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朱高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4月28日 (日) 13:49 由 Slf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明仁宗朱高熾

朱高熾
出生 中都鳳陽
國籍 明代
職業 明仁宗

朱高熾 (1378年-1425年),即明仁宗(1424年-1425年在位),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長子。在位年號洪熙
。 朱高熾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由於他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愛。但身形較胖,導致身體較弱。 [1]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但是為人寬厚,為政開明,發展生產,與民休息。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許多舊臣,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停止了朱棣時期的大規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復興,讀書人的待遇比洪武、永樂兩朝要好。朱高熾天稟純明,從善改過,恭檢愛民,因此後世對他的評價很高,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
[2] 洪熙元年(1425)五月,只做了十個月皇帝的朱高熾病重,不久之後就去世了。終年47歲。廟號仁宗,諡號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葬於十三陵獻陵。其陵墓建造得莊嚴簡樸,象徵着他的統治作風。 朱高熾有10子7女;其中9子4女成年。長子朱瞻基為他與張後所生。 [3]

生平經歷

早期經歷 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長子,母為仁孝文皇后徐氏,他生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八月十六日,當時他父親為 燕王,年僅18歲。相傳仁孝文皇后夢見有冠冕執圭者上謁而生。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為世子。他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在他兒童時代,他接受武術和儒家學術的正規教育。 [1] 由於他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愛; [4] 不過由於朱高熾喜靜厭動,體態肥胖,行動不便,總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因此對於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來講,他並不喜歡這個兒子。雖然他在一定程度上學會了箭術,但總的說他很少表現出從武的資質。相反,使他的老師們十分欣喜的是,他更專心致志於經籍和文學——事實上,這可能是使他體質單薄、健康不佳的主要原因。
[5] 朱高熾的祖父朱元璋親自關心朱棣的幾個兒子。一次,朱元璋派這個少年在破曉時去檢閱軍隊,後者回來報告之快令人吃驚,他解釋說,清晨太冷,檢閱應等到士兵們吃完早餐以後。另一次,朱元璋要他審閱幾份官員的奏章。他有條不紊地把文武兩類分開,並相應地作了報告。他的祖父不斷地被他的文才和行政能力所打動。
朱棣起兵靖難,命朱高熾留守北京。朱高熾團結部下,以萬人之軍成功地阻擋了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在此期間,建文帝遣書給朱高熾,許以封王,爭取朱高熾歸順朝廷。朱高熾接到書信之後看也沒看,原封未動地送到朱棣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間計失敗。
[6]

為政舉措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朱棣在最後一次遠征蒙古之役後回朝時去世,這標誌着強有力的軍事擴張的結束和一個內部改造的時代的開始。這些新的為政的態度被繼位的朱高熾制度化了。雖然他在位不到一年,他的儒家理想主義的影響在以後整整一個世紀中仍能感覺得到。 朱高熾在位不到一年,有人對他的貢獻提出了質疑,但是朱棣在位期間有大部分時間都在北征,朝中的政務一直是交給朱高熾來掌管,因此他有充分的時間來推行自己政策,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果加上這段時間,朱高熾對明朝做出的貢獻就毋庸置疑了。

歷史評價

總評 歷史盛讚朱高熾是一個開明的儒家君主,他像他模仿的古代聖王那樣,堅持簡樸、仁愛和誠摯的理想。他因大力鞏固帝國和糾正永樂時期的嚴酷和不得人心的經濟計劃而受到一致的讚譽。他的許多政策和措施反映了一種對為君之道的理想主義的和儒家的認識,但是它們也是他對前幾代皇帝的一些傾向的反應。 皇帝有時因性情暴躁和容易衝動而受到批評,如他偶爾申斥和懲處那些表現得優柔寡斷或講話太惹人惱火的官員。可是他有足夠的度量認識自己的缺點和向人道歉。不管他有什麼錯誤,它們都可以被他的仁愛和一心為公的熱誠所彌補。
過早的死亡阻礙了朱高熾去實現一切目標,但儘管如此,他留下來的遺產仍是一清二楚的。除了人道主義的社會活動外,他對儒家的政治理想——一個道德上堅毅的皇帝採納學識淵博的大臣們的忠告統治天下——也作出了貢獻。在他統治時期,他十分信任翰林學士,把他們提升到負有很大責任和有很大權力的職位上。這使人回憶起他的堂兄弟,即建文帝,但以後幾代皇帝卻沒有把這個先例維持下去。可是,內閣的三楊領導在他死後的若干年中繼續保持穩定;而內閣雖然有某些缺點,在維持文官政府方面,其作用仍是舉足輕重的。因此,洪熙之治經歷了明代政府的重點發生重大變化的早期階段。
這位厚道的皇帝就此結束年了他的一生,但他的義舉將始終為人所牢記。

軼事典故

明代皇帝朱元璋給後代定的輩分排行是按「木火土金水」順序,他有26個兒子,每個兒子的名字都是木字旁,並且他給26個兒子定了一個輩分表,每表20個字,從他的孫子開始依次向下起名字。此外,朱元璋又規定從孫子輩開始,每一輩的第一個名字使用輩分表中的字,第二個名字必須帶有一個五行的偏旁或組成部分,並且以火土金木為順序依次循環。如明成祖朱棣的兒子明仁宗叫朱高熾,是高字輩的火旁,宣宗瞻基是瞻字輩的土旁等。但是朱元璋只想到了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卻未想到五行相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明代始終是父子相生,祖孫相剋,如朱棣和他兒子朱高熾是按照木生火,順應五行相生,但是和孫子朱瞻基是木克土,為五行相剋。
朱高熾是第一位在天安門城樓上舉行登基大典的明朝皇帝——從這個角度講,他才是紫禁城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任主人。

陵寢墓地

獻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熾(洪熙)和皇后張氏的陵寢,就位於天壽山西峰之下,長陵的旁邊,封閉沒有開放。 獻陵的營建是在朱高熾死後開始的。朱高熾臨終曾遺詔:「朕既臨御日淺,恩澤未浹於民,不忍重勞,山陵制度務從儉約。」大意就是說,我這皇帝也沒幹幾天,也沒有為人民做出多麼大的貢獻,沒有給人民帶來多大的福祉,所以你們也不要勞神傷財了,一切從儉吧。宣宗朱瞻基即位後,遵照朱高熾遺詔營建獻陵。
建成後的獻陵,陵寢制度確實比較儉樸。由於獻陵陵制不追求奢華,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時有「獻陵最朴,景陵最小」之說,它為此後的明陵建築樹立了楷模。明獻陵還有一個特點,這就是祾恩殿和方城明樓在院落上彼此不相連屬。除寶城、明樓及第二進院落陵牆經修繕保存較好外,其第一進院落的建築已全成遺址。

史書記載

張廷玉《明史·本紀第八·仁宗》
《明實錄·仁宗昭皇帝實錄》
《國榷·卷十八·成祖永樂二十二年甲辰八月至仁宗洪熙元年乙巳五月》
《國榷·卷十九·仁宗洪熙元年乙巳六月至宣宗宣德元年丙午》

藝術形象

1987年《蘇祿國王與中國皇帝》,譚天謙飾演朱高熾。
2005年《大明天子》,丁充飾演朱高熾。
2005年《大明奇才》,劉東飾演朱高熾。
2006年《大明玉璽》,寇振海飾演朱高熾。
2009年《鄭和下西洋》,章劼飾演朱高熾。


視頻

朱高熾命短, 朱瞻基不到一年拿到皇位, 我也改革

參考資料

  1. 張廷玉·《明史·本紀第八·仁宗》:仁宗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諱高熾,成祖長子也。母仁孝文皇后,夢冠冕執圭者上謁。寤而生帝。幼端重沉靜,言動有經。稍長習射,發無不中。好學問,從儒臣講論不輟。
  2. 任之.《新編中華歷史五千年—明朝》.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626頁—第627頁
  3. 洪熙統治時期 .劍橋中國史[引用日期2014-04-02]
  4. 張廷玉·《明史·本紀第八·仁宗》:洪武二十八年,冊為燕世子。嘗命與秦、晉、周三世子分閱衛士,還獨後。問之。對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後閱,故後。」又命分閱章奏,獨取切軍民利病者白之。或文字謬誤,不以聞。太祖指示之曰:「兒忽之耶?」對曰:「不敢忽,顧小過不足瀆天德。」又嘗問:「堯、湯時水旱,百姓奚恃?」對曰:「恃聖人有恤民之政。」太祖喜曰:「孫有君人之識矣。」
  5. 關於亦失哈幾次出使的簡明敘述,見羅塞比:《兩名出使內亞的明朝使者》[438],第6—12頁;關於他的傳記,見《明人傳記辭典》[191],第685頁。
  6. 張廷玉·《明史·本紀第八·仁宗》:成祖舉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萬人拒李景隆五十萬眾,城賴以全。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寵於成祖。而高煦從軍有功,宦寺黃儼等復黨高燧,陰謀奪嫡,譖世子。會朝廷賜世子書,為離間。世子不啟緘,馳上之。而儼先潛報成祖曰:「世子與朝廷通,使者至矣。」無何,世子所遣使亦至。成祖發書視之,乃嘆曰:「幾殺吾子。」成祖踐阼,以北平為北京,仍命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