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泥涌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1年10月20日 (三) 23:05 由 Xfd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新条目)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黃泥涌峽

中文名: 黃泥涌峽

主要建築: 陽明山莊

主要道路: 黃泥涌峽道

公共交通: 巴士;城巴

黃泥涌峽的命名沿自從黃泥涌峽一帶形成的溪流所流下來的是黃色泥水,故稱其為黃泥涌。位於香港島正中部,聶高信山和渣甸山之間。它是5條道路的匯合處,位置相當險要,在香港仔隧道未通車前,是香港島東部連接南部的要道。[1]


概念

黃泥涌峽的命名沿自從黃泥涌峽一帶形成的溪流所流下來的是黃色泥水,故稱其為黃泥涌。


簡介

黃泥涌峽是香港的一個峽谷,位於香港島正中部,聶高信山和渣甸山之間。它是5條道路的匯合處,位置相當險要,在香港仔隧道未通車 前,是香港島東部連接南部的要道。


歷史沿革

黃泥涌峽的命名沿自從黃泥涌峽一帶形成的溪流所流下來的是黃色泥水,故稱其為黃泥涌,後來該溪流被改建成寶靈頓運河(鵝頸澗),現時已填成暗渠。隨着溪流而下的山峽口地方被稱為黃泥涌谷,即今天的跑馬地


1930年代初期,英軍意識到日軍可能會攻占香港,加上黃泥涌峽在軍事上的重要性,所以興建了大規模的防禦工事,包括皇家炮兵第5AA 高射炮陣地、榴彈炮炮台以及多個機槍堡等。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衛戰爆發,而日軍於12月18日成功搶灘香港島北角,12月19日已抵達 黃泥涌峽。當時英軍第3義勇軍步兵連第7、8、9排,少量蘇格蘭營及加拿大溫尼伯榴彈兵部隊D連,為扼守這個通往香港島南部的要道以 及黃泥涌水塘,與日軍爆發激戰。雖然英軍的頑強防守使日軍有600多人傷亡使義勇軍第3連成為抗戰英雄,但日軍於12月23日終於成功占領黃泥涌峽及水塘,斷絕了香港島的供水。由於英軍已經無險可守,加上香港另一主要山峽灣仔峽於12月25日亦失守,惟有選擇投降,結束了香港保衛戰,並開始了香港日治時期。


黃泥涌水塘

建在黃泥涌峽的黃泥涌水塘於1899年建成,為香港的第三個水塘。水塘有一弧形的水壩,高50尺、長270尺。但由於水塘儲水量小(2,700萬加侖)及維修費高昂的原因,該水塘在1978年停止運作。後改建成現時的黃泥涌水塘公園。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