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靖難之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4月5日 (日) 12:41 由 LXY2019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1] 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1] 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 [1] 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 [1] 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南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南京) [2] 。 戰爭歷時四年(1399—1402年)。 [1] 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於宮中自焚死,或說由地道逃去,隱藏於雲、貴一帶為僧。 [1] 同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朱棣進入南京後,大肆殺戮曾為朱允炆出謀劃策及不肯降附的文臣武將。齊泰、黃子澄、景清等先後被殺,方孝孺更是被誅十族,造成空前的慘案。靖難之役給明初剛剛得到恢復的社會經濟又帶來不小的破壞,尤其是戰爭劇烈的地區,所受的破壞更大,形成「淮以北鞠為茂草」的情況。 [3]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