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任化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2月11日 (二) 12:15 由 Lz123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任化邦(1837--1867年),又名怀帮,乳名柱。坛城西南小任庄人。捻军名将,太平天国封其为鲁王。   他从小智慧过人,不畏-…”)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任化邦(1837--1867年),又名懷幫,乳名柱。壇城西南小任莊人。捻軍名將,太平天國封其為魯王。   他從小智慧過人,不畏-,他是捻軍後期主要領導之一,他的鐵騎讓對手聞風喪膽,他被對手稱為「項羽之儔,人中怪傑」,他就是——魯王任化邦。   隨叔父聚捻   任化邦又叫任柱,祖居蒙城縣壇城集西南小任莊。其叔任乾、任坤,均系捻軍藍旗鑲邊旗主。他的兄弟及堂兄弟任定、任文、任虎、任大牛、任三厭都是捻軍中的虎將。   任柱生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小時候就智慧過人,身強體壯,不畏-,在孩子中威望很高,號稱「孩子王」。任柱的父親(名不詳)是個忠厚老實膽小怕事的貧苦農民,對任柱管教極嚴,任柱惹了事,父親就給人家賠禮道歉,並且大罵訓斥自己的孩子。任柱曾說:「吾身父所畀,父可管也;吾性天所畀,父豈能管束哉?」任柱十來歲時,父母相繼去世,由於生活所迫去給大財主鄧千里家放豬,那些亂跑亂竄的豬仔,只要聽到任柱大喝一聲,便老老實實,乖乖聽令。   任柱到了十幾歲,長的身材魁梧,臂力過人。其叔任乾很器重他,便從鄧千里家將他領回,親自教養。任乾販賣私鹽,結交了江湖上的一些好漢,經常外出打捎(吃大戶)。咸豐三年(1853年),張樂行在雉河集(今渦陽縣)結捻起義,任乾也在壇城山上豎起鑲邊藍旗,聚眾參加捻軍,並被推為旗主。自此以後,任柱便常隨其叔外出打捎,與官兵和地主團練鬥爭。   有一次任乾外出打捎,任柱留守壇城,老財主張建忠、母占鰲,暗中勾結鳳台縣苗沛霖的地主團練武裝,裡應外合,乘黑夜偷開寨門。苗沛霖打進壇城,窮凶極惡的殘殺老弱婦孺,死者不可勝數,當時年僅十五、六歲的任柱率領18個兄弟背靠背的殺開一條血路,衝出壇城,連夜奔往西北龍山。苗沛霖部分人馬緊追不放,包圍了龍山。龍山上有個大洞,任柱等十八個兄弟躲入洞中。他急中生智,命令大家把身上的衣服撕成許多旗子,每人拿幾杆旗,然後輪流出洞,舉着旗子在山上來回奔跑吶喊。苗沛霖不知虛實,圍困一整天,不敢貿然進攻,第二天早晨,大霧瀰漫,任柱等乘霧衝下山去,殺出重圍,安然脫險。   被封為魯王   咸豐八年(1858年),任乾在蒙城東北畢家圩與清軍打仗時戰死,任柱便被推為旗主,帶領一支捻軍藍旗人馬,轉戰魯、蘇、豫、皖廣大地區,不斷地吸收山東沿海地區大批鹽民參加捻軍。他的隊伍,很快成為捻軍的一支勁旅。太平軍與捻軍聯合以後,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向捻軍各旗主封王,任柱被封為魯王。   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南京)陷落後,太平天國遵王賴文光率領太平軍餘部與任柱所領導的捻軍聯合。任柱如虎添翼,不久就在山東省曹州(今菏澤)附近設伏,布下天羅地網。由梁王張宗禹統一指揮把清軍王牌僧格林沁的蒙古鐵騎軍,引入預伏圈內。經過幾晝夜的血戰,僧格林沁被捻軍小將張皮綆所殺,兩三萬僧軍,除陳國瑞所部少數漏網逃竄,其餘全被殲滅。此次戰役震驚中外,在捻軍的鬥爭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屢創清軍   曹州大捷以後,捻軍即分為兩支:任柱、賴文光領導的一支稱為「東捻」,張宗禹領導的一支向西進軍的稱為「西捻」。東捻軍於同治五年(1866年)到達湖北尹隆河畔,與清軍名將劉銘傳的淮軍相遇,經過激戰,殲敵兩萬餘名,總兵唐殿奎、章茂、金明亮、成保等許多清軍將領都被殺死。洋人教官畢乃爾連同他的洋槍隊一起都做了捻軍的刀下之鬼。劉銘傳就像一個賭徒輸光了血本,看到大勢已去,慌忙摘下頂戴,脫去黃馬褂,坐以待斃。後因湘軍鮑超的人馬趕到救援,才保住了性命。 清軍屢遭失敗,加上連年勞師靡餉,國庫空虛,清廷的當權者慈禧太后感到力不能支,驚恐萬狀,不得不把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劊子手曾國藩貶回江南去,重新啟用李鴻章為兩江總督、剿捻欽差大臣,坐鎮徐州指揮剿捻。李鴻章接受過去剿捻失敗的教訓,運用運河、膠萊河的河防,採用築長牆的圍剿辦法,妄圖步步為營,處處設防,以剿滅東捻軍。但捻軍騎兵特多,有的戰士一人有兩匹三匹馬輪流換着騎,速度特快,一天行軍數百里,往往清軍的長牆還沒有築好,就被東捻軍衝垮了。這種辦法不僅沒有限制、消滅東捻,反而屢遭失敗,所以李鴻章和山東的巡撫丁寶楨等,都被清廷視為剿捻不力,有的受申斥,有的被革職。 被叛徒殺害 同治六年(1867年),魯王任柱進軍膠東半島。李鴻章調集了淮軍以及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的一二十萬大軍圍追堵截。雙方在山東日照接仗,東捻軍且戰且走,最後撤到蘇北贛榆,陷入清軍重圍。當時三面受敵,東面還有洋人的炮艦-海面,只有背水作戰。魯王任柱和眾將上陣督戰,和清兵血戰兩晝夜,未能突出重圍,雙方皆傷亡慘重。第三天濃霧漫天,對面敵我不分,只好暫時休戰。淮軍頭子劉銘傳因在尹隆河畔吃過捻軍的敗仗,險些喪命,他深知任柱的驍勇,知道要是真刀真槍的拼殺,難有勝算。如果這一仗再不能擊敗東捻,不僅自己的前程要斷送,大清的江山也將岌岌可危了,於是就以兩萬兩白銀和五品頂戴收買了東捻軍潘貴升,令其刺殺魯王任柱。次日大霧減退,魯王任柱、遵王賴文光、魏王李允、荊王牛洪升等主將一齊上陣。任柱率領藍旗軍的剽悍騎士,勇猛地沖在最前面,喊聲如雷,清軍聞之喪膽,紛紛後退。魯王揮動大刀,身先士卒,馬到之處,清軍便人仰馬翻,抱頭鼠竄。正當清軍即將崩潰之時,叛徒潘貴升混到魯王身邊,偷偷取出洋槍,向任柱後心扣動扳機,「嘭」的一聲,魯王當即中彈,落馬身亡,年僅28歲。魯王一死,霎時捻軍陣勢大亂,由勝轉敗。遵王賴文光、魏王李允、荊王牛洪升等,率領五千人馬拚死衝殺,終於突出重圍。不久又被困於揚州,全部壯烈犧牲。 魯王任柱從參加捻軍起義,到最後血灑沙場,前後十餘年,率領鐵騎十萬眾,轉戰幾萬里,經仗數百次,親手殺死無數清軍名將,使敵人聞風喪膽。李鴻章曾多次哀嘆:「任柱稱雄十年,用騎萬匹,東三省及蒙古馬隊俱為戰盡。實為當代第一等騎將好漢!」曾國藩也曾說:「任化邦驍勇善戰,項羽之儔,人中怪傑也!」 隨着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深入,很多歷史遺蹟重新浮出水面。筆者作為普查隊的一員,參與調查了魯王任柱的相關遺蹟。可惜當年任柱兵敗後,苗沛霖等當地團練武裝到任柱故居,把任姓家族的墳墓挖掘毀壞,並且大肆捕殺任姓一族,任氏家族紛紛外出避難,導致很多歷史事件已經無跡可尋。任柱侄孫目前仍在蒙城壇城鎮小任莊居住,但是也不能明確指出祖輩的墳墓所在之處。一代英雄魯王任柱就這樣湮沒於歷史長河中,但是他的光輝業績,將永遠銘記在捻軍的鬥爭史上。他是歷史上聲名赫赫的英雄,也是蒙城人民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