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蘇花公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1年7月20日 (二) 06:08 由 羅伯若波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蘇花公路
蘇花公路.jpg

來自 中國台灣網 的圖片

中文名:蘇花公路

地理位置:台灣花蓮縣秀林鄉

長   度:118 km

起   點:宜蘭縣蘇澳鎮

終   點:花蓮縣花蓮市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著名景點:清水斷崖、觀音亭

蘇花公路位於台灣東部,沿着東海岸的懸崖峭壁修建而成,途中經過數不清的隧道,因為路況的崎嶇難行,著名的特殊景觀還伴隨着靈異驚悚的鄉野傳說,蘇花公路就在驚嘆與懸疑中奠定了「景觀公路」的美譽。

蘇花公路的修建可謂巧奪天工!因為,中央山脈之東側即濱臨太平洋,山海直接相連,此地實為橫亘於宜蘭、花蓮兩地間的自然天險,形成懸崖峭壁之下即為汪洋大海的特殊景觀,而蘇花公路則闢建於此一自然天險之上。 [1]

公路歷史

蘇花公路的修築始於1874年,台灣發生牡丹社事件後,清政府為鞏固邊防並安撫原住民,由欽差大臣沈葆楨派遣台灣道夏獻綸與福建省陸路提督羅大春修築理蕃道路。兩年後,開闢「平路一丈,山蹊六尺」為準之路,與當時完成的崑崙坳古道形成一南一北,被稱為「北路」,即今所稱「蘇花古道」。

日治時期後,北路沿線多次整修拓寬。1916年,台灣總督府着手開鑿「東海徒步道」,費時7年,將路拓寬至12台尺,1923年完工後,可供人員來往,但車輛仍無法通行。

1925年,將路幅拓寬為3.56公尺,部份路段為供車輛行駛而鋪設兩道混凝土,然後於太魯閣口到花蓮港之路段則拓寬為14公尺,完工總長約120公里。全線於1932年通車,改稱為「臨海道路」。「臨海道路」通車後有東海自動車運輸株式會社經營客運服務,提供巴士載客來往於宜蘭、花蓮,每日對開二班車次。

二次世界大戰後,臨海道路改稱「蘇花公路」,最窄路面僅3.5公尺,彎道的最小半徑則僅15公尺。1980年開始拓寬,1990年開放雙向通車。

蘇花公路早年單線通車期間,南下北上車輛均需在各管制站依規定放行,從北往南設有蘇澳東澳南澳谷風和平崇德共六個管制站。此時車隊多為日間通行,頭車必為公路局的金馬號客車,行經斷崖,旅客坐在車中無法看見狹窄道路的邊緣,僅能看見低處的海面,行使過程中左右迴旋,坡度起伏極大,人在車中更覺驚心動魄。

在北迴鐵路通車後,客運貨運運輸都轉往以鐵路為主,蘇花公路之定期客運走入歷史,蘇花公路則轉型為景觀公路。 [2]

公路塌方

2010年10月下旬,受颱風「鯰魚」及東北季風影響,台灣各地連日來普降大雨,東北部山區的雨量尤其驚人,導致蘇(澳)花(蓮)公路沿線落石坍方不斷,大批遊客乘坐的遊覽車遭遇坍方而受困,其中大陸遊客約120人。[3]

公路未來

原計劃將長年面臨崩塌之虞的蘇花公路,改以興建蘇花高速公路作為聯外道路,不過因諸多爭議而暫停,實施「台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劃」,因此被稱為「蘇花改」。

直到今日,蘇花公路都被公路總局列為風險最高的路段。蘇花改主要目的在改善台9線蘇花公路危險路段,共有蘇澳至東澳、南澳至和平、和中至大清水3路段,總計改善長度約38.8公里,工程包括8座隧道,總長24.5公里。

環保署於2010年11月9日有條件通過環評審查,蘇花改的蘇澳-東澳段已於2018年2月5日通行小客車、2018年5月7日通行大客車、2019年1月17日開放大貨車通行。其餘路段所有隧道皆已完成貫通,目前同步趕工,預計2020年1月10日全線通車。 [4]

主要景點

蘇花公路沿途可看海景峭壁,一邊是蔚藍、浩瀚的太平洋,另一邊是峭壁懸崖,沿途風光秀麗,沿線景點眾多。

清水斷崖

最著名的景點是清水斷崖,由和仁至崇德的蘇花公路,都屬於清水斷崖的範圍,約有十數公里。斷崖峰頂之清水山海拔2407米,清水斷崖之北端台九線168公里處為今日太魯閣公園北界。 清水斷崖於日本殖民時期曾經日日新報社讀者票選為台灣十二勝之一,在不同時期也與太魯閣峽列為台灣八景之一。[5]

清水斷崖123.jpg

觀音亭

景點還有 「觀音亭」等。1984年9月,一塊巨大的觀音石墜落,入土2.5米,可謂一大奇蹟,因地名為觀音之緣,故於觀音石上刻觀世音菩薩一尊,暨興建觀音亭及蓮花池各一座。[6]

觀音亭123.jpg

視頻

台灣最美蘇花公路在318川藏線面前,屬於小巫見大巫,卻推向全世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