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松花粉的傳說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8月9日 (日) 22:33 由 怡然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 缩略图|[https://www.sohu.com/a/238330655_99955607 松花粉] '''松花粉的传说故事''' 体轻润滑易飞扬,气微味淡色浅…”)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松花粉的傳說故事

體輕潤滑易飛揚,氣微味淡色淺黃。

馬尾喜光瘠薄地,祛風燥濕筋骨強。

自古養生善用它,蘇子樂天留遺章。

故事一

松花粉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美人井」的傳說,有作為貢品每年春季向皇上進貢的記載,文人詩聖們更是對酒當歌,抒發情懷,留下不朽的詩篇。

唐代張沁的《妝樓記》中寫到:晉代白州雙角山下,有一口美人井,凡是汲飲此井水者,家中誕生女多而且是非常俊美。其原因是井旁常年有松花開放,花粉落在井中,井水浸過花粉,人們喝過有花粉的井水產生功效,故美人較多。[1]  

故事二

《抱朴子》記載:西漢成帝時,有一位獵人在終南山上發現一人赤身裸體,遍身黑毛,其行走奔跑,跳坑越澗,往來如飛。他便悄悄地窺探那黑人的藏身之所,最後將黑人合圍捉住,發現竟是一位婦女。問她,她說是秦宮中的宮女,關東楚霸王項羽至秦時,秦王出降,兵荒馬亂,她便在驚慌中逃到山林。在她又飢又渴、飲食缺乏時,有一位老翁教她吃松樹的針葉和果實。最初,她覺得苦澀難咽,後來便逐漸習慣了。於是,不但不覺飢餓,而且還冬不覺寒,夏不覺熱。此女是秦人,至漢成帝時,已有300歲。

故事三

傳說中秦始皇封泰山,在山道上突遇疾風暴雨,便連忙抱住一棵松樹,依賴松樹的庇護,才平安無事,於是他便加封此松為「五大夫」。應邵在《漢宮行》中確認,秦始皇封的樹是松樹。松有了這一立萬世功名的機會,這在松的一生中,算是最榮寵的一次。有這一次榮寵,它的名望愈隆,地位益固,由此也更受士大夫的景仰。傳說三國時東吳御史大夫丁固為尚書時曾夢見自己腹部上生出一棵松樹,他便對人說:松字的筆畫是由「十八公」構成的,難道十八年後,我要立至三公麼?後來果然應驗。這在文人雅士中傳為美談。

唐代李白《贈韋侍御黃裳》詩云:

  太華生長松,亭亭凌霜雪。

  天與百尺高,豈為微飆折。

  桃李賣陽艷,路人行且迷。

  春光掃地盡,碧葉成黃泥。

  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

  受屈不改心,然後知君子。

  宋代王安石《古松》詩云:

  森森直干白余尋,高入青冥不附林。

  萬壑風聲成夜響,千山月明掛秋陰。

  豈因糞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

  廊廟乏材應見取,世無良將勿相侵。

唐代白居易《枕上行》詩云;

  風疾侵凌臨老頭,血凝筋滯不調柔。

  甘從此後支離臥,賴是從前爛漫遊。

  回思往事紛如夢,轉覺餘生杳若浮。

  浩氣自能充靜室,驚飆何必盪虛舟。

  腹空先進松花酒,膝冷重裝桂布裘。

  若問樂天憂病否,樂天知命了無憂。

唐代韋應物詩云:

  碧澗蒼松五粒稀,侵雲來去露沾衣。

  夜啟群仙谷靈藥,朝思俗侶寄將歸。

  道場齋戒今初服,人事葷膻已覺非。

  一望嵐峰拜還使,腰間銅印與心違。

唐代岑參詩云:

  五粒松花酒,雙溪道人家。

  唯求縮卻地,鄉路莫叫賒。

唐代李商隱《復至裴明府所居》詩云:

  伊人卜築自幽聚,桂巷刪籬不可尋。

  柱上雕蟲對書字,槽中瘦馬抑聽琴。

  求之流輩豈易得?行矣關山方獨吟。

  賒取松醪一斗酒,與君相伴灑煩襟。

唐代劉禹錫《送王師魯協津赴湖南使幕》詩云:

  翩翩馬上郎,驅傳渡三湘。

  橘樹沙洲暗,松醪酒肆香。

  素風傳竹帛,高價聘琳琅。

  楚水多蘭若,何人事擷芳。

宋代蘇軾詩云:

  一斤松花不可少,八兩蒲黃切莫炒。

  槐花杏花各五錢,兩斤白蜜一起搗。

  吃也好,浴也好,紅白容顏直到老。

  宋代蘇轍《次韻毛君燒松花六絕》云:

  茅庵紙帳學僧眠,爐熱松花取易燃。

  餅雜松黃二月天,盤敲松子早霜寒。

  松老香多氣自嚴,余煙勃鬱透疏簾。

  美人寒甚懶開扉,金作松花插冪離。

  枯萼鱗皺不復堅,重重正似半開蓮。

  黃蠟供飲自一家,餾銖貧富遞矜誇。

  惟有未能忘酒在,手傾金盞斗垂蓮。

  土家一物都無棄,狼籍乾花最後般。

  須臾過盡惟灰在,借問誰收一番炎。

  幾度低頭疑墜落,清煙已斷未消時。

  曾經槌舍磚爐見,未許邦君畫閣然。

  都城爭買方薪貴,卻顧松花已自奢。

金代張建詩云:

  客從岳頂來,貽我松花粉。

  為言服之久,身輕欲飛翔。

大梅和尚《五福臨門》詩云:

  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

  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捨入深居。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