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埃斯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2年8月22日 (一) 16:05 由 习包子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add)
前往: 導覽搜尋

埃斯波(芬蘭語:Espoo,瑞典語:Esbo),芬蘭南部城鎮。在首都赫爾辛基以西17.7公里。人口24.5萬(2010年),芬蘭第二大城市,位於寬闊平坦的河谷地區,中有低矮丘陵,有規模較大的花崗岩採石場[1]諾基亞總部正位於此。

中文名:埃斯波

外文名:Espoo

所屬國:芬蘭(Finland)

人 口:24.5萬(2010年)

簡介

世界著名車手Kimi Raikkonen就是埃斯波人。埃斯波市是芬蘭乃至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地區最大的技術密集中心。電子通訊、計算機技術、工程和軟件生產是埃市的主導產業。該地區擁有幾所著名的技術大學和研究機構,如赫爾辛基工業大學、芬蘭技術研究中心等。此外還有20多座各類實驗室,進行從木材加工到空間技術等各種不同學科的研究。埃斯波市8000家公司中有500家從事高技術產業,將近700家主營計算機,其中最大的公司有Neste能源公司、諾基亞(Nokia)電子通訊公司、Orion醫藥公司和Qutokumpu礦產金屬和電子公司。

埃斯波市擁有集高質量基礎設施與自然美景為一體的商業中心。清潔土地、空氣和水為主題的環境保護工作始終是埃市市政管理工作考慮的重點。

埃斯波市醫療和社會服務在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占領先地位。埃斯波市各類教育、文化機構足以為全市提供各種文化教育機會,如擁有12000多名學生的赫爾辛基大學,平均每年培養1000名工程研究生和250名技術博士生。

風景名勝

埃斯波有極夜與極晝:由於芬蘭的拉普蘭省的大部分位於北極圈內,所以可以看到極夜與極晝,在極晝中,午夜的天空也不會灰暗,即使在南部海岸,也有19-20個小時的日照。北極光:在寒冷、乾燥的夜晚,緯度越大,越有多的機會看到北極光,北部的烏茨約基,每年觀賞北極光的日期為11月25日到1月17日。

最佳旅遊時間

埃斯波四季溫和。最佳旅遊時間為四季。

歷史文化

埃斯波所在的芬蘭有很多著名的藝術家:偉大的音樂家西貝柳斯開創了民族音樂的新紀元,被譽為芬蘭民族音樂之父;語言學家倫洛特搜集編撰的充滿傳奇色彩的民族史詩《卡勒瓦拉》,成為世界文學史中芬蘭人迎接聖誕節偉大的史詩之一;著名建築大師阿爾瓦·阿爾托以充滿芬蘭本土傳統浪漫風格的設計,在現代主義建築設計潮流中獨樹一幟。芬蘭還有一批世界一流的藝術家。尤其的是,芬蘭極具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設計風格使許多幾十年前的工藝品和建築物在現代人眼中仍是新穎別致、富有想象力的傑作。出自芬蘭設計大師之手的作品大都以簡潔實用的設計風格、優質的材料和精美的做工而享譽世界。芬蘭還是聖誕老人的故鄉,1927年芬蘭兒童故事大王瑪爾庫斯在電台講故事時說,聖誕老人和兩萬頭馴鹿一起就住在芬蘭和蘇聯分界的拉普蘭省「耳朵山」上,正是因為有「耳朵」,聖誕老人才能在北極聽到世界上所有孩子的心聲。他這種頗有感染力的浪漫推理獲得了世人認可,從此故事中的「耳朵山」就成了聖誕老人的故鄉。在每年的平安夜孩子們在睡覺前將長筒襪掛在壁爐旁,然後帶着熱切的期盼進入夢鄉,聖誕老人晚上就會乘着馴鹿拉的雪橇,把聖誕禮物從壁爐煙囪中分發到孩子們的長筒襪里。

視頻

埃斯波的湖泊

人物生平

高吹萬(1878-1958),別署老攘、黃天、慈石、時若、寒隱、葩翁。江蘇金山(今屬上海市)人。早年勤於治學,受業於同邑名儒顧蓮芳。與高天梅為叔侄,但比侄子天梅小一歲。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冬起,與天梅在金山張堰鎮出版《覺民》月刊,宣傳民族主義思想。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又與柳亞子、田桐等創辦《復報》月刊。曾主持國學商兌會和寒隱社,刊行《國學叢選》。抗日戰爭中住宅焚於炮火,藏書被毀,僅運出《詩經》的各類版本數十箱。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他將這批圖書捐獻給國家,現藏復旦大學圖書館。1958年7月23日逝世。

高吹萬與常州錢名山、崑山胡石予合稱"江南三名士",又與南社台柱柳亞子交往深厚,他性格幽然樂觀,其名號特多,有炊萬、寒隱、蟻民、懶牛孤冢詩人等十多個,至於齋名也有六、七個之多,如"風雨雞鳴"、"苟全性命之室",十分古怪。他善於交際,對潮州的文藝團體如"瀛社"(饒鍔所創立)、"壺社"(澄海蔡竹銘所創立)、"樂善社"(潮陽郭輔庭所創立),他都給予支持通好。同時他還為潮州詩人、饒先生的外甥蔡儒蘭(字楚畹)、郭瑞珊夫婦的詩集《南國吟草》、潮陽郭輔庭的《天樂鳴空集》撰寫序言,因而在潮州知識界影響頗大。

高吹萬幼年生活困苦,中年以後,百事遂順,築園於秦山山麓,自稱為"閒閒山莊",門有一聯:"苟全性命於亂世,別有天地非人間。"1923年,高吹萬之母李太君八十壽辰,他打算為母慶壽,但高母以節約計,堅辭不許。次年,高吹萬為季子授室時,集家人自李太君以下30餘人團聚攝為"合家歡圖",高自為記。隨後,他把"合家歡圖"寄給饒鍔先生。

而高吹萬晚年生活顛沛流離,窮困潦倒。抗戰剛開始,他的家鄉金山即陷入日寇魔掌,苦心經營的閒閒山莊傾刻被毀,庋藏的三十萬卷古籍毀於兵禍,他失聲痛哭:"用甲正當亡國日,吾儕具是不祥人。"不久,他移居上海海格路一樓房,把書齋取號"可讀齋",門貼一聯:"世間唯有讀書好,天下無如吃飯難。"由此可見其此時困境。1958年7月,高吹萬病逝於上海。其後人皆從事於學術研究,長子與饒宗頤教授共事,曾任香港大學校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