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列夫·托爾斯泰 (蘇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1月26日 (一) 20:08 由 Yuig043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 托尔斯泰(油画) 托尔斯泰(油画) [21] 俄国作家。代表作品:《战…”)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作者簡介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 托爾斯泰(油畫) 托爾斯泰(油畫) [21] 俄國作家。代表作品:《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22] 夫·托爾斯泰作品列表 長篇小說 ▪ 童年 ▪ 少年 ▪ 青年 ▪ 家庭幸福 ▪ 哥薩克 ▪ 戰爭與和平 ▪ 安娜·卡列尼娜 ▪ 伊萬·伊里奇之死 ▪ 克萊采奏鳴曲 ▪ 復活 ▪ 偽票據 ▪ 哈吉·穆拉特 哲學著作 ▪ 懺悔錄 ▪ 什麼是我的信仰 ▪ 到底怎麼辦? ▪ 天國在你們心中 ▪ 四福音書的統一性與演繹 ▪ 什麼是藝術 ▪ 智慧曆書 戲劇 ▪ 黑暗的勢力 ▪ 教育的果實 ▪ 活屍(托爾斯泰) 短篇小說 ▪ 阿爾貝特 ▪ 破罐子阿廖沙 ▪ 魔鬼 ▪ 謝爾蓋神父 ▪ 上帝看見真理,但是等待 ▪ 傻子伊萬的故事 ▪ 一個人是否需要很多土地 ▪ 霍斯托密爾:一隻馬的故事 ▪ 主與仆 ▪ 波利庫什卡 ▪ 高加索的囚徒 ▪ 襲擊 ▪ 塞瓦斯托波爾紀事 ▪ 暴風雪 ▪ 三死者 ▪ 三個問題 ▪ 兩個驃騎兵 ▪ 我們靠什麼活着 ▪ 哪裡有愛,哪裡就有上帝 作品影響編輯 文學影響 托爾斯泰筆下人物的性格發展合情合理,他的這一藝術手法後來被車爾尼雪夫斯基概括為「心靈的辯證法」。車爾尼雪夫斯基概括出的托爾斯泰的另一傑出的藝術才華,即「道德情感的純淨」,在《戰爭與和平》中有突出體現。與對道德情感的描寫相關的,還有托爾斯泰的道德學說,即所謂的「托爾斯泰主義」。托爾斯泰主義是在托爾斯泰晚年最終形成的,但其中的一些主要內容,如博愛、不以暴力抗惡、自我完善等,在《戰爭與和平》中已有鮮明體現。 [2] 在整個俄國文學的發展歷史中,《戰爭與和平》是第一部具有全歐洲意義的小說。俄國文學史家米爾斯基曾說:「這部作品同等程度地既屬於俄國也屬於歐洲,這在俄國文學中獨一無二。」 一方面,這是一部由俄國人創作的反映俄國人生活的長篇小說,它剛一面世,便令歐洲和全世界的讀者感到新奇、震撼。人們既津津樂道於小說中的人與事,也為小說所體現出的巨大藝術表現力所傾倒,更令人驚訝的是,這樣一部小說竟然出自此前在歐洲似乎並非主流的俄國作家之手。《戰爭與和平》構成了俄國小說乃至整個俄國文學崛起的標杆。 另一方面,這部作為19世紀俄國現實主義文學成就之高峰的俄國小說,卻又最具有全人類性。就內容而言,它不僅是一首宏偉的俄國貴族的「英雄田園詩」,同時它也在抒寫整個人類的愛與恨,生與死,戰與和;就形式而言,它綜合性地繼承了之前歐洲小說的豐厚傳統,將長篇史詩這一藝術體裁發展到極致。 [2] 衍生作品 1956年上映的電影版本《戰爭與和平》,獲得第14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 [14] 1968年,前蘇聯將《戰爭與和平》拍成長達六個半小時的鴻篇巨製,影片獲得莫斯科電影節金獎、第26屆金球獎最佳外國片和第4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15] 1972年,英國BBC拍攝長達20集的電視劇《戰爭與和平》。 2007年,意大利、俄羅斯、德國、法國、波蘭、西班牙合拍電視劇《戰爭與和平》,被中國央視引進後剪為9集播出。 2016年1月14日,英國BBC重新製作6集《戰爭與和平》。 [16] 蘇聯音樂巨匠普羅科菲耶夫創作史詩劇作《戰爭與和平》。 [17]

作者背景 1860年,托爾斯泰在國外旅行期間,他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遇見了一位遠親、從西伯利亞流放地被赦免回來的著名十二月黨人謝·格·沃爾康斯基。同沃爾康斯基的長談使作者產生了創作一本關於十二月黨人的小說的想法。1861年3月26日,他在布魯塞爾寫信給赫爾岑表示,他4個月前開始構思一部長篇小說,主人公是從西伯利亞回來的十二月黨人。他寫的這個十二月黨人應是一個狂熱者、神秘主義者、基督徒。十二月黨人用嚴厲的多少有些理想主義的眼光來衡量新俄羅斯。作者給屠格涅夫讀了開頭,最初幾章受到了他的贊成。小說只寫了三章就放棄了。 1863年,托爾聽泰又重新動手接着寫下去。作品的開頭部分共有十五種草稿。最初一份草稿的標題是《三個時期》。他想寫一部關於十二月黨人的三部曲(即1812年,1825年和1856年)。這個開頭,他放棄了。開頭部分的第小二稿題目是「從一八〇五年到一八一四年——列·托爾斯泰伯爵的長篇小說(一八〇五年,第一部)」。從這稿開始,托爾斯泰才形成了一個想法:寫一部俄國同拿破崙交戰時期的歷史小說,預計要寫幾部,第一部稱《一八〇五年》。後來托爾斯泰又寫了三稿。第十五稿才是讀者讀到的《戰爭與和平》的開頭。 [5] 歷史背景 1855年,亞歷山大二世登基。當時,沙皇政府由於在克里木戰爭期間遭到軍事火敗而削弱,農民暴動風起雲湧,各方面人士要求改革的呼聲也日益強烈。在這種形勢下,亞歷山大二世被迫廢除了農奴制,並實行了一些自由主義改良政策。因1825年起義失敗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十二月黨人也在這時被赦免。 [5] 1861年的農奴制改革,標誌着俄國農奴制社會正禮崩樂壞,疾速地向西方文明的資本主義邁進。經過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的上下求索,托爾斯泰終於推出《戰爭與和平》。 [6] 在19世紀初,俄國經歷了兩次對拿破崙軍隊入侵的反擊。那是兩場正義的保家衛國的戰爭,俄國人民空前地團結在了一起,不分貧富貴賤,甚至男女老幼前所未有地同仇敵愾,有力地阻擊了拿破崙軍隊的進攻,挫敗了拿破崙的征服。托爾斯泰認為,19世紀60年代的俄國,要解決自己的社會走向問題,有必要回到這段歷史當中去,回到這段歷史當中那種上下一起努力的奮鬥當中去,因而創作了《戰爭與和平》。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