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崇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4月28日 (日) 14:22 由 Slf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明思宗


崇禎(Cong Zhen)(公元1628年—1644年)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崇禎是明朝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最後一個年號。明朝敗亡之後,李氏朝鮮一些士族感恩明朝曾「再造朝鮮」,私下仍然使用崇禎年號,如崇禎紀元後八十三年(1710年)、崇禎後再癸丑(1733年)、崇禎後百三十八年(1765年)等等,這被稱作「崇禎紀元」。

簡歷

明思宗朱由檢(1611-1644),生於立春日,父朱常洛,母劉氏。崇禎為朱常洛第五子。朱由檢與其兄長朱由校在位時間均短(明光宗朱常洛生有七子,五子夭折,只有朱由檢和明熹宗朱由校長大),16歲的崇禎繼承帝位。此時明朝因小冰河期天氣異常寒冷,災荒頻繁。明朝在亂民和外敵頻繁入侵中飄搖,再加上生性猜疑,剛愎自用,註定了悲慘的結局。

天啟七年(1627)八月丁巳,崇禎即皇帝位。十一月甲子,安置魏忠賢於鳳陽,十一月乙巳,魏忠賢縊死。十二月,魏良卿、客氏子侯國興伏誅。崇禎元年(1628)正月丙戌,戮魏忠賢及其黨崔呈秀屍。六月,削魏忠賢黨馮銓、魏廣微籍。崇禎二年(1629)正月丁丑,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這一系列的舉措,雷厲風行地清除了魏忠賢和客氏的勢力,鞏固了自己的政權地位,閹黨之禍逐漸澄清。使得朝野上下精神為之一振;然而初登皇位的崇禎,在誅滅魏忠賢勢力的同時,也促使明末龐大的文官勢力更加膨脹。

16歲登基的崇禎執政時,明朝處於內亂、外患、地方勢力割據、龐大的文官集團把持朝政,整個明帝國可謂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崇禎勤儉勤勉,兢兢業業,付出全部的精力與明末龐大的文官集團抗爭,17年來用盡心力意圖復興明室,最終城破自縊。要正確認識崇禎,必須要了解他執政時期所面對的主要敵人:其一明末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其二為崛起的後金(清),其三為農民起義軍。

萬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611年2月6日):崇禎出生。有人誤為1610年,他的生日在陰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按照中國傳統陰曆紀年法),明萬曆三十八年大部分為1610年,但因算法不同,導致西曆與陰曆的差距,按照西曆來計算,萬曆三十八年臘月其實已經是1611年了。 萬曆四十二年(1614):崇禎的母親去世。

  • 泰昌元年(1620):父親病逝。
  • 天啟二年(1622):被封為信王。
  • 天啟七年(1627):兄長天啟帝病逝,即位為帝。
  • 崇禎元年(1628):袁崇煥提出五年平遼。全國性大災荒,陝西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
  • 崇禎二年(1629):三月,定立魏黨「逆案」,入案者255人,分別懲處。五月,以徐光啟主持用「西法」修定曆書,至崇禎8年修成《崇禎曆書》137卷。
  • 崇禎三年(1630),永平四城失守,畿輔震動,詔天下勤王,各方將領自保不暇,逗留不前,獨秦良玉慷慨誓眾,率翼明捐資濟餉、裹糧率師;袁崇煥晝夜兼程,馳援京師,並收復永平四城。 後崇禎將袁崇煥下獄並處死。春,陝西三邊總督楊鶴對農民軍剿撫並用,部分農民軍流動至山西。 十二月,加派「遼餉」153萬餘兩,合原加派「遼餉」共計680萬餘兩。
  • 崇禎四年(1631):正月,賑濟陝西災民,定議對農民軍實行以撫為主的政策。
  • 崇禎六年(1633):農民軍大批度過黃河,進入河南地區。崇禎七年(1634):正月,以陳奇瑜為五省總督,主持圍剿河南、陝西等處農民軍。
  • 崇禎八年(1635):正月,農民軍克鳳陽,掘皇陵。明廷調集各省精兵7萬餘在中原進行會剿。 八月,以盧象昇為總理,與洪承疇分責東南、西北的剿除農民軍戰事。十月,下罪己詔。[1]
  • 崇禎九年(1636):秋,張獻忠、羅汝才部進入四川,攻克大批州、縣。
  • 崇禎十一年(1638):張獻忠部接受明軍招降,李自成部遭明軍圍剿,損失慘重,僅餘十八人。農民軍勢力一時低沉。同年,清軍犯境。
  • 崇禎十四年(1641):正月,李自成部復振,攻克洛陽,殺福王朱常洵。
  • 崇禎十五年(1642):新年,揖拜閣臣,再圖振興。 二月,李自成部在襄城大敗明軍,殺陝西總督汪喬年。 三月、四月,松山等城相繼破,洪承疇被俘,降清。 五月,李自成部三圍開封。七月,皇貴妃田氏病故。
  •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崇禎皇帝砍殺了後宮的嬪妃、公主等女眷,然後跟太監王承恩逃亡煤山,據說崇禎逃亡的路上,走得很急,鞋子都還掉了一隻,但他還是來到了煤山,看到一顆歪脖子樹,最終在樹上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崇禎的死還是有那麼一絲悲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