扇蟹、溪蟹等的生殖孔位於末對步足的底節上。而如沙蟹、方蟹及地蟹(Gecarcinidae)等的生殖孔則位於胸部腹甲。雌蟹有1對卵巢,與精巢的位置相當,連接1對螺旋狀輸卵管,末端有納精囊。部分蟹類的雌性生殖孔開口於末對步足底節,如綿蟹;而大部分的種類則開口於胸部腹甲,如饅頭蟹、梭子蟹、扇蟹、溪蟹、沙蟹、方蟹及地蟹等。除淡水蟹類外,交配大都在雌性蛻皮後進行,雄體的精液通過第1、2腹肢輸入雌體的納精囊內。產卵時受精卵排出體外,粘附於雌體腹肢上,直至孵化。蟹類的個體發育過程中有幼體變態。初孵化的幼體為溞狀幼體,其形狀隨種類而異,但基本上由一個圓球形的頭胸部和細長可以屈伸的腹部組成。營浮游生活,攝食各種微小浮游生物、有機碎屑等。溞狀幼體期內的變態因不同的種類而分為2~7 期。完成後則進入大眼幼體期,僅少數類別如膜殼蟹(Hymenosomidae)無此期。大眼幼體的胸部附肢發達,腹部開始萎縮,進入水底行爬行生活。大眼幼體均為1期,蛻皮後即成稚蟹。

摺疊編輯本段蛻皮與生長 蟹類因體外有較厚的甲殼質外骨骼,限制身體的增長,必須在蛻去舊殼後、新殼尚未硬化前增大體積。蛻皮由眼柄及頭部內產生的激素調節控制。蛻皮前舊錶皮開始吸收,薄而柔軟的新表皮開始生長,此時中腸腺內已積累了大量的鈣質。蛻皮時,從頭胸甲後緣與腹部相接處裂開一縫,全身向後利用各部肌肉的伸縮和身體的擺動,整個身體和數對步足逐漸從舊殼中蛻出,最後額部和螯足也全部蛻出,身體便因而增大。最初的新殼是軟的,肢體也軟弱無力;此時中腸腺即輸送積累的鈣質,使新殼逐漸變硬。

蟹類的壽命因不同種類而異,如中華絨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為2~3齡,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為4~5齡,溪蟹也為3~5齡,深水性的人面蟹(Homola)個體較大,體重可超過10千克,估計壽命可達10齡以上。

摺疊編輯本段經濟種和產量 梭子蟹科 梭子蟹科 海產蟹中最主要的是梭子蟹科(Portunidae)的種類,如中國和日本近海的三疣梭子蟹和遠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美國的味麗蟹(Callinctessapidus)和印度-西太平洋區的常見種鋸緣青蟹(Scylla serrata)。其次是屬於蜘蛛蟹類的雪蟹(Chionoecetes opilio)及其近似種太平洋雪蟹。大型食用蟹還有幾種黃道蟹,其中產量較大的是歐洲產的黃道蟹(Cancer pagurus)和美洲產的堅黃道蟹(C.riagister)。中國主要食用蟹類是梭子蟹科中的三疣梭子蟹、遠海梭子蟹、青蟹和方蟹科的中華絨螯蟹等。此外,中國還進行青蟹的小面積人工養殖。70年代以來,進行了中華絨螯蟹的人工育苗和人工放流以提高產量。

摺疊編輯本段用途 蟹類肉味鮮美,有豐富的蛋白質、鈣、磷、鐵和維生素,主要供食用。此外,潮間帶的各種蟹類粉碎後可用作魚類、家畜和家禽的飼料。蟹殼可提煉甲殼質。大多4500餘種數淡水蟹是肺吸蟲主要的第二中間宿主,是將肺吸蟲病傳染給人類的媒介之一。

摺疊編輯本段疾病防治 防治蟹爛肢病和甲殼病

蟹爛肢病和甲殼病的病原均為細菌。通常是在捕撈作業,長途運輸,長時間暫養過程中,蟹體遭受創傷後,被細菌侵入而引起。

蟹爛肢病的主要症狀是病蟹肢節間呈充水狀腐爛,步足易斷落,群體殘蟹較多。蟹甲殼病的主要症狀是病蟹背甲、胸板、步足上出現黃褐色或黑褐色病斑,嚴重的病斑在中間輕戳即可穿洞,有些步足末端潰爛成黑色。對這兩種蟹病,若不及時防治,會嚴重影響到蟹的產量和品質。

防治這兩種蟹病,方法基本相似,主要有以下幾種:

1.在蟹種下塘前,徹底清塘,消滅病原。

2.在蟹種運輸過程中,避免對蟹體造成損傷。

3.對即將入塘的蟹種,進行藥浴,防止創口感染。

4.蟹種入塘後,用0.4ppm"強氯精"或0.2ppm~0.3ppm二氧化氯全池潑灑,做好預防工作。

5.一旦發生蟹甲殼病或爛肢病,可用0.4ppm"強氯精"和0.2ppm~0.3ppm二氧化氯,連續並交替全池潑灑2次~3次。

6.強化飼養管理,促進傷口癒合,增強蟹的體質,提高抗病抗逆能力。

搜索發現 霸王蟹價格-淘寶,百萬商品任你挑 廣告 詞條標籤 生物物種 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