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榮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2年8月22日 (一) 15:24 由 习包子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add)
前往: 導覽搜尋

榮氏出自周初榮公《司馬通鑑》胡三省注:"榮姓出周榮公"宋代榮諲公首次修撰榮氏宗譜,祠部員外郎梅詢為之寫序,開篇第一句既是"榮氏出自榮公。周封公於榮,因以為氏。"

而南閎藍的《大周王朝八百年外史》則認為姬霞與姬奭都是周文王的弟弟,武王的叔父。二人與周公姬旦位列三公。先秦史、商周考古、古文字與出土文獻專家,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韓巍博士在他的《西周金文世族研究•姬姓世族》里,繪製出西周姬姓世族各個家族的世系圖(其中包括周、召、畢、榮),說明西周的榮氏家族是由姬姓而來,與榮氏宗譜"榮氏出自周初榮公"是一致的。

榮氏的得姓始祖是姬姓榮公。據司馬遷《史記》,姬氏始祖是后稷--黃帝之曾孫。也就是說,榮氏出自姬姓,姬姓源於黃帝,所以,榮姓的遠古始祖是黃帝。榮公是榮氏第一人,榮叔是榮姓第一人。然而秦漢以來,姓與氏的區別逐漸模糊,到司馬遷作史記的時候,姓和氏已經完全等同了。所以我們才可以說,榮公是我們的得姓始祖。《春秋》記載經莊元年,王使榮叔來錫桓公命。周莊王四年,魯國君主姬允去世,姬同繼位。周莊王命榮叔赴魯國追賜姬允諡號"桓公"。這一年為魯莊公元年,榮叔獲賜汶陽之地,遂定居山東汶上。嗣後世代繁衍,名人輩出。春秋時期著名學者榮啟期和孔子弟子榮旗皆為榮叔後人。

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99位。

榮(Róng)姓源出

1、據《姓氏考略》和《呂氏春秋》載,遠古黃帝時代,有個音樂家叫榮援,受黃帝命,與伶倫共鑄造了12個銅鐘,以和五音。榮援就是榮姓的始祖。此支榮姓的望族出於上谷。

古代時的上谷:上谷郡始建於戰國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因建在大山谷上邊而得名。當時,燕昭王派曾在東胡做人質歸來的大將秦開擊敗東胡,使東胡北退千餘里,將燕國的北部疆土拓展至遼東。其後,沿北部邊界修築長城,置上谷、漁陽(治今北京密雲一帶)、遼東(治今遼陽市)、遼西(治今遼寧義縣西)、右北平(治今河北平泉縣)五郡,上谷郡是燕國北疆西部第一郡。上谷郡為燕國北長城的起點。其地北以燕山屏障沙漠,南擁軍都俯視中原,東扼居庸鎖鑰之險,西有小五台山與代郡毗鄰,匯桑乾、洋河、永定、媯河四河之水,踞桑洋盆地之川。所轄範圍大致包括今張家口市懷來縣、宣化、涿鹿縣、赤城縣、沽源縣以及北京延慶縣等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上谷郡(治沮陽縣,今河北懷來東南懷來縣大古城北7里)亦名列其中。郡設郡守,也稱郡將,本為武官,後漸為地方行政長官。漢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改稱太守,太守之下設郡丞和郡尉,分管民事和軍事。漢代飛將軍李廣就曾任上谷郡太守。

秦漢時期,上谷郡下轄十六個縣(漢棄斗辟縣後為十五個)。王莽奪取皇位,改上谷郡為朔調郡。三國曹魏時郡治曾移至居庸,大古城仍為沮陽縣治所;西晉時上谷郡治又遷回沮陽。五胡十六國中的後趙、前燕、前秦、後燕諸朝,上谷郡轄地範圍雖幾經變化,但郡治城卻一直沿用。南北朝時期,北魏改上谷郡為平原郡,仍與沮陽縣同治。北魏以後上谷郡與沮陽縣從記載中消失。據史料記載:北魏末年,北方六鎮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邊民起義,特別是孝明帝正光六年(525年),柔玄鎮人杜洛周發動的上谷郡農民起義,以"真王"為年號,攻克燕州(今涿鹿),並一路南下,先後占領涿州、定州。上谷郡城很有可能毀於這次農民起義的戰火,以致廢棄。由此推算,上谷郡城自戰國燕昭王時始設,一直到北齊末居遭受突厥多次摧殘,無復人跡。共經七個大的歷史時期,10個封建王朝,歷860年。 《姓氏考略》上記載"榮氏望出上谷"。因此,上谷正是榮氏的發源之地。

2、以食邑地名為氏。據唐代的《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上古(距今大約3000多年之時)周成王有個卿士受封於榮邑(在今河南省鞏縣一帶),稱為榮伯,他的子孫便以邑為姓,相傳姓榮。周代大夫榮夷公,其先人食邑於榮,以榮為氏,望族出於樂安。又根據歷來學者的考證,這一支榮氏出自周成王的卿士榮伯,最初聚居於樂安一帶,古代的樂安郡就在山東境內,後來逐步繁衍遷徙到全國各地。周公彝記載,榮氏為周公後代。

3、出自清朝滿洲旗人的改姓。清兵入關後,有滿洲旗人改姓為榮,使榮氏的家族陣容更加龐大。在改姓為榮的滿洲人中,最為有名的是光緒年間慈禧太后的寵臣榮祿。還有詩人榮漣、書畫家榮林等。榮祿後跟慈谿太后前往西安,而後為此系分布留有參考。(路線光緒二十六年(1900)七月庚申,在貫市,壬戌,次懷來。甲子,次沙城堡。丁丑,次雞鳴驛。丙寅,次宣化。其間過宛平,昌平等處。八月庚午朔,次左衛。辛未,次懷安。壬申,次天鎮。癸酉,次陽高。甲戌,次聚樂鎮。乙亥,次大同。乙卯,次懷仁。辛巳,次廣武鎮。壬午,次陽明堡。癸未,次原平鎮。甲申,次沂州。丙戌,次太原。閏八月丁未,次徐溝。戊申,次祁縣。己酉,次平遙。庚戌,次介休。辛亥,次靈石。壬子,次霍州。乙卯,次平陽。丙辰,次史村驛。戊午,次聞喜。辛酉,次臨晉。癸亥,次蒲州。乙丑,次潼關。丁卯,次華陰。戊辰,次華州。九月己巳朔,次渭南。壬申,至西安府。) [1]

家庭環境

她自幼生長在富有藝術氣息的戲劇之家。父親張生榮(淮安人)是生性淡泊、與世無爭的戲迷,原為南京了傀廠工人,婚後甘願隨妻生活,戶口從南京遷往蘇北蓮水縣城當百貨公司會計,後曾轉入妻子所在劇團當琴師編劇。母親陳旭畢業於鹽城戲校,是漣水縣淮劇團響噹噹的當家花旦,卻又是個越劇迷,一部越劇電影 《 紅樓夢 》 看過幾十場,自然少不了帶着女兒張詠梅看了幾場。她將越劇優美的化妝造型與服飾和唱腔技巧,吸收融化於其演藝之中。張詠梅與生俱來的演藝察賦,既來自雙親的遺傳基因,而且早在其母親十月懷孕期間就在接受「胎教」不停地學戲了。

開始那時,正處在 1968 年號召地方劇種學演樣板戲的歲月,23 歲的陳旭雖己懷胎 5 個月,仍堅持演出,在 《 智取威虎山 》 中飾小常寶,還要翻跟斗。直到懷孕 7 個月後,已影響舞台形象,這才停止演出。

1969 年 1 月 31 日(按陰曆推算是猴年 12 月 15 日)張詠梅誕生時,大雪紛飛,積雪深至成人大腿部位。臨產前,她母親仰臥在平板車上推往醫院,一路艱辛,上坡時車難行,其母只得下車從雪地里爬過去,真危險哪。當時,喜見梅樹開花,便起天賜嘉名張詠梅。啞啞學語時的兒歌,就是母親吟唱的戲曲。長到 10 個月斷奶後,由奶奶撫養,身邊又有 15 歲的小姑張生淮照應,能歌善舞會吹笛子,張詠梅息歲時便由笛聲伴奏會跳舞了。 5 歲進漣水實驗幼兒園,就顯現出她的藝術天賦是幼幾歌舞尖子口齒清楚,登台演歌舞小品 《 小蠟筆 》 大受歡迎,成為慰問部隊和縣委演出活動的保留節目,她也玩得很開心.讀小學後,又是校內「小紅花藝術團」的骨幹,演出頻繁,每天放學後要苦練基本功 2 小時,因此她的腰腿功底良好,切歲小學二年級時,在後台看母親化妝,然後她全神貫注地看母親主演 《 江姐 》 ,津津有味,一點不磕睡,還會唱 《 紅梅贊 》 等名曲,儼然是個小戲迷。隨着年歲的增長,見識不斷提高。新編神話愛情劇 《 張四姐下凡 》 是她第一次欣賞到古裝戲曲,那仙女的水袖服飾和仿佛「水上漂」似的跑圓場台步,她深感身入仙境般的美輪美灸,如痴如醉合中無比嚮往戲曲舞台,從此萌發了當演員的志向。

郡望

《風俗通》記載:周成王卿士榮伯之後,以邑為氏。望出樂安、上谷:

上谷郡:治所在今天的河北省保定、易州一帶。

樂安郡:漢千乘郡,南朝宋始置樂安郡,隋置棣州,唐改樂安郡,故址在今山東省惠民縣南七十里,下轄廣饒、惠民、高青等縣。

堂號

上谷堂:以望立堂。

樂安堂:以望立堂。

任城堂:以望立堂。

三樂堂:以言立堂。明編《汶上縣誌》記載:榮啟期行於郕之野,語孔子,自言得三樂。而為三樂堂。

霸州堂:資料有待補充。

六合堂:資料有待補充。

旺相堂:廣西三江六甲人榮氏所用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