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少納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1月25日 (日) 20:31 由 Lcfa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清少納言
清少納言
[[https://baike.baidu.com/pic/%E6%B8%85%E5%B0%91%E7%BA%B3%E8%A8%80/5426488/0/3c6d55fbb2fb4316801a07db22a4462309f7d30e?fr=lemma&ct=single#aid=0&pic=3c6d55fbb2fb4316801a07db22a4462309f7d30e 原圖鏈接 來自百度百科]]
清少納言
原文名 せいしょうなごん
出生 966年(康保3年)
中國 山口縣防府市
逝世 1025年(萬壽2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少納言(官位名稱
職業 作家、歌人、宮廷女官 《枕草子》 美 譽 三十六歌仙之一平安女學雙璧之一 墓 地 德島縣鳴門市里浦町坂田
知名作品 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
大時代
萬家傳說
家有嬌妻

清少納言

清少納言(約966~約1025),清是姓,少納言是她在宮中的官職。日本平安時期著名的女作家,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與紫式部、

和泉式部並稱平安時期的三大才女,曾任一條天皇皇后藤原定子的女官。

她的隨筆作品《枕草子》執筆於在宮中供職的時候,成書於離開宮廷之後。作品記敘她在宮廷里的所見所聞,作者出身於中層貴

族,這部作品雖然反映了社會等級之間的不平等和對時代的憂慮,但是着力渲染的還是對皇后定子的讚美,對日本貴族社會的肯定。

在《枕草子》之前,日本已經出現了物語文學和日記文學,清少納言的《枕草子》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她的隨筆為日本散文奠定了基礎。

中文名 清少納言 外文名 せいしょうなごん 別 名 少納言(官位名稱) 國 籍 日本 民 族 大和民族 出生地 山口縣

防府市 出生日期 966年(康保3年) 逝世日期 1025年(萬壽2年) 職 業 作家、歌人、宮廷女官 信 仰 神道教 主要成就

與紫式部並稱平安女學的雙璧與紫式部、和泉式部並稱王朝三大才女 代表作品 《枕草子》 美 譽 三十六歌仙之一平安女學雙

璧之一 墓 地 德島縣鳴門市里浦町坂田清少納言 子》

生平簡介

清少納言(約966~約1025)是平安時代著名的歌人、作家,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與紫式部、和泉式部並稱為平安時代的三大才

女,曾任一條天皇皇后藤原定子身邊的女官。

姓名已不可考,只知其原姓清原,因而姓氏用一清字,大約宗族中曾有人(據推測可能是其叔父)曾經出任「少納言」一職,因

此,以「少納言」為其名。而她的本名,雖然

清少納言像

《枕草子抄》中有提到其小名為「諾子」,但不甚可信。

清少納言的血統來源於日本皇族,本人是日本第四十代天皇天武天皇的第十代世孫。其曾祖父清原深養父是日本平安時代的著名歌

人,也是「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其所創作的和歌有17首選入《古今和歌集》。其父清原元輔曾是肥後與周防國的國守,更是吟

壇之著名歌人,「梨壺五歌人」之一;參加過敕撰《後撰和歌集》之編纂工作,選入自己的和歌一百零六首。

清少納言家學淵源,自幼熟讀《漢書》、《蒙求》、《白氏文集》等漢文著作,才華不凡。

人們都會可能認為能寫出這麼高雅文學作品的清少納言,自幼也是在高雅的環境下成長的,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清少納言從小便跟

隨父親前往遠離都城的海港城市防府市,青年時期才步入她所嚮往的宮廷風雅世界,成為中宮定子的女官(在皇后身邊供職掌握一

定的特殊才華的智能沙龍智囊團從而得到天皇的寵愛),在這個所謂「雅」的世界中開始生活。

還是在尚未入宮供職的時候,她就經常參加一條天皇皇后藤原定子在後宮舉辦的詩會。在有諸如當時被並稱為「四納言」的藤

原公任、藤原齋信、源俊賢、藤原行成等一眾名流列席的宮廷詩會中,她的表現可謂巾幗不讓鬚眉,其敏捷的應對、含蓄而別有深

意的歌句使當時的一眾清流都不得不刮目相看。而定子皇后也對清少納言的才華極為欣賞,而清少納言也對定子皇后懷有異常的傾

慕之情,兩人可謂一見如故,異體同心。而清少納言與定子皇后之間異常深厚的感情,也就成為日後少納言入宮供職的重要動機之一。

清少納言十六歲的時候,橘則光向清少納言求婚,清少納言雖不喜則光的性格,然而卻被其勇氣與痴情所打動,決然以身相許,並

於一年後生下兒子橘則長。婚後,隨着橘則光與清少納言性格之間的差異日漸明顯,兩人終於分道揚鑣。雖然清少納言日後在宮中

供職的時候又與則光重逢並且相互之間以兄妹相稱,然而兩人終未能重歸於好。

清少納言出宮之後,嫁給和自己年齡差距有如父女的攝津守藤原棟世,生有一女,名為「小馬命婦」。因此我們不得而知。在清少

納言和藤原棟世結婚後不久,藤原棟世就去世了,而清少納言也旋即落髮為尼,不知所終。

被後世譽為「日本散文鼻祖」的《枕草子》是清少納言一生除卻和歌以外傳世的唯一作品,在這部幾乎可以說是凡事必錄,被作者

戲言為「筆也寫禿了」的作品中充溢着作者本人所感受到的四季變化的微妙之美,以及屬於平安時代的斑駁的風俗世相、複雜的人

情世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小事的瞬間之美。

雖然這部作品的確切成書年份和寫作時間都不詳,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枕草子》凝聚了作者自身的文學觀和審美觀,是作

者真實性格的部分再現。

《枕草子》中,凡是要對事物發表評論時,清少納言使用最多的一個詞彙是「很有意思」,這個詞語代表她對一切自然事物的瞬間

之美的全部的體驗。應該說,這樣的對自然之美的感嘆,她是不應該有的——服侍着風雨飄搖的定子一家,她應該會常常憂鬱才

對。然而,在這種情況下依然不變更的風格,恐怕正是清少納言溫柔明朗性格的又一個側面寫照了。

而在筆者看來,《枕草子》的另外一重意義,就在於為後人研究清少納言的生平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珍貴資料。由於上文已經提

到,關於清少納言生平的資料很少,因此,專門記載平時她在宮中所見所聞的《枕草子》就變成了一個重要的資料來源。其中許多

為後世所熟知的故事(比如上文所提到的「香爐峰雪「)就是直接來自《枕草子》的 。

戀愛婚姻

清少納言一生婚姻不幸,曾經兩度出嫁。

在清少納言只有十六歲時,當勇武但是缺乏文化素養的橘則光以不成功便成仁的勇氣向清少納言下跪求婚時,清少納言雖不喜則光

的性格,然而卻被其勇氣與痴情所打動,決然以身相許,並於一年後生下兒子橘則長。然而婚後,隨着橘則光與清少納言性格之間

的差異日漸明顯,兩人終於分道揚鑣。雖然清少納言日後在宮中供職的時候又與則光重逢並且相互之間以兄妹相稱,然而兩人終未

能重歸於好。

清少納言出宮之後,嫁給和自己年齡差距有如父女的攝津守藤原棟世,生有一女,名為「小馬命婦」。至於這段婚姻是否美滿,由

於後世並沒有留下太多的資料,因此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在清少納言和藤原棟世結婚後不久,藤原棟世就去世了,而清少納言也旋 即落髮為尼,不知所終。

至於清少納言的戀愛,據說她曾經在宮中的時候,與藤原實方交往密切,並常常互贈禮物,因此,在宮中曾經有人猜測她與藤原實

方是戀人關係。

紫式部

自古以來,大約凡是熟悉清少納言的人,在提起她的時候,都會把和她生活在同一時代、同樣具有極高文學造詣的另一個人物一併

提到,這個人就是當時一條天皇中宮藤原彰子的女官、《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

紫式部(約978~1016)從某種意義上說給予人的印象應該說更偏向於「有才」,她於1005年進入皇宮,為彰子中宮講解《白氏文

集》和《日本書紀》等書籍,並以其出眾的才華得到了一條天皇的讚許:「她精通《日本書紀》,真了不起!」而宮中的人們也都

尊敬地稱她為「日本紀局」。

而對於同樣身為才女的清少納言,紫式部卻在她的《紫式部日記》中給出了這樣的一段評價——「清少納言是那種臉上露着自滿,

自以為了不起的人,總是擺出智多才高的樣子,到處亂寫漢字,可是仔細一推敲,還是有許多不足之處。像她那樣時時想着自己要

比別人優秀,又想要表現得比別人優秀的人,最終要被人看出破綻,結局也只能是越來越壞。總是故作風雅的人,即使在清寂無聊

的時候,也要裝出感動入微的樣子,這樣的人就在每每不放過任何一件趣事中自然而然養成了不良的輕浮態度。而性質都變得輕浮

了的人,其結局怎麼會好呢?」

批評的原因

從這段文字來看,紫式部對清少納言即使不是嚴厲批評,至少也是頗有微詞了。雖說自古文人相輕,但紫式部進入宮中已經是1005

年,此時距離清少納言離開宮廷已經有四年之久。換而言之,就是說,紫式部的這一段言論所批評的,是一個自己從來沒有見過的

女人。而她的所有信息都不過是人們口耳相傳而得到的,但為什麼使她竟然用如此嚴厲的措辭,猛烈地批評一個和她從未謀面的人

呢?據筆者自己推測,估計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政治對立

實際上,清少納言和紫式部其實並沒有任何直接的政治利益衝突,但是由於清少納言侍奉的是屬於伊周一派的定子,而紫式部所侍

奉的則是屬於道長一派的彰子。雖然等到紫式部進宮時,定子皇后去世已久,而清少納言也早已離開宮廷,獨自隱居起來。但是這

一段宮廷鬥爭卻是誰都知道的。因此,在紫式部的心裡,其實已經把清少納言看成了自己的敵人。所以說,這樣的潛意識作用,使

得紫式部在書寫自己的日記的時候,已經奠定了評論清少納言的感情基調,這就註定了紫式部不會給予清少納言一個很高的評價。

第二性格因素

茂呂美耶在《物語日本》一書中曾經提到,紫式部性格倔強,愛掰死理而且比較潑辣,如果按照古代日本的標準來看,應該是屬於

標準的「惡妻」。曾經有一次藤原宣孝來到紫式部房外,卻不進門,而是丟進一張紙條,上面寫着「我要到一個比你更溫柔體貼的

女人那裡去」。紫式部一看大怒,順手在紙條下面寫道:「像你這樣成天拈花惹草的男人,我看,只怕沒有一個女人能夠水乳交

融、真心溫柔地對待你。」寫完,便交由侍女帶給藤原宣孝。由此可見,紫式部的性格,可以說是不太好的。[7]

再加上紫式部並未見過清少納言本人,她所得到的關於清少納言的資料,可以說基本上都是道聽途說過來的,再加上當時也可能有

清少納言不滿之人,於是就在對紫式部講述清少納言往事的時候再添油加醋一番,而紫式部自己在寫《紫式部日記》中,又不免

由於性格使然再尖酸一點,窮追猛打一下,終於使得對清少納言的記載和評價完全變成一篇完全類似於人身攻擊的短文了。

然而,依然讓人感到幸運的是,這時的清少納言早已經離開宮中,過起了孤獨而艱難淒涼的隱居生活。否則,要是讓一個如此聰明

善良、溫潤謙和的人聽到了上面那段充滿了斥責之意的言語,誰知道她將會怎麼想。 逸事編輯 在由江戶時期的水戶第三代藩主德川光圀召集文士編纂的《大日本史》一書中,曾經記載了有關於清少納言的這樣一段往事: 「(清少納言)老而家居,屋宇甚陋,郎署年少見其貧窶而憫笑之。少納言自簾中呼曰:『不聞有買駿馬骨者乎?』笑者慚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