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孟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2年8月22日 (一) 20:21 由 习包子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add)
前往: 導覽搜尋
孟津

作品名稱:孟津

創作年代: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汪元量

孟津是南宋末詩人、詞人、宮廷琴師汪元量的作品。

汪元量(1241~1317年後),南宋末詩人、詞人、宮廷琴師。字大有,號水雲,亦自號水雲子、楚狂、江南倦客,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汪元量在詩歌的創作上有很深的造詣,其詩大多為記亡國之戚、去國之苦而作,在後世有「宋亡之詩史」之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論道:「其詩多慷慨悲歌,有故宮離黍之感,於宋末之事,皆可據以徵信。」有《湖山類稿》五卷、《水雲集》一卷傳世。[1]

歌手簡介

個人簡介

外文名:Teresa Teng テレサ·テン

別名:鄧麗筠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星座:水瓶座

血型:O型

1、鄧麗君(1953年1月29日-1995年5月8日),出生於中國台灣省雲林縣,祖籍河北省大名縣,

中國台灣女歌手、日本昭和時代代表性日語女歌手之一。

2、1967年,推出首張個人專輯,從而開始其歌唱生涯。

1969年,因演唱台灣首部連續劇《晶晶》的同名主題曲而在台灣成名。

20世紀70年代初期,以《千言萬語》、《海韻》等作品打開香港及東南亞唱片市場。

1974年,憑藉日文歌曲《空港》獲得日本唱片大賞「新人賞」,並由此奠定其在日本的演藝事業基礎。

1976年,於香港利舞台舉行首次個人演唱會。1980年,當選台灣金鐘獎首位最佳女歌星。

20世紀80年代初期,先後受邀於林肯中心、洛杉磯音樂中心、拉斯維加斯凱撒皇宮等地舉行演唱會。

1983年,舉行華人歌手首次巡迴演唱會,此後終止商業演出活動。

1984至1986年間,先後以《つぐない》、《愛人》、《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三曲三次獲得日本有線大賞和全日本有線放送大賞兩項日本音樂頒獎禮大獎的最高獎項。

1987年起,呈半隱居狀態並淡出樂壇。

3、1995年5月8日,鄧麗君因支氣管哮喘發作於泰國清邁逝世;

同年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追認授予鄧麗君「金針獎」;全日本有線放送大賞、日本有線大賞、日本唱片大賞分別追認授予鄧麗君「特別功勞賞」。

1996年,台灣金曲獎追認授予鄧麗君「特別貢獻獎」。2007年,鄧麗君成為日本古賀政男音樂博物館「大眾音樂殿堂」表彰者。

4、鄧麗君是中國流行音樂界的里程碑(甲丁評)。作為華人音樂歷史中不可替代的巨星,

她不僅影響了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更在文化領域裡影響了華人社會。她是一位歌者,也是一個文化符號(人民網評)。

鄧麗君的音樂是對中華民族音樂的一種新的詮釋,她的歌曲用一種文化形態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她影響了中國一代歌手和歌曲創作,

是打入國際的值得華人驕傲的歌唱家(徐沛東評)。鄧麗君是華語流行歌壇第一位具國際影響力的歌手,

她的外形也暗合了傳統中國女性婉約溫柔的特質(《燕趙都市報》評。她代表着一種自由創作的聲音,流行歌曲開始真正是一種來自非政治性、

非傳統性的自由創造(崔健評)。鄧麗君的音樂代表了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的亞洲流行音樂的較高水平。

對於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的早期開發,她的音樂無疑起到了發凡啟蒙的作用

個人資料

1953年1月29日出生於中國台灣省雲林縣,祖籍中國河北省邯鄲大名縣,中國台灣歌唱家、日本昭和時代代表性女歌手之一。

1967年,推出首張個人專輯《鄧麗君之歌——鳳陽花鼓》,開始其演唱生涯。

1969年,因演唱台灣電視連續劇《晶晶》同名主題

個人經歷

鄧麗君(1953年1月29日-1995年5月8日),出生於中國台灣省雲林縣,祖籍河北省大名縣,中國台灣女歌手、日本昭和時代代表性日語女歌手之一。

2、1967年,推出首張個人專輯,從而開始其歌唱生涯。

1969年,因演唱台灣首部連續劇《晶晶》

邓丽筠 特别节目· 参加“香港第五届金唱片颁奖礼”,她所灌五张个人大碟同时获白金唱片,勇破历届金唱片记录。

1982 · 於香港舉辦個人演唱會

正文

寒蘆風颯颯,時節近昏黃。

木脫千山瘦,江空一水長。

雲高鵬北運,天闊雁南翔。

讀盡焚舟賦,持觴酹子桑。[2]

人物簡介

咸淳(1265年~1274年)進士。南宋度宗時以曉音律、善鼓琴供奉內廷。元軍下臨安,隨南宋恭帝及后妃北上。留大都,侍奉帝後。時文天祥因抗元被俘,囚禁獄中,汪元量不顧個人安危,常去探望,兩人以詩唱和,互相激勵,結下了深厚情誼。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得元世祖許可,出家為道士,離開大都還江南,暗中結交抗元志士,在浙、贛一帶鼓動反元,圖謀恢復宋室江山。與民族志士謝翱來往甚密。謝翱曾作《續操琴·哀江南》,歌頌其抗元活動。晚年退居杭州,為道士以終。 [3]

作者生平

汪元量出生在一個琴而儒的大家庭中。年輕時,因精於彈琴作畫、寫詩填詞,「以詞章給 事宮掖」,成為供奉內廷的琴師,侍謝太后(理宗之後)和王昭儀(度宗之嬪),並與柴望(著有《秋堂集》)、馬廷鸞(著有《碧梧玩芳集》)等有交往。

德祐二年(1276)宋廷降元,元世祖詔三宮北遷大都。汪元量以宮廷琴師身份隨太皇太后北行,「杭州萬里到幽州」,目睹了南宋奉表降元的悲慘一幕,也親身經歷了三宮北上、燕京生活,由此寫下了《醉歌》、《越州歌》、《湖州歌》等具有強烈紀實性的詩史作品,以獨特的視角記錄宋元更替時期的真實事件,以補史書之不足。

文天祥兵敗被執,囚於大都,汪元量曾屢至囚所探視。文天祥為汪元量集杜甫詩句,成《胡笳十八拍》,並為元量作品作序。汪元量寫了《妾薄命呈文山道人》、《生挽文丞相》等詩,勉勵文天祥盡節。在文天祥壯烈殉國後,他又作了《孚丘道人招魂歌》九首,形式模仿杜甫的《同谷七歌》,為文天祥招魂。

汪元量伴隨三宮在北方生活了十三年,期間常出席元主舉行的各種筵席,並以琴名於大都,受到元主的特別恩遇。他還授瀛國公趙顯詩書,曾出仕翰林院,奉命降香。至元二十五年(1288)以後,太皇太后、王昭儀仙逝,十八歲的瀛國公趙顯入吐蕃學佛法,其母全太后入正智寺為尼,他守候的宋室王族分崩離析,此時汪元量毅然決然地上書太祖請求南歸,至元二十五年(1288)終得黃冠歸,自號水雲子。南歸後,他組詩社,過瀟湘,入蜀川,訪舊友,後於錢塘築「湖山隱處」,自稱「野水閒雲一釣蓑」。據傳他行蹤飄忽,被時人稱為「神仙」,終老山水。[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