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普魯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2月13日 (四) 09:33 由 Jeffrey12358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普鲁士'''({{lang-de|Preußen}};普鲁士语:{{lang|bat|Prūsa}};{{lang-pl|Prusy}};{{lang-lt|Prūsai}};{{lang-la|Borussia}}或{{lang|la|Prutenia…”)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普魯士(德語:Preußen普魯士語PrūsaTemplate:Lang-plTemplate:Lang-lt拉丁語BorussiaPrutenia[[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la的條目]])乃中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統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條頓騎士團的始末

地理和民族

由法理上來說,普魯士這塊地方並不屬於德意志,因為其本來不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疆界範圍,只是因為後來勃蘭登堡選侯普魯士公國合併,是為普魯士王國,於是成為德意志帝國的一部分。在中世紀早期,普魯士這塊地方是蠻荒之地,古代的居民為古普魯士人,所使用的普魯士語屬於波羅的語族,與拉脫維亞人和立陶宛人屬於同一種族。928年,布蘭登堡就已經由薩克森公爵獅子亨利建城,此後在不同的家族之間繼承和易手。

普魯士的德意志化

12世紀時,德意志人的殖民運動開始進入波羅的海東岸地區。1170年,波美拉尼亞索比斯勞公爵在普魯士地區建立第一個殖民地,即但澤附近的奧利瓦修道院,1224年該修道院被古普魯士人焚毀。1226年,波蘭王國國王之子、馬佐維亞公國首領康拉德公爵條頓騎士團成員)的領地也遭到古普魯士人襲擊,以此為契機,條頓騎士團在普魯士地區發動為時近200年的東征運動,先後建立托倫馬林堡庫爾姆埃爾平等要塞,普魯士成了條頓騎士團的地盤,德意志人波蘭人立陶宛人和歐洲其他種族紛紛前來移民。條頓騎士團迫使其皈依基督教,使用德語。16世紀後,普魯士人同化於德意志人,所使用的普魯士語也逐漸消失。

條頓騎士團的一蹶不振

條頓騎士團統治下的普魯士地區在名義上屬於教皇領地,但教皇只享有名義上的宗主權。為了吸引定居者,條頓騎士團依據漢薩同盟法律,在其領土上興建一系列自由市。1379年條頓騎士團加入漢薩同盟。1370年波蘭王室絕嗣;1386年波蘭國王的女兒海德維希嫁給立陶宛大公、波蘭與立陶宛聯合;此後為保護其出海口和奪回歷史領地、與條頓騎士團發生一連串戰爭。在1410年7月15日的格倫瓦德之戰(或第一次坦能堡會戰)中、條頓騎士團敗于波蘭和立陶宛聯軍,被迫簽訂第一次托倫和約;除賠款600萬格羅申外,還將但澤置于波蘭主權之下。1466年條頓騎士團再度戰敗,在第二次托倫和約中被迫割讓包括但澤和馬林堡在內的西普魯士。這些地區被稱為「王室普魯士」,實際上就是波蘭的一個省。條頓騎士團保留普魯士的殘餘領土,而且要效忠波蘭國王,成為波蘭的附庸國。

勃蘭登堡興起

與普魯士聯繫之開端

1512年,來自勃蘭登堡霍亨索倫家族阿爾布雷希特被選為條頓騎士團總團長,他是勃蘭登堡選帝侯的近親。在馬丁·路德的影響下,1525年他宣布改信路德宗,從而切斷與騎士團名義宗主羅馬教廷的聯繫,隨後宣布解散騎士團,改為普魯士公國,阿爾布雷希特自任普魯士公爵,成為臣服于波蘭最高權力之下的世俗君主。

1618年,阿爾布雷希特之子阿爾布雷希特·腓特烈死後無子,普魯士公國遂由其長女之夫、勃蘭登堡選帝侯國的約翰·西吉斯蒙德(屬霍亨索倫家族)繼承,建立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此舉為霍亨索倫王朝日後發展奠定基礎。

反抗宗主國-波蘭

1640年繼位的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威廉費爾貝林戰役Battle of Fehrbellin中擊敗瑞典,從此號稱「大選帝侯」。三十年戰爭之後,布蘭登堡開始經營一支小型的軍隊。1655年第二次北方戰爭(瑞典-波蘭戰爭)爆發,布蘭登堡一開始作為瑞典的盟友參戰,1660年波蘭戰敗,勃蘭登堡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取消波蘭對普魯士的宗主權,從此布蘭登堡擁有東普魯士的完全主權,不用再向波蘭國王稱臣,腓特烈·威廉並建立起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1672年,法荷戰爭和第三次英荷戰爭爆發。瑞典是英法的盟友,而勃蘭登堡軍隊則是神聖羅馬帝國軍隊中的一支。1688年「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病死,傳位與子選帝侯腓特烈三世


腓特烈一世時代

18世紀初,勃蘭登堡大選帝侯之子腓特烈三世(腓特烈·威廉之子)支持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國波旁王朝宣戰,藉以換取國王級別的稱號。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創建新的國王稱號並加冕成為「在普魯士的國王」腓特烈一世,並非直接稱之為『普魯士國王』。自此,普魯士作為一個王國才正式存在,並從此展開普魯士王國兩百多年的侵略擴張史。

腓特烈二世時代

由於繼承條頓騎士團的軍事專制傳統,普魯士的軍隊向來以紀律嚴明、教育質素高而聞名於世,尤其是腓特烈二世以絕頂的好運著稱。他在1740年繼承王位、即位7個月之後即向壟斷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的奧地利哈布斯堡進攻,目的在於奪取人口相當於整個普魯士王國、而且工農業極其發達、離普魯士最接近的西里西亞。從而引發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這場戰爭引起腓特烈二世和瑪麗婭特蕾茜雅的世仇和日後依附於奧地利的外交策略)、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七年戰爭;後來甚至爲了連接東普魯士西普魯士、不惜背上被人唾棄的駡名而和自己的敵人奧地利俄羅斯聯手瓜分自己的宗主國波蘭立陶宛

通過一系列的侵略戰爭,腓特烈二世樹立軍事天才的個人威望、並將普魯士變為一個國家軍隊的一部份(非軍隊是國家機器的一部份)。但此時,腓特烈二世已步入晚年。奧地利雖然失去西裡西亞,但因為有第一次瓜分波蘭做的補償、所以元氣早已恢復;波蘭立陶宛雖遭到第一次瓜分,但核心領土未損、而且瓜分後新創立的軍政改革制度使她的軍隊比以前強大。爲了攻佔西裡西亞、腓特烈二世已經消耗完今生大部份精力;雖然建立軍事天才的個人威望、但整個普魯士國家在歐洲的國際地位依然只是個次強,所以不得不在被普魯士侵略過領土的波蘭立陶宛奧地利、這個兩個歐洲列強中爭取一方的和平和妥協;最後普魯士的歷代君主都選擇與奧地利共同進退的外交政策、直到俾斯麥的出現為止。

腓特烈二世同時還從伏爾泰那裡接受啟蒙主義思想,改進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勵宗教信仰自由、並扶植科學和藝術的發展。到1786年腓特烈二世去世時,普魯士已經成為歐洲準列強之一(其行政機構的高效率和廉潔為歐洲之首);但是國際地位仍然離法國奧地利這種傳統歐陸強國有很長一段距離。

腓特烈·威廉二世

腓特烈·威廉二世繼承王位後、因為保持著向奧地利靠攏的外交策略,所以不再對奧地利的波西米亞有任何領土幻想;於是他推行強權政治,把侵略目標東進、聯合俄羅斯進行第二次瓜分波蘭,最後還主動向奧地利示好、邀請她參與第三次瓜分波蘭。瓜分波蘭後的普魯士王國中,波蘭人的人口就佔了一半,是名符其實的雙民族(半波蘭半普魯士)國家,也成為正式的列強;假使這個領土範圍一直保持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普魯士可能就會像奧匈帝國一樣不得不向從屬民族(在奧地利為匈牙利民族、在普魯士為波蘭民族)進行妥協、變為二元君主制

但普魯士的命運並不是如此。她先後購買安斯巴赫侯國拜羅伊特侯國;這兩個領土看似渺小且無關緊要,但這卻是的日後的普魯士在德國西部的落腳點和擴張的起點;普魯士爲了把東部的普魯士本土和西部的工商業發達地區連接起來絞盡腦汁、從側面推動普魯士自發主動的統一德國(而不是像奧地利那樣,雖然是德意志第一強國、但處處被動)。

法國大革命後,普魯士因為受到奧地利和英國的邀請、參加反法同盟,結果大敗於法軍,普魯士戰無不勝的神話消失一半;因此在1795年同意法國兼併萊茵河以西的德意志領土,而把萊茵河以東的德意志邦國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表面上看來,半波蘭半普魯士的命運是不可逆轉的了;但是歷史卻偏向無法預料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