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水蜈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YH讨论 | 贡献2020年5月1日 (五) 20:39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水蜈蚣

中文名称:水蜈蚣

二名法:Begoniapalmata

别称:裂叶秋海棠

界纲:植物界、百合纲

门: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

目科:莎草目、莎草科

性味归经:味辛、微苦、甘,性平、归肺

属种:水蜈蚣属、短叶水蜈蚣种

水蜈蚣中药名。为莎草科植物水蜈蚣KyllingabrevifoliaRottb.带根茎的全草。分布于中南、西南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具有疏风解表,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之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头痛,急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疟疾,黄疸,痢疾,乳糜烂,疮疡肿毒,皮肤瘙痒,毒蛇咬伤,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

简介

水蜈蚣是一个多义词,在植物名称中同名异物较多。本词条所属水蜈蚣为莎草科植物水蜈蚣。根状茎长而匍匐,外被膜质、褐色的鳞片,具多数节间,节间长约1.5厘米,每一节上长一秆。秆成列地散生,细弱,高7-20厘米,扁三棱形,平滑,基部不膨大,具4-5个圆筒状叶鞘,最下面2个叶鞘常为干膜质,棕色,鞘口斜截形,顶端渐尖,上面2-3个叶鞘顶端具叶片。叶柔弱,短于或稍长于秆,宽2-4毫米,平张,上部边缘和背面中肋上具细刺。叶状苞片3枚,极展开,后期常向下反折;穗状花序单个,极少2或3个,球形或卵球形,长5-11毫米,宽4.5-10毫米,具极多数密生的小穗。小穗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压扁,长约3毫米,宽0.8-1毫米,具1朵花;鳞片膜质,长2.8-3毫米,下面鳞片短于上面的鳞片,白色,具锈斑,少为麦秆黄色,背面的龙骨状突起绿色,具刺,顶端延伸成外弯的短尖,脉5-7条;雄蕊3-1个,花药线形;花柱细长,柱头2,长不及花柱的1/2。小坚果倒卵状长圆形,扁双凸状,长约为鳞片的1/2,表面具密的细点。花果期5-9月。多年生草本,丛生,性温,味辛,可入药。

形态特征

水蜈蚣又名:短叶水蜈蚣

根状茎长而匍匐,外被膜质、褐色的鳞片,具多数节间,节间长约1.5厘米,每一节上长一秆。秆成列地散生细弱,高7-20厘米,扁三棱形,平滑,基部不膨大,具4-5个圆筒状叶鞘,最下面2个叶鞘常为干膜质,棕色,鞘口斜截形,顶端渐尖,上面2-3个叶鞘顶端具叶片。

叶柔弱,短于或稍长于秆,宽2-4毫米,平张,上部边缘和背面中肋上具细刺。叶状苞片3枚,极展开,后期常向下反折;

穗状花序单个,极少2或3个,球形或卵球形,长5-11毫米,宽4.5-10毫米,具极多数密生的小穗。小穗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压扁,长约3毫米,宽0.8-1毫米,具1朵花;鳞片膜质,长2.8-3毫米,下面鳞片短于上面的鳞片,白色,具锈斑,少为麦秆黄色,背面的龙骨状突起绿色,具刺,顶端延伸成外弯的短尖,脉5-7条;雄蕊3-1个,花药线形;花柱细长,柱头2,长不及花柱的1/2。

小坚果倒卵状长圆形,扁双凸状,长约为鳞片的1/2,表面具密的细点。花果期5-9月。[1]

药材性状

1、药材性状

多皱缩交织成团。根茎细圆柱形,表面红棕色或紫褐色,节明显,具膜质鳞片,节上有细茎,断面粉白色。茎细具棱,深绿色或枯绿色。叶线形,基部鞘状,紫褐色,有的可见球形穗状花序,黄绿色。果实卵状长圆形,绿色,具细点。气微。

2、饮片性状

根、茎、叶、花混合的段状。根茎表面红棕色或紫褐色,断面类白色,粉性。茎细三棱形。叶质软,线形,叶鞘呈紫褐色。穗状花序,单生,球形,绿色。气微,味淡。[2]

植物种属

莎草科植物水蜈蚣。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中南、西南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溪边、荒地、路边草丛中及海边沙滩。

药用价值

一、

功能:疏风解表,清热利湿,活血解毒。

主治:用于感冒发热头痛,急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疟疾,黄疸,痢疾,乳糜烂,疮疡肿毒,皮肤瘙痒,毒蛇咬伤,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或捣汁;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药理作用:本品具有降血压、抗炎、解痉、抗癌及抑菌、杀灭疟原虫等作用。

相关论述:《贵州民间药物》:“治伤风、跌打损伤、刀伤骨折,除寒湿。”

临床应用

1、防治小儿百日咳。

2、治疗疟疾。

3、治疗乳糜尿。

4、治疗慢性气管炎。

相关配伍

1、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水蜈蚣30g。水煎温服取汗。(《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2、治黄疸(传染性肝炎):水蜈蚣全草30g,茅莓根30g,臭牡丹根30g。水煎,糖调敷。(江西《草药手册》)

3、治乳糜尿:水蜈蚣(干根茎)、桂圆或黑枣各60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5天。(《浙南本草新编》)

4、治疮疡肿毒:水蜈蚣全草、芭蕉根各适量。捣烂敷患处。(江西《草药手册》)

5、治小儿口腔炎:水蜈蚣根茎30g。水煎,冲蜂蜜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采收加工:5-9月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稍润,切段。干燥。筛去灰屑。[3]

二、

拼音Shuǐ Wú Gōnɡ

别名金钮草、三荚草、散寒草[四川]、球子草、疟疾草、金牛草

来源为莎草科水蜈蚣属植物短叶水蜈蚣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以全草入药。全年可采,洗净,晒干用。

性味辛,平。

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清热利湿,止咳化痰,祛瘀消肿。用于伤风感冒,支气管炎,百日咳,疟疾,痢疾,肝炎,乳糜尿,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外用治蛇咬伤,皮肤瘙痒,疖肿。

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干品煎水洗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4]

参考资料

  1. 水蜈蚣,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 水蜈蚣,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3. 水蜈蚣,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4. 水蜈蚣,中医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