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紀錄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3月7日 (六) 22:02 由 心果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紀錄片是指描寫、記錄或者研究現實世界題材的電影。與紀錄片相對的為劇情片。在大多數情況下,紀錄片不需要演員參與。在紀錄片中表現的、地點、情況與現實、實際情況一致。紀錄片的題材範圍廣泛,既包括完全紀實的電影,亦包括了真人秀等節目[1]。而紀錄片的存在往往都會涉及政治話題而備受爭議。

類型

依照美國學者比爾·尼克爾斯Bill Nichols的觀點,紀錄片可以分為如下六種類型:

一、詩意型紀錄片(Poetic Documentary)

詩意紀錄片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代表作為伊文思(Joris Ivens)的《》(Rain)。這種類型的紀錄片不強調敘事,不注重特定時空的營造,不強調連貫剪輯。它着力於節奏的創造,不同空間的並置,目的在於情緒、情調的傳達。

二、闡釋型紀錄片(Expository Documentary)

闡述型紀錄片也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中國在1990年代「新紀錄運動」(這個概念是否成立或許依然存疑)之前的紀錄片多屬此類。這種紀錄片宣傳意圖明確,創造者倚重解說詞的力量說服觀眾接受自己的觀點。形式上的典型特徵是「上帝之聲」(voice-of-God)、證據剪輯、全知視點等。

三、觀察型紀錄片(Observational Documentary)

觀察型紀錄片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其技術基礎在於便攜式攝影機和磁帶攝像機的出現。這種紀錄片放棄解說,放棄扮演,紀錄片導演成了「牆壁上的蒼蠅」(fly on the wall)。近年來中國出現很多這種類型的紀錄片,如段錦川的《八廓南街16號》[2]康健寧的《陰陽》等。這種紀錄片長於現實世界的表達,但對於歷史題材卻難以處理。由於放棄了解說、字幕影像的表達很容易流於冗長而沉悶。

四、參與型紀錄片(Participatory Documentary)

參與型紀錄片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代表作品是讓魯什(Jean Rouch)和埃德加莫林(Edgar Morin)的《夏日紀事》(Chronicle of Summer)。這種類型的紀錄片不掩蓋導演的在場,相反,刻意強調導演與被拍攝對象的互動。標誌着中國紀錄片創作邁入新階段的作品《望長城》即有此特點。

五、反射型紀錄片(Reflexive Documentary)

反射型紀錄片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代表作是《姓越名南》(Surname Viet Given Name Nam)。這種類型的紀錄片的顯著特徵在於對紀錄片呈現社會歷史過程本身的反思。和其他類型紀錄片一樣,反射型紀錄片重視對現實世界的表達,但更為重要的是,導演在片中同時表達對紀錄片創作本身的反思。這種影片往往顯得更為抽象,難以理解。對於中國的紀錄片創作者和觀眾來說,這種類型的紀錄片還是陌生的。

六、表述行為型紀錄片(Performative)

表述行為型紀錄片把真實的事件進行主觀的放大,背離現實主義的風格。強調創作者主觀的表述。代表作如馬龍里格斯(Marlon Riggs)的《舌頭不打結》(Tongues Untied)。這種類型的紀錄片往往與先鋒電影(avant-garde)很接近。

視頻

紀錄片 相關視頻

人生必看的10部紀錄片
《宇宙探秘》紀錄片:尋找宜居星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