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子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2月13日 (四) 08:35 由 Lz123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张子文,名德纯,字子文,祖籍河北沧县。1875年(清光绪元年)夏历5月18日,出生于本溪县本溪湖火连寨。   张子文幼年…”)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張子文,名德純,字子文,祖籍河北滄縣。1875年(清光緒元年)夏曆5月18日,出生於本溪縣本溪湖火連寨。   張子文幼年即入私塾,學習漢文,並在火連寨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16歲時考中秀才,便離開家鄉,隻身經瀋陽轉大連,赴關內求學,投師深造。先後師承海思福、馬玉麟、李希復、劉玉常,學習阿拉伯文、波斯文和伊期蘭教典。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26歲的張子文在保定西清真寺擔任教長。   張子文的青年時代,正是清朝政府腐朽沒落,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之風。內憂外患,激發了張子文的愛國情懷,他更加如饑似渴地發奮讀書,終於成為學識淵博、阿漢兩通,並能操阿拉伯文、波斯文、德文、俄文四種外語的著名學者。他在保定任職之初,八國聯軍侵入北京,保定地區經常遭到德國占領軍的騷擾,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為保護回族群眾不受欺侮,他挺身而出,用純熟的德語,怒斥德國侵略者的暴行,拯救了許多窮苦百姓,深受人們擁戴和敬重,被譽為「德國張。」   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張子文到北京擔任西單牌樓清真寺的首任教長,使張子文「經漢兼授」主張在客觀上得以更好地貫徹。他變經堂學校為經漢學校,由他本人執教,一面講授《古蘭經》,一面講授漢學《四書》、《五經》及古代散文,使許多回族青少年不僅學會了阿拉伯文,還學會了漢文。   1909年(清宣統元年),張子文參與創立北京」清真教育會,擔任該會《清真雜誌》、《清真白話報》、《北京民報》的總發行人。同年,鑑於張子文的學識和聲望,北京馬甸清真寺正式聘他為教長。   到馬甸清真寺後,張子文創辦了北京第一所經漢學校(亦稱經漢大學)。堅定不移地力主回族兒童學習文化。張子文不僅敢於衝破伊斯蘭教的清規戒律,還敢對封建王朝的法令挑戰,率弟子馬松亭等人毅然剪去作為封建王朝國民象徵的髮辮,在當時引起不小的反響。   1912年2月,張子文調任北京清真寺任教長。極力勸導同教子弟讀書,振興本民族教育。   辛亥革命的號角,震憾了整個中國社會,喚起了民眾的覺醒,張子文與大阿旬王友三、王浩然等人,於當年2月和20餘位教-合-國民政府,以表達廣大回民和伊斯蘭教眾對推翻帝制、創立民國的喜悅和擁護「共和政體」的心聲,同時也開始醞釀成立全國的伊斯蘭教組織。張子文為了這個組織的成立,四處奔走聯絡,積極參與籌備。   中國回教俱進會於同年7月7日,在北京崇文門外花市大街清真寺內正式成立。會議推舉馬振五為會長,王浩然、王友三為副會長,張子文則被推舉為評論長,成為這個規模最大、民間影響最廣的回族進步文化團體的第一代領導人之一。   回教俱進會成立後,張子文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參與組織本會歡迎孫中山北上。1912年8月,孫中山首次到北京。9月15日,張子文參與組織回教俱進會歡迎孫中山的盛會,並參加了會見,親耳聆聽了孫中山關於「五族共和」、「振興中華」的重要演講,深受鼓舞,並與馬振五、王浩然等7人同孫中山一起合影留念。   同時籌辦邊報,維護國家統一,反對0活動。1912年末,張子文應王浩然之邀,帶領弟子馬雲亭到蒙藏事務局,參與創辦《回文白話報》,並擔任主任。該報於次年1月創刊,阿漢雙文排版。針對共和方興,邊務吃緊的形勢,該報以「開通邊地風氣,聯絡感情」、「講解共和之真理為宗旨,」是一份面向全國回族和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宣傳國家統一,抵制英俄0活動的雜誌。   1912年12月,由張了文、孫繩武、趙斌、陳文舉4人聯合創辦《清真教務雜誌》。1916年,張子文又與王浩然、王靜齋、李雲亭等人共同創辦《清真學進譯著》。1916年,以清真學一譯著社中心,開始集體譯註《古蘭經》的工作,張子文與王浩然、王友三、安靜軒等學者參加,歷時6年才正式脫稿,堪稱是對傳揚伊斯蘭教文化的一大貢獻。   作為回族教育家和伊斯蘭教著名學者,張了文經常奮筆疾書,來闡發他的強化民族文化教育和宗教改良思想。1914年11月,在由他主持的《京華新報·〈副刊〉》上,連載了他的《清真全史》和《雷門鼓》兩部著作。   1924年12月東渡日本,參觀了日本的工廠、學校、廟宇等。次年1月,應鐮田榮吉之邀,在東京交詢會室講伊斯蘭教,為中國伊斯蘭教學者首次在日本講學。   張子文回國後,1926年創建「瀋陽文化清真寺」,1936年5月,瀋陽文化清真寺,正式成立「奉天回教文化學院」(今瀋陽回族中學前身)。為了與當時的「國高」學制統一,又能擺脫日偽統治勢力的干預,又特將學院改稱「私立奉天回教文化學院,」學制三年,初、高中一體。在當時許多學校都被日偽當局控制的情況下,張子文毅然將學院改為私立,充分表明了他要堅持獨立自主辦學的方向。   在日本侵略統治我國東北的14年中,他始終拒絕但任敵人控制任何宗教與民眾團體的職務,在他的名片上只印着「奉天文化清真寺教長」和「私立奉天回教文化學院院長」兩個職務。不允許日本人隨意左右。如在外國語的課時上,規定每周阿拉伯語為6課時,日語為3課時,日本當局為推行奴化教育,硬要將日語增至6課時,阿語減至3課時,卻因張子文的堅決反對而未能得逞。   1945年,抗戰勝利,結束了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的14年奴役的歷史。張子文以其在回族宗教界的威望和民族氣節,受到人民的擁戴,先後擔任瀋陽回教會最高顧問、中國回教協會東北分會理事長、瀋陽市諮詢委員會常委、瀋陽市臨時參議會議員等職。   1948年,張子文己是73歲高齡,擔任北京穆德小學(今北京崇文區回民小學)校長。1950年,擔任北京西直站清真寺教長。   張子文熱愛自己的民族與宗教,也熱愛着本溪這片生養他的土地。他從教70多年,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和國外,他始終沒有忘記家鄉的一草一木。1964年,已近90高齡的張子文,還專程從北京回到家鄉本溪,看望親人,告慰故土。   1966年,回族教育家、伊斯蘭教著名學者和社會活動家張了文在北京歸真,享年9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