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主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7月17日 (五) 10:48 由 Cypresshill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主觀'''(subjectivity)與客觀性相對,是人區別於動物的又一固有的本質屬性。 主觀性指以主體自身的需求為基礎的眼光去…”)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主觀(subjectivity)與客觀性相對,是人區別於動物的又一固有的本質屬性。 主觀性指以主體自身的需求為基礎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傾向,它是個體可以擁有的觀點,經驗,意識,精神,感受,欲望或信念的屬性。

    • 其根本特徵是,只存在於主體之內,屬於主體的心意狀態。 它可以影響人判斷和真理的因素。
  • 主觀性是通過社會內部眾多相互作用而發生的一種內在的社會模式。 主觀性是一個個體化的過程,同樣也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個體從未遠離一個獨立的環境,但也無盡地陷入與周圍世界的相互作用之中。
  • 根據自己的認知或想法對事物作判斷,而不求符合實際狀況。相對於客觀而言。
  • 通常語境中的主觀是指人的一種思考方式,與「客觀」相反。
    • 所謂「主觀」就是表面現象,憑藉自己的觀點。未經分析推算,下結論、決策和行為反應,暫時不能與其他不同看法的人仔細商討,稱為主觀。

主觀性和客觀性的區分

  • 若一個判斷或觀點完全以個人獨有的視角為基準,這樣的判斷通常稱為「主觀的」。因為這樣的觀點具有狹隘性,或許未能考慮所有事實,或許未能超越個人視角。
  • 若一個判斷涵蓋了所有相關資料,摒棄了個人偏見,能與其他人達成共識,就可以說這樣的判斷是「客觀的」。因為這樣的判斷以事實為依據,超越了個人視角。
    • 主觀性從屬於主體的思想意識,而客觀性獨立於或超越了主體。
    • 在哲學的許多領域中,主觀性和客觀性的區分都十分重要,例如倫理學中的道德判斷、藝術中的美學判斷等。
    • 有些哲學家認為,所謂客觀性不過是一群主體的共同信念;有些則認為客觀性一定獨立於或不同於主觀性;還有一些人認為,一群主體的共同信念或許不是客觀真理,但在實踐中起到了客觀真理的作用,是一種「交互主體性」-intersubjective的真理。
  • 那麼真的存在客觀知識嗎?即使超越了個人視角,我們仍局限於受特定歷史和社會環境影響的人類視角之中。也就是說,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必然以已有的價值和信念為基礎,這被稱為「解釋學迴圈」。
  • 根據尼采的視角主義,所有知識都要從某個特定視角出發,因而並不存在客觀性。**Nagel認為,應將主觀性和客觀性看作兩個極端,一端是純粹的主觀性——完全基於主體個人的觀點,另一端則是從未實現的客觀性——完全獨立於特定視角的知識。
    • 在這兩端之間,可以將不同的知識定位於不同的位置。或許知識永遠無法絕對客觀,主觀性永遠無法完全根除,但這並不妨礙我們追求更具客觀性的知識。[1]

參考來源

  1. puffniu. 什麼是主觀?什麼是客觀?. 知乎. 2017-01-01 [2020-07-12]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