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1月19日 (一) 14:27 由 Twh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杨荣''' (明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内阁首辅) 无框|右|杨荣 杨荣(1371年—1440年7月30日 [1]  ),原名道…”)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楊榮 (明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內閣首輔)

楊榮


楊榮(1371年—1440年7月30日 [1]  ),原名道應、子榮 [2]  ,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甌)人。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內閣首輔,與楊士奇、楊溥並稱「三楊」,因居地所處,時人稱為「東楊」 [3]  。

建文二年(1400年),楊榮進士及第,授翰林編修。明成祖朱棣即位後,楊榮受其賞識,得以入閣,累遷至文淵閣大學士、翰林侍讀,任首輔。在朱棣去世後,幫助明仁宗朱高熾順利即位,拜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兼工部尚書。此後隨從明宣宗朱瞻基平朱高煦叛亂。宣德十年(1435年),進升少傅。明英宗即位後,與楊士奇等同心輔佐。正統三年(1438年),楊榮升任少師。正統五年(1440年),楊榮病逝,年七十,贈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諡號文敏。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從祀歷代帝王廟。 [4] 

楊榮性警敏通達,善於察言觀色,尤其是在明成祖時最為突出。在文淵閣治事三十八年,謀而能斷,老成持重,尤其擅長謀劃邊防事務。史稱其「揮斤遊刃,遇事立斷」 [5]  ,被比作唐代的姚崇。 [6]  楊榮既以武略見重,又好詩文,他和楊士奇、楊溥等多有唱和,為「台閣體」文學代表人物之一。 [7-8]  著有《後北征記》、《楊文敏集》等。

https://baike.baidu.com/pic/%E6%9D%A8%E8%8D%A3/11964/0/10dfa9ec8a136327bbb2b846928fa0ec08fac76c?fr=lemma&ct=single


姓    名 楊榮

別    稱 楊道應、楊子榮、楊文敏

字    號 字勉仁

所處時代 明朝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建安(今福建建甌)

出生時間 1371年

去世時間 1440年7月30日

主要作品 《後北征記》《楊文敏集》等 主

要成就 歷仕五朝,輔佐永樂盛世、仁宣之治;重修太祖實錄,總裁太宗實錄

官    職少師、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

追    贈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

諡    號 文敏

地    位 「三楊」之「東楊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楊榮生於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時名道應,當時楊榮的祖父楊達卿聽到他的啼聲,說:「雄壯啊!這個孩子一定會讓我家榮華顯貴。」便改其名為子榮 [9]  。 [10]  楊榮十七歲被選入郡庠。

建文元年(1399年),楊榮為諸生,講解《孟子》中的養氣章,得到了當時視學福建的侍郎夏元吉的賞識。 [11]  同年,楊榮參與福建鄉試,中第一。 [12] 

建文二年(1400年),楊榮於禮部會試中第三,殿試中二甲第二 [12]  ,賜進士出身,授翰林編修。 [13] 

入直文淵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即明成祖)取得「靖難之役」勝利,他進入南京時,楊榮迎謁在朱棣馬前說:「殿下是先拜謁太祖(朱元璋)陵呢,還是先即位?」朱棣便馬上驅駕拜謁太祖陵。楊榮從此受到朱棣任用。 [15] 

同年,朱棣即位,把楊榮選入文淵閣,為他改名為榮。一同當值的七人中,楊榮年齡最小,也非常警敏。有天晚上,寧夏來報告說被圍,當時內閣正是楊榮當值,朱棣將奏報給他看。楊榮說:「寧夏城很堅固,人民又都習戰,從發出奏報到現在已過了十幾天了,寧夏之圍應該已經解了。」到夜半時,果然有奏報來說圍已解。朱棣對楊榮說:「你怎麼預測得這麼准?」江西有盜賊起事,朱棣派使者去招撫,而令韓觀率兵隨後出發。賊人接受招撫的奏報傳到,朱棣想賜敕慰勞韓觀。楊榮說:「推算奏報發出時,韓觀還沒到達,不應給他論功。」朱棣更加敬重他,再升他為侍講。 [16] 

永樂二年(1404年),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後,楊榮升任太子右諭德,仍兼前職,與在內閣當值的諸臣同被賜給二品官服。楊榮評議各部門事宜,都能符合朱棣的意旨,又受朱棣賞賜衣服及錢幣。朱棣非常威嚴,與大臣們議事無法決斷時,常常發怒,大臣們戰戰兢兢,無所適從。但楊榮一到,朱棣臉色便轉好,而事情也就決定。 [17] 

永樂五年(1407年),楊榮受命前往甘肅經營籌劃軍務,楊榮觀察了所過之處的山川形勢,了解軍民情況,檢查城堡。回來後他在武英殿向朱棣匯報,朱棣非常高興。當時正值盛暑,朱棣親自切瓜給他吃。不久,楊榮升任右庶子,仍兼前職。 [18] 

扈從出塞

永樂六年(1408年),楊榮的父親去世,朱棣讓他乘驛車回鄉安葬。父親下葬後,楊榮即被召回任事。 [19] 

永樂七年(1409年),楊榮的母親去世,楊榮請求回鄉辦理喪事,朱棣因北征日期臨近,沒有批准,命他同胡廣、金幼孜扈從北征。甘肅總兵官何福上奏說蒙古脫脫不花等人請求投降,要求在亦集乃受命。朱棣命楊榮前往甘肅,與何福一起主持受降,並持節在軍中封何福為寧遠侯。楊榮順便到寧夏,與寧陽侯陳懋規劃邊防事務。回京後他上奏十項建議,朱棣予以讚許,並採納他的建議。 [20] 

永樂八年(1410年)二月初十日,朱棣率軍開始即位後的第一次北征,楊榮隨行。不久,明軍進抵臚朐河,朱棣賜名為飲馬河。由於偵知了韃靼軍隊的行蹤,朱棣親選精銳進行長途奔襲,輕裝前進,每人只帶二十日糧,命楊榮率勇士三百人作為親兵跟隨。明軍追至斡難河,與本雅失里率領的韃靼主力相遇,經過激戰,明軍大獲全勝,本雅失里只率少數輕騎逃走,朱棣下令班師回朝。由於輕裝前進,在回師途中,明軍的糧草供應緊張起來,士兵幾乎斷糧。楊榮建議朱棣將御用的儲糧散發給將士,並且讓軍隊中糧多與糧少者借貸互濟,還京後加倍償還。朱棣採納了他的建議,使明軍順利地度過糧荒,勝利班師回朝。 [21] 

永樂九年(1411年),楊榮請求回鄉奔喪,朱棣命宦官為他護行。回來後,朱棣詢問他福建民情以及當年收成情況,楊榮都一一做了回答。不久命他侍候諸皇孫在文華殿讀書。 [22] 

永樂十二年(1414年),朱棣帶着皇太孫朱瞻基,率領五十萬大軍開始了第二次北征,楊榮再次隨行。楊榮承擔了兩項基本任務,其一,向朱瞻基講說經史。其二,掌管皇帝的玉璽,充當朱棣的機要秘書。行軍期間,有一天晚上,朱棣在自己的大帳中召見楊榮,同他討論軍隊糧餉的問題,楊榮認為:「擇將屯田,訓練有方,耕耨有時,即兵食足矣。」提出一套實行軍屯以解決糧草問題的計劃,得到朱棣的首肯。 [23] 

永樂十四年(1416年),楊榮和金幼孜一同進升為翰林學士,仍兼庶子,隨從朱棣回到京師。 [24] 

永樂十五年(1417年),楊榮又隨從朱棣北征。 [25] 

永樂十六年(1418年),胡廣去世,命楊榮掌管翰林院事務,楊榮因而更見親任。大臣們多嫉妒楊榮,想讓朱棣疏遠他,便共同推舉楊榮為祭酒。朱棣說:「朕當然知道他可以勝任,現在要找可以代替他的人。」大臣們才不敢再說話。 [26] 

永樂十八年(1420年),楊榮進升文淵閣大學士,仍兼學士。 [27] 

贊議遷都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北部的邊患,朱棣決定遷都北京。明朝官吏大多生在江南,要他們遠離故土,遠赴塞下,困難重重。一些官吏便利用這種情緒,反對遷都。楊榮看到遷都北京對於解除蒙古部的威脅有不可低估的戰略作用,與戶部尚書夏原吉、吏部尚書蹇義等堅決支持遷都,並且在《題北京八景卷後》指出:「迨我皇上繼承大統,又以薊燕左環蒼海,右擁太行,內跨中原,外控朔漠,宜為天下都會,乃詔建北京焉。」

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同年四月初八日,北京新宮中的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因雷擊起火,楊榮指揮衛士進行搶救,只搶出一些重要圖籍,三大殿均未保住,由此又引發了一場反對遷都的政治風波。楊榮等人極力支持朱棣,使風波很快平息下去。遷都北京,對北部邊防的鞏固起了重要作用。 [28] 

永樂末年,浙江、福建山賊起事,朝廷計劃發兵。朱棣當時在塞外,奏書送到後,朱棣拿給楊榮看。楊榮說:「愚民苦於有關官員的壓迫,不得已相聚自保。現在大兵一出,他們將聚集得更多,從而難以調解。如果遣使者去招撫,當不用煩勞師旅。」朱棣聽從他的意見,盜賊果然平息。 [29] 

永樂二十年(1422年),朱棣進行第三次北征,楊榮與金幼孜再次隨行,明軍無功而返。為了鼓舞士氣,朱棣大開慶功宴會,有功無過者坐前列,食上餚,楊榮與金幼孜被特命坐在前列。次年,朱棣進行第四次親征。有關軍務皆讓楊榮參與,無論白天還是晚上,朱棣經常召見楊榮,並且親昵地稱之為「楊學士」而不直呼其名。 [30]

榆木川之變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開始了第五次北征。明軍到達開平時,朱棣做夢,夢見一位天神向他說:「上帝好生如是者,再此何祥也。」便有些猶豫,楊榮乘機加以勸諫:「此舉固在除暴安民。然火炎崑岡,玉石俱毀,惟陛下留意。」朱棣領悟了楊榮的意思,便說:「卿言合朕意,豈以一人有罪,罰及無辜?」當即下令楊榮等人草敕,詔諭各部落人等,罪止阿魯台一人,余皆不問。又命令軍士們收拾死於兵火的遺骸,葬為叢冢,朱棣親自撰寫了祭文。明朝大軍進至翠雲屯時,仍未發現阿魯台蹤影,在楊榮等人的勸說下,朱棣決定班師回朝。 [31] 

同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回師途中病逝於榆木川,隨從宦官馬雲等人不知所措,與楊榮、金幼孜密商如何處置。楊榮指揮若定,與金幼孜商議,認為離北京尚遠,為防止軍心渙散,應秘不發喪。為處理遺體,兩人命工部官搜取軍中所有錫器,銷熔後打造成一隻圓桶,將遺體裝置桶內,再密封桶口,而將承造的工匠殺之滅口。同時也命光祿官每天三餐照常進膳。軍紀號令更加嚴明,直到入境,竟無人察覺朱棣已駕崩。 [32]  楊榮和少監海壽先回京師,向太子朱高熾報告情況,決定處理方法。結果,朱高熾順利地即位,國家政局未發生絲毫的騷動。 [33] 

仁宣之治

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後,楊榮因功升任太常寺卿,授職嘉議大夫,仍兼兩職學士。一月後,晉升為太子少傅、資善大夫、謹身殿大學士兼工部尚書,並食三祿,楊榮請求辭去尚書俸祿,未得批准。 [34-35] 

洪熙元年(1425年),明宣宗朱瞻基即位不久,漢王朱高煦發動叛亂。朱瞻基聞訊後,召楊榮等商討對策,楊榮極力主張趁朱高煦尚未切實準備之際,出其不意,御駕親征,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朱瞻基先是遲疑,在夏元吉以李景隆之先例勸說後,朱瞻基接受了楊榮的建議 [36]  ,親率軍隊迅速包圍樂安,朱高煦被迫投降,叛亂很快被平定。回師後,楊榮因決策之功,楊榮得到上賞,被賜給五枚銀章,給予很高的褒獎和賜予。 [37] 

當時,朱瞻基在安南的撤軍和繼續平定的努力之間舉棋不定。當時,武將主張採取武力,楊榮和楊士奇則力主放棄安南,朱瞻基最終接受楊榮的建議,從安南撤軍。 [38] 

宣德三年(1428年),楊榮隨朱瞻基巡邊,到達遵化。聽說兀良哈將要犯邊,朱瞻基將扈從的文臣都留在大營,只命楊榮跟從。楊榮自率輕騎出喜峰口,破敵而還。 [39]  宣德五年(1430年),楊榮升為少傅,又升任榮祿大夫,仍兼尚書、大學士之職,因並食三祿,楊榮遂辭去大學士的俸祿。 [40-41] 

宣德九年(1434年),楊榮又隨從朱瞻基巡邊,至洗馬林而返。 [42] 

三楊當國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駕崩,太子朱祁鎮即位(即明英宗)。

英宗即位時年方九歲,由太皇太后張氏(誠孝張皇后)聽政,張太后信任楊榮、楊士奇、楊溥三人,多諮詢三人裁決朝事。

正統三年(1438年),《明宣宗實錄》書成,楊榮進升為光祿大夫、柱國、少師,仍兼任尚書、大學士之職,並獲賜玉帶。 [44-45] 

逝于歸途

正統五年(1440年),楊榮請准回鄉展掃先墓,於二月十八日起程。事畢後即擇日出發,適逢楊榮病發,眾人都勸他稍事休息再走,楊榮卻說:「君命不能稽留。」便帶着醫生起程,途經杭州武林驛時,病重不起,於同年七月二日(7月30日)病逝,享年七十歲。長孫楊泰侍側含殮,護行內侍阮江以訃聞回告英宗,英宗慟悼,為他輟朝一日,追贈楊榮為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賜諡號文敏,派禮部尚書胡濙前往弔祭,命阮江護喪回葬故土。官其子楊恭為尚寶司丞,授予其家世襲錦衣衛都指揮使的榮譽。 [46-47]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楊榮與歷代功臣四十人從祀歷代帝王廟,明代諸臣入祀的還有常遇春、李文忠、楊士奇、于謙、李賢、劉大夏。 [4]

參考資料

1.  《明史·卷十·本紀第十》:(正統)五年...秋七月...壬寅,楊榮卒。

2.  《堯山堂外紀·卷八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22]

3.  焦竑《玉堂叢語》:正統間,文貞(楊士奇)為西楊,文敏(楊榮)為東楊,因居第別之。文定(楊溥)郡望,每書南郡,世遂稱南楊。

4.  《清史稿·卷八十四·志五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29]

5.  《名山藏·卷五十九》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4-10-19]

6.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九卷·中古時代·明時期(下冊)》第十三章

7.  《中國文學史·第五編·明文》  .文學史系列書籍合集[引用日期2015-07-29]

8.  藉芳麗,《明代文壇「三楊」研究》,上海師範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2006年

9.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楊榮,字勉仁,建安人,初名子榮。

10.  《堯山堂外紀·卷八十二》:字勉仁,生時名道應,祖達卿聞啼聲,曰:「雄哉!是子必榮顯吾家。」更名子榮。永樂初,命去「子」字,單名榮。

11.  《堯山堂外紀·卷八十二》:楊文敏在諸生時,適夏忠靖公以侍郎使閩視學,文敏講《孟子》養氣章,深契其旨,大被嘉獎。

12.  《堯山堂外紀·卷八十二》:是歲,文敏遂舉鄉試第一,聯中會試第三,廷試二甲第一。

13.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建文二年進士。授編修。

14.  楊榮像取自明代王圻輯,萬曆時刻《三才圖會》。

15.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成祖初入京,榮迎謁馬首曰:「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遽趣駕謁陵。自是遂受知。

16.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既即位,簡入文淵閣,為更名榮。同值七人,榮最少,警敏。一日晚,寧夏報被圍。召七人,皆已出,獨榮在,帝示以奏。榮曰:「寧夏城堅,人皆習戰,奏上已十餘日,圍解矣。」夜半,果奏圍解。帝謂榮曰:「何料之審也!」江西盜起,遣使撫諭,而令都督韓觀將兵繼其後。賊就撫奏至,帝欲賜敕勞觀。榮曰:「計發奏時,觀尚未至,不得論功。」帝益重之,再遷至侍講。

17.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太子立,進右諭德,仍兼前職,與在直諸臣同賜二品服。評議諸司事宜,稱旨,復賜衣幣。帝威嚴,與諸大臣議事未決,或至發怒。榮至,輒為霽顏,事亦遂決。

18.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五年,命往甘肅經畫軍務,所過覽山川形勢,察軍民,閱城堡。還奏武英殿。帝大悅,值盛暑,親剖瓜啖之。尋進右庶子,兼職如故。

19.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以父喪給傳歸。既葬,起復視事。

20.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又以母喪乞歸。帝以北行期迫不許,命同胡廣、金幼孜扈從。甘肅總兵官何福言脫脫不花等請降,需命於亦集乃。命榮往甘肅偕福受降,持節即軍中封福寧遠侯。因至寧夏,與寧陽侯陳懋規畫邊務。還陳便宜十事。帝嘉納之。

21.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八年從出塞,次臚朐河。選勇士三百人為衛,不以隸諸將,令榮領之。師旋,餉不繼。榮請盡以供御之餘給軍,而令軍中有餘者得相貸,入塞,官為倍償。軍賴以濟。

22.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乞奔喪,命中官護行。還詢閩中民情及歲豐歉,榮具以對。尋命侍諸皇孫讀書文華殿。

23.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十年,甘肅守臣宋琥言,叛寇老的罕逃赤斤蒙古,且為邊患。乃復遣榮至陝西,會豐城侯李彬議進兵方略。榮還奏言:「隆冬非用兵時,且有罪不過數人,兵未可出。」帝從其言,叛者亦降。復與廣、幼孜從北巡。又征瓦剌,太孫侍行。帝命榮以間陳說經史,兼領尚寶事。凡宣詔出令,及旗志符驗,必得榮奏乃發。帝嘗晚坐行幄,召榮計兵食。榮對曰:「擇將屯田,訓練有方,耕耨有時,即兵食足矣。」

24.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十四年與金幼孜俱進翰林學士,仍兼庶子,從還京師。

25.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復從北征。

26.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十六年,胡廣卒,命榮掌翰林院事,益見親任。諸大臣多忌榮,欲疏之,共舉為祭酒。帝曰:「吾固知其可,第求代榮者。」諸大臣乃不敢言。

27.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十八年進文淵閣大學士,兼學士如故。

28.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定都北京。會三殿災,榮麾衛士出圖籍制誥,舁東華門外。帝褒之。榮與幼孜陳便宜十事。報可。

29.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永樂末,浙、閩山賊起,議發兵。帝時在塞外,奏至,以示榮。榮曰:「愚民苦有司,不得已相聚自保。兵出,將益聚不可解。遣使招撫,當不煩兵。」從之,盜果息。

30.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二十年,復從出塞,軍事悉令參決,賚予優渥。師還,勞將士,分四等賜宴,榮、幼孜皆列前席,受上賞。已,復下詔征阿魯台。或請調建文時江西所集民兵。帝問榮。榮曰:「陛下許民復業且二十年,一旦復征之,非示天下信。」從之。從出塞,軍務悉委榮,晝夜見無時。帝時稱「楊學士」,不名也。

31.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又復從北征。當是時,帝凡五出塞,士卒飢凍,饋運不繼,死亡十二三。大軍抵答蘭納木兒河,不見敵。帝問群臣當復進否,群臣唯唯,惟榮、幼孜從容言宜班師。帝許之。

32.  《智囊全集》:榆木川之變,楊榮、金幼孜入御幄密議,以六師在外,離京尚遠,乃秘不發喪,亟命工部官括行在及軍中錫器,召匠人銷制為椑,斂而錮之,殺匠以滅口。命光祿官進膳如常儀,號令加肅,比入境,寂無覺者。

33.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還次榆木川,帝崩。中官馬雲等莫知所措,密與榮、幼孜入御幄議。二人議:六師在外,去京師尚遠,秘不發喪。以禮斂,熔錫為椑,載輿中。所至朝夕進膳如常儀,益嚴軍令,人莫測。或請因他事為敕,馳報皇太子。二人曰:「誰敢爾!先帝在則稱敕,賓天而稱敕,詐也,罪不小。」眾曰:「然。」乃具大行月日及遺命傳位意,啟太子。榮與少監海壽先馳訃。既至,太子命與蹇義、楊士奇議諸所宜行者。

34.  《文敏楊公墓志銘》:仁宗皇帝嗣位,進公太常寺卿,授嘉議大夫,仍兼兩職學士,逾月,進太子少傅,授資善大夫,兼謹身殿大學士。

35.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仁宗即位,進太常卿,余官如故。尋進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既而有言榮當大行時,所行喪禮及處分軍事狀。帝賜敕褒勞,賚予甚厚。進工部尚書,食三祿。時士奇、淮皆辭尚書祿,榮、幼孜亦固辭。不允。

36.  《明史·卷一百四十九·列傳第三十七》:明年,漢王高煦反,亦以「靖難」為辭,移檄罪狀諸大臣,以原吉為首。帝夜召諸臣議。楊榮首勸帝親征。帝難之。原吉曰:「獨不見李景隆已事耶?臣昨見所遣將,命下即色變,臨事可知矣。且兵貴神速,卷甲趨之,所謂先人有奪人之心也。榮策善。」帝意遂決。

37.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宣德元年,漢王高煦反。帝召榮等定計。榮首請帝親征,曰:「彼謂陛下新立,必不自行。今出不意,以天威臨之,事無不濟。」帝從其計。至樂安,高煦出降。師還,以決策功,受上賞,賜銀章五,褒予甚至。

38.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安南之棄,諸大臣多謂不可,獨榮與士奇力言不宜以荒服疲中國。其老成持重類如此。

39.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三年從帝巡邊,至遵化。聞兀良哈將寇邊,帝留扈行諸文臣於大營,獨命榮從。自將輕騎出喜峰口,破敵而還。

40.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五年進少傅,辭大學士祿。 41.  《文敏楊公墓志銘》:既還,升少傅,進榮祿大夫,仍兼尚書、大學士,三俸俱支,辭大學士俸。

42.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九年復從巡邊,至洗馬林而還。

43.  楊榮、楊士奇、楊溥像取自明謝環繪《杏園集雅圖》,鎮江市博物館藏。

44.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正統三年,與士奇俱進少師。

45.  《文敏楊公墓志銘》:修《宣廟實錄》皆為總裁,書成,進公光祿大夫、柱國、少師兼尚書大學士如故,賜玉帶。

46.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五年乞歸展墓,命中官護行。還至武林驛而卒,年七十。贈太師,諡文敏,授世襲都指揮使。

47.  《文敏楊公墓志銘》:正統五年二月十八日,少師、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建安楊公奉勅歸展先墓,既畢事,卜日啟行,病作,眾曰:「曷俟少間。」公曰:「君命不可稽也。」挾醫以行,至臨安武林驛,病加,遂不起,是年七月二十也,守臣治棺斂,既馳奏,皇上嗟悼,輟視朝一日,賜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賜諡文敏,遣禮部尚書胡濙蒞祭,遣中使護喪還葬其鄉,命有司治墳。

48.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英宗即位,委寄如故。

49.  《台閣體「三楊」二題》

50.  《五雜俎·卷十三·事部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4-09]

51.  《文敏楊公墓志銘》:所著文章有《默庵集》、《雲山小稿》、《靜軒稿》、《退思集》、《北征記》、《訓子編》藏於家。

52.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重修《太祖實錄》及太宗、仁、宣三朝《實錄》,皆為總裁官。先後賜賚,不可勝計。

53.  《皇明經世文編·卷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07]

54.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榮歷事四朝,謀而能斷...論事激發,不能容人過。然遇人觸帝怒致不測,往往以微言導帝意,輒得解。夏原吉、李時勉之不死,都御史劉觀之免戍邊,皆賴其力。嘗語人曰:「事君有體,進諫有方,以悻直取禍,吾不為也。」故其恩遇亦始終無間...性喜賓客,雖貴盛無稍崖岸,士多歸心焉。或謂榮處國家大事,不愧唐姚崇,而不拘小節,亦頗類之。

55.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0-10]

56.  明·楊士奇·《文敏楊公墓志銘》

57.  明·陳循·《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太師、諡文定楊公墓志銘》

58.  王直、周敘、錢習禮·《楊文敏集序(文敏集原序)》

59.  《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六十九》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5-04-09]

60.  明·吳寬·《家藏集·跋三楊遺墨》

61.  明·唐樞·​《國琛集·上卷》

62.  明·唐樞·《國琛集·下卷》

63.  楊榮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64.  明·王世貞·《名卿績紀·卷三》

65.  《藝苑卮言·卷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4-06]

66.  《徐襄陽西園雜記》  .傳統文學網[引用日期2015-07-29]

67.  明·何喬遠·《名山藏·卷六十》

68.  《玉堂叢語·卷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5-23]

69.  《玉堂叢語·卷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28]

70.  明·張燧·《千百年眼·卷十二》

71.  明·林時對·《荷牐叢談·卷二》

72.  清·汪有典·《前明忠義別傳·卷三·劉忠愍傳》

73.  《明史·卷一十二·本紀第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0-10]

74.  《楊文敏集》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4-10-19]


75.  《冷廬雜識》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02-17]

76.  《浮邱子》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10]

77.  棄交趾甘隳前功 易中宮傾心內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10]

78.  享太平與民同樂 儆權閹為主斥奸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10]

79.  正統、景泰和天順統治時期,1436—1464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19]

80.  《玉堂叢語·卷一·行誼》:楊文敏從文廟北征,蚤發凌霄峰,公與學士胡廣、金幼孜迷失路,太宗命中官追尋,得之。時昏黑,中官馳去,公等復迷入窮谷中。幼孜墜馬,胡學士、金侍郎不顧而去。公下馬,為整鞍轡,不數步,幼孜復墜馬,鞍盡裂。公即以所乘馬讓之,自乘驏馬,從夜至旦,不勝疲勞。翼日出山,望見左掖,乃趨赴之,至午,方詣中軍。上大喜,慰問良久,嘉公之義。公謝曰:「僚友之分,誼所宜然。」上曰:「廣非僚友耶,何不顧而行也?」

81.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嘗與廣、榮及侍郎金純失道陷谷中。暮夜,幼孜墜馬,廣、純去不顧。榮為結鞍行,行又輒墜,榮乘以己騎,明日始達行在所。是夜,帝遣使十餘輩跡榮、幼孜,不獲。比至,帝喜動顏色。

82.  《智囊全集》:王振謂楊士奇等曰:「朝廷事虧三楊先生,然三公亦高年倦勤矣。其後當如何?」士奇曰:「老臣當盡瘁報國,死而後已。」榮曰:「先生休如此說,吾輩衰殘,無以效力,行當擇後生可任者以報聖恩耳。」振喜,翌日即薦曹鼐、苗衷、陳循、高谷等,遂次第擢用。士奇以榮當日發言之易。榮曰:「彼厭吾輩矣,吾輩縱自立,彼其自已乎?一旦內中出片紙,命某人入閣,則吾輩束手而已。今四人竟是吾輩人,當一心協力也。」士奇服其言。

83.  《玉堂叢語·卷一·行誼》:楊榮聞父計,告歸,賜以鈔幣,命馳傳以往。既襄事,乃料檢鄉黨平日有假貸錢穀弗能償者,悉焚其券。族人有喪不能舉者,悉為葬之。貧弱不能自存,悉收養嫁娶之。有因產業致爭者,割己業畀之。詔起公,宗戚鄉鄰送行者咸垂涕。

84.  《玉堂叢語·卷二·政事》:東楊天資明敏,有果斷之才。中官有事來閣下議,必問曰:『東楊先生在否?』知不在,即回。凡議事未嘗不遜,西楊或執古以斷,不可行,已而卒就東楊,灼然可行而無礙也。每秋,敕文武大臣赴憲台審錄重獄,自英國公而下俱遜避,俟二楊先生決之。西楊訊之未嘗決,至不可了,東楊一問即決。庶几子路片言折獄之才,眾皆嘆服。

85.  《國朝獻徵錄·卷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