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古代印度文明

於 2022年3月10日 (四) 21:51 由 Cypresshill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 2022/02/26 中央社 台北26日電中國官方25日通報,新增224例確診,其中本土共82例,並以近日疫情居高不下的內蒙病例最多,占了30例。
  • 截至24日24時,中國大陸現有確診2254例,累計治癒出院10萬1714例,累計死亡4636例,累計報告確診10萬8604例。
古代印度文明
原圖鏈接

古代印度文明(ancient indian civilization)最早在印度河流域興起,它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 後被雅利安人入侵建立了恆河流域文明; 古印度人建立了嚴密的社會等級制度,創作了精美的繪畫和雕塑。
  • 這塊古老的土地還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誕生地。
  • 古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古印度文明以其異常豐富、玄奧和神奇深深地吸引着世人,對亞洲諸國包括中國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 古代印度在文學、哲學自然科學等方面對人類文明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
  • 最顯著的特徵是其宗教性。

古印度文明細分兩部分來看:一是印度河流域產生的文明,另一就是恆河流域產生的文明。

  • 我們所説的古印度文明消失指的是印度河流域的文明消失,而恆河流域的文明則未消亡。
  • 印度的遠古文明直到1922年才被發現。由於它的遺址首先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所以通常稱古印度文明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它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流域文明」。
  • (公元前600~公元800)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 佛陀時期(前6~前2世紀) 從吠陀時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時期,是繼印古印度金幣 度河文化城市繁榮之後的第二次城市繁榮時期。
    • 在這時期裏,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大雄創立了耆那教。
  • 據佛教文獻記載,公元前6世紀初,印度有16個國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屍、只薩羅、跋只、俱盧、般遮羅和犍陀羅等。
  • 在這個時期的大國裏,瓦爾納的等級製取代了部落制; 國君和武士成為剎帝利,祭司和教師成為婆羅門,農戶和納稅者成為吠舍,服務於以上3個等級的勞動者則成為首陀羅。
  • 孔雀王朝時期(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國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與佛陀同時的頻毗婆羅; 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國王有權擁有常備軍和接受貢奉。
  • 國王權力標誌着剎帝利婆羅門長期鬥爭的勝利,但婆羅門在孔雀王朝仍然擁有大權。
  • 阿育王統治期間,印度古代奴隸制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峯; 為了擴大他的王國,阿育王征戰了11年,但戰爭的血腥與殘酷使他悔悟了。
  • 阿育王皈依了佛教,並在佛教和平教義的基礎上建立了新法。阿育王在國內修築道路,擴大灌溉工程,發展國家的經濟,使國家繁榮和興盛起來。
  • 印度地區歷史悠久,是世界上較早出現文明的地區之一。
  • 印度河是其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在古印度文明滅亡後,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地區,在文化上並與當地人結合,創造了經典的吠陀文化。
  • 公元前3世紀中葉,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統一印度半島,但他之後,印度就進入了一個長期的列國的時代,南北的歷史也有所不同。
  • 公元8世紀,阿拉伯帝國開始入侵印度,引進了伊斯蘭文化; 穆斯林最終在印度建立了蒙兀兒帝國。
  • 15世紀末,渡海而來的西方殖民者蜂擁踏上印度,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印度對英國發動不合作運動; 獨立後,制定了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冷戰結束後的印度經濟自由化,在過去十年已經大幅度地擴大規模。

了解古代印度文明

  • 印度河文明的發現(大約前2500年——前1750年)
  • 環境和居民--印度這一名稱,來源於印度河; 我國漢朝文獻稱之為「身毒」或「天竺」,唐朝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首次改譯為印度。
  • 古印度不是一個政治實體的名稱,而是一個歷史地理概念; 指今天整個南亞次大陸,包括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爾等國。
  • 南亞次大陸大致可以分成三塊:北部山區,中部平原,南部高原; 印度河平原開發最早,是世界最早的文明發祥地之一。
  • 居民成分自古以來極為複雜; 一般認為古印度最早的居民是達羅毗荼人; 後來從西北方向入侵來的雅利安人成為古印度的主要居民。
  • 這之後周圍地區主要是北方和西方的各個民族,如波斯人、希臘人、蒙古人等等,先後入侵或定居古印度。
  • 印度沒有一個純粹的印度人種; 黑人,黃人和白人都有分布。
  • 意外的收穫--在幾個文明古國當中,古印度不太重視歷史,這是認識和了解古印度文明的一大障礙。
  • 一些宗教文獻和神話文學外,古印度幾乎沒有真正的歷史記載; 這與古代中國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
  • 在中國則有帝王的編年史、各縣縣誌、古代歷史學家如司馬遷等人的著作,墓碑以及卜骨等等,能有把握地把中國歷史追溯到大約是公元前 1500年。
  • 在羅馬和希臘,雖然沒有中國那麼多古代文物,但卻有一些很好的歷史性的文學作品; 甚至人們還可以讀到埃及的、巴比倫的、亞述的和蘇美爾的歷史記載。
  • 關於古印度文明的文獻記載稀缺到什麼程度呢?舉一個例子:直到今天,仍然無法編寫出一張完整的歷代統治王朝的名單,更不用說歷代統治者的名字、統治時間長短、主要事跡等等。
  • 1922年的一天,有位名叫拉·巴涅爾吉的印度考古學家來到印度河下游的一個名叫摩亨佐·達羅的土丘; 這裡有一座古代佛塔的廢墟。
    • 他原來打算在這裡了掘一些有關佛教的遺物,但出乎人們的意料,在這裡發現了被塵土埋沒了幾千年的古城遺物。
    • 考古學家在印度河上游一個名叫哈拉巴的地方,又發現了一座與摩亨佐·達羅同時代的古城遺址; 這兩個地方都有類似的印章和古物出土。
    • 在隨後進行的大規模發掘中,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尚無人知道的奇妙世界。
  • 在哈拉巴這個地方,人們早就發現一些古代遺留下來的一寫東西,但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鄰近的居民還常常用那裡的殘磚斷瓦砌房子,甚至用它做鐵路的鋪路石。
  • 在1922年以前很長的時間裡,人們一直認為古代印度的文明是在雅利安人入侵(公元前14世紀)以後才開始發展起來的,距今約有3000多年的歷史。
    • 例如,當1922年《劍橋印度史》第一卷初版時,人們還說古印度的文明是從公元前1000年左右開始的。
  • 拉·巴涅爾吉的意外發現證明了人們以前的看法是錯誤的,古代印度文明至少可以向前推移1000多年。
  • 下城是居民區,那裡有筆直寬廣的大街,東西南北,縱橫交錯,把下城分成許多街區; 主要的大街寬達10米; 街邊的建築物都不開臨街窗戶,而一律開向裡面。沿街房屋的大門也一律向內開。
    • 鄰街的牆壁都統一砌成圓弧形; 街里的房屋主要是用燒制的紅磚砌成的; 房屋的大小、高低和設備有很大的區別; 有帶有浴室和排水設備的高樓大夏,有非常簡陋低矮的茅舍。
  • 兩城裡居民怎樣生活呢?當時,他們已經會製造銅器和銅、錫的合金青銅器,例如斧、鐮、鋸、小刀、釣魚鉤、箭頭和矛頭等。居民主要從事農業。
    • 他們常用青銅做的鶴嘴鋤翻地,使用水牛和一種叫犎的野牛耕地。
    • 種植的農作物有大麥、小麥、稻、胡麻、甜瓜、棗樹和棉花等。
    • 吃的除了糧食作物外,還有牛肉、豬肉、家禽和魚。
  • 這兩座城市,一個在印度河的下游,一個在印度河的上游,相距600多公里,形成兩個中心; 可能是兩個彼此獨立對峙國家的都城。
  • 據人們推算,兩城的居民各有三四萬人。哈拉巴的那座城市除衛城保存較好外,其餘的建築物都遭到很大破壞,只留下一些斷垣碎瓦。
  • 按遺址所在地區來說,這兩座城址的文明稱為印度河文明;按考古學界以首次發現遺址的地點命名的習慣,它又稱為哈拉巴文化。
  • 它存在的時間大約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750年。
  • 哈拉巴文化不僅僅限於這兩座大的城市,還包括在印度河流域發現的眾多城鎮和村落遺址。
  • 哈拉巴文化給人們留下許多令人不解的秘密。
  • 盛極一時的哈拉巴文化,從公元前18世紀開始走向衰落; 一些大的建築物已經廢毀; 代之而起的是一些矮小的房屋,大街小巷不再暢通,城內完善的排水設備也毀壞了。
  • 有人說是外族入侵造成的; 但入侵者又是誰呢?過去人們說是雅利安人; 而事實是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的時間是在公元前1500年以後,就是在哈拉巴文化衰落後的幾個世紀; 哈拉巴文化的衰亡,目前還是一個未解的謎。
  • 哈拉巴文化為什麼有這麼多的不解之謎呢?
  • 這是因為那時的歷史沒有文字記錄; 哈拉巴文化的文字主要保存在石、陶、象牙等製成的印章上; 這樣的印章已發現的就有2000多枚,那上面都刻有文字符號。
  • 一些陶器和金屬器物上刻有銘文; 在那些印章上,文字與神或野獸之類的圖畫並見,多為單行的,而且很短,至多不超過20個符號。
  • 這些符號有些是表音的,有些是表意的,總數約有500個。但到目前為止,人們還沒有讀通這種文字; 如果這種文字讀通了,上面說到的種種不解之謎,也許就會真相大白。[1]

古代印度文明的滅亡

  • 長期以來,考古學家都認為,發源於埃及、希臘和兩河流域的青銅文明,都是因為西元前2千年左右的一場大乾旱而滅絕。如今,研究人員更發現,四大古文明之一的印度河文明,可能是因為長達2世紀的乾旱而滅亡;這項結論恰巧與其他文明由盛而衰的時間符合。
  • 古印度文明又稱哈拉帕文明,其時代約於西元前3300年至1300年間,在時間軸上晚於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古埃及文明。
  • 古印度文明並非發展於恆河流域,而是位於今巴基斯坦境內、已乾涸的印度河流域,兩大城市摩亨佐達羅、哈拉帕當時是擁有10萬人口的大城,其遺址曾出土大量青銅器及農耕遺跡。
  • 【季風停歇導致乾旱】 哈拉帕文明為何在末期人口大量減少?原因在考古學上一直是個謎團,如今似乎可以用氣候變遷加以解釋。
  • 劍橋大學古氣候學家荻克希特率領團隊,在印度河東北緣的柯特拉達拉湖遺跡踏查。
  • 研究人員挖掘乾涸的湖床,從沉積層中收集一種名為瘤擬黑螺的軟體動物的殼,再利用碳放射測定法,從碳酸鈣構成的殼中檢視氧16和同位素氧18的比例。
  • 研究結果顯示,殼中含有相當多的氧18,其比例類似在其他西元前2000年至2200年左右滅亡遺址中發現的結果。
  • 考古學家推斷,當時發生長達了2百年的乾旱,導致文明滅絕。
  • 科學家解釋,柯特拉達拉湖在當時是封閉水域,亦即其水量變化完全取決於降雨及蒸發,在氧16較氧18蒸發較快的狀況下,留下的氧18證明了湖是缺水而乾涸的。
  • 綜合其他數據研判,夏季季風停止吹拂,極可能就是造成乾旱的原因。
  • 印度德拉敦地質學者古普塔則指出,研究結果雖與文明史上的斷層說法符合,但是導致季風停止的氣候變遷因素,仍待進一步釐清。
  • 【古人應對供今參考】 德國波茨坦地質研究中心學者普拉薩,率領另一支研究團隊也得出類似結論。
    • 在檢視過印度中部的洛納湖床後,他們認為乾旱最早應發生於西元前4600年,此說法與劍橋大學的結果並不衝突。
  • 劍橋學者霍德爾分析,這項研究成果顯現,阿卡德帝國、古埃及王朝和希臘青銅前期這些古文明的滅亡,彼此間可能有關連,除了回答考古學的疑問外,或許亦能為當今人類面對的氣候難題提供參考。[2]

目錄

參考來源

  1. 風生水起139624363. 古代印度文明. 每日頭條. 2018-07-24 [2022-02-28] (中文). 
  2. 記者賴義中. 印度河文明終結 肇因 200年乾旱. 台灣醒報. 2014-03-05 [2022-02-28]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