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孝武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2年11月9日 (三) 14:47 由 Scfa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孝武帝</big> ''' |-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孝武帝
[[File:|縮略圖|居中|[ 原圖鏈接]]]

劉駿(430年9月19日-464年3月9日),字休龍,小字道民,徐州彭城郡彭城縣(今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人。南北朝時期政治家,劉宋第五位皇帝(453年5月20日-464年3月9日在位),宋文帝劉義隆第三子,宋明帝劉彧異母兄,母為路淑媛。

劉駿自少機智聰穎,文武雙全。初封武陵王,素不得寵,屢鎮外州。先後統軍平定雍州蠻族叛亂、參與元嘉北伐、征討沿江群蠻,屢立功勳,頗得軍民推戴。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劉劭弒父,劉駿起兵攻殺劉劭,奪得帝位。劉駿在位期間,在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改革,如削弱士族權力,大力提拔寒士,整頓刑律,並改置州鎮和設立典簽;經濟上,繼續推行「土斷」,赦免奴婢和軍戶,抑制土地兼併,限制士族封山占水,推行「檢籍」,設立台使,改革稅制,並改鑄錢幣;軍事上,任用顏師伯等將領擊潰北魏,取得了第一次青州之戰的勝利,收復了濟水以北的失地,同時開展軍制改革;文化上,尊孔崇佛,恢復禮樂,並引導「大明詩壇」走向繁榮,打破了士庶門閥界標,使士風為之一變。但在統治末年,他大興土木、濫殺無辜、奢侈無度,耽於享樂。為了鞏固帝位,過度削弱宗室力量,引發宗室內鬥局面,動搖劉宋統治基礎。大明八年(464年),劉駿在建康玉燭殿崩逝,在位十二年,年僅三十五歲。廟號世祖,諡號孝武皇帝,葬於景寧陵。

劉駿文章華敏,才藻甚美,所作詩文菁華璀璨。有文集三十五卷,今有部分詩歌文疏傳世。[1]

劉駿字休龍,小字道民,是南朝劉宋的第三位皇帝、宋文帝劉義隆的第三個兒子。元嘉七年八月十六日(430年9月19日)出生。劉駿十五歲時,被立為武陵王,食邑二千戶。

南史》記載劉駿:「少機穎,神明爽發,讀書七行俱下,才藻甚美,雄決愛武,長於騎射。」

元嘉十六年(439年),任征虜將軍、都督湘州(治今湖南長沙)諸軍事、湘州刺史,兼管石頭戍事務。

次年(440年),升為使持節、都督南豫豫司雍並五州軍事、南豫州刺史,仍為征虜將軍,負責建康石頭城的防務。

元嘉二十一年(444年),調任秦州刺史,晉升軍號為撫軍將軍。

自元嘉十九年(442年)雍州刺史劉道產病死後,雍州境內的蠻族紛紛造反動亂,宋文帝為平息群蠻叛亂,於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外調劉駿為雍州刺史兼寧蠻校尉,任伐蠻總指揮,並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荊州的襄陽、竟陵、南陽、順陽、新野六郡軍事,持節、將軍職務如舊。劉駿因此成為自東晉偏安江東後,百年來,第一位出鎮襄陽的皇室成員。劉駿到境雍州後,在沈慶之、朱修之、柳元景、宗愨等將領的輔助下,大力在雍州境內招募北方流民組建伐蠻軍,後來又接受了帶着北方義兵南歸劉宋的薛安都,組建了一支實力強大的荊雍兵。

劉駿出任雍州刺史的三年多時間內,統領沈慶之、柳元景、王玄謨、朱修之、宗愨等將領,討平雍州境內的驛道蠻、諸山蠻、鄖山蠻等蠻族的騷亂,俘獲了近十萬蠻族人口,納入劉宋國家編戶。

此外,他又在雍州境內興修水利,與民休息,並任用劉秀之等修復六門堰,解決了雍州地界長期「堰久決壞、公私廢業」的問題,雍州由是連年大豐收。他也在雍州地界樹立了聲望。

力拒北魏

元嘉二十五年(448年),劉駿調任安北將軍、都督南兗徐兗青冀幽六州豫州的梁郡軍事、徐州刺史,仍照舊擔任,鎮守彭城。不久,又兼任兗州刺史。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二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率軍南侵劉宋,攻占汝陽,直奔懸瓠。宋文帝詔令劉駿領兵北襲屯駐於汝陽的魏軍。劉駿接詔後,領一千五百兵馬進襲汝陽,魏軍因無防備而潰敗。宋軍殺北魏軍三千餘人,燒其輜重,營救了大批被魏軍擄掠的宋民。但幾天後,魏軍探得宋軍後無援軍,便從虎牢引救兵反撲,宋軍兵力不足而戰敗,僅有九百人生還,戰馬只剩下四百多匹。

劉駿「先勝後敗」降號為鎮軍將軍。

不久,魏軍因懸瓠之戰失利和糧草被斷,而於當年四月,撤兵北歸。

北魏軍撤兵後,宋文帝隨即發動第二次北伐。七月,劉宋兵分三路並進,大舉伐魏。後來,魏軍南下反攻,兵分四路驅入劉宋境內,兵鋒直指長江北岸。當時宋軍「諸將奔退」,數以百計的營守和數以千計的城鎮因為畏懼魏軍而驚恐逃竄。唯獨鎮守彭城的徐、兗二州刺史的劉駿決心堅守彭城,但當時也駐在彭城的宋統帥劉義恭準備出城南逃,劉駿和部下張暢力諫勸阻,劉駿對劉義恭說:「皇叔你既然身為統帥,要走要留不是我能干預得了的。可我身為一城之主,如果也放棄城池奔命逃生,我實在沒有臉再在朝廷任職,我一定要和彭城共存亡。」

劉義恭聽罷,才決意堅守彭城。

拓跋燾率大軍圍攻彭城,宋軍據城固守,魏軍不能克,於是繞過彭城,奔向留城。劉駿派部將嵇玄敬率軍提前進至留城,觀察魏軍的動向。魏軍後攻留城,留城守軍由於當地百姓協助,取得勝利,魏軍遭到失敗,於是又繞過留城,率軍南行。後魏軍在飲馬長江之後率軍北返,路過離彭城幾十里處的安王陂休息時,劉駿與其他彭城宋將請求劉義恭趁魏軍勞師疲憊之際襲擊魏軍,但劉義恭畏懼不敢截擊,並禁止將領私自帶兵出擊。次日,宋文帝詔令劉義恭全力追擊魏軍,劉義恭才派檀和之領兵追擊。當時,負責殿後魏軍拓跋那偵知宋軍追擊的消息,便殺死所俘獲的廣陵民眾,輕裝加速撤回魏境。宋文帝聽聞魏軍平安返境,極為惱怒,斥責江北六州的宋軍,劉駿也因彭城宋軍未能及時在魏軍北返途中攔截魏軍,被降為北中郎將。

統軍伐蠻

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劉駿晉升為都督南兗州、南兗州刺史,鎮守山陽。不久升遷為南中郎將、江州刺史,並都督江州及荊州的江夏、豫州的西陽、晉熙、新蔡四郡軍事,仍持節。

當時劉宋境內的沿江群蠻趁劉宋北伐失敗,府庫空虛之際,紛紛舉兵叛亂,自淮水、汝水以至長江、沔水等都深受其害。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宋文帝派太子步兵校尉沈慶之等參與伐蠻,江州、雍州、豫州、荊州都派軍參戰,各路軍隊在劉駿的南中郎府的總督下組建討蠻聯軍,並由劉駿統領諸軍征討沿江群蠻。

元嘉三十年(453年)正月四日,劉駿自潯陽(今江西九江)統率討蠻諸軍抵達五洲(今湖北浠水西南),率先討伐反叛群蠻中帶頭作亂的西陽五水蠻。

沈慶之等也自巴水趕到五洲與劉駿會合,商討軍情戰略。

起兵奪位

元嘉三十年(453年)二月二十一日,太子劉劭發動叛亂弒殺了宋文帝,而此時劉駿正統軍在巴口(今湖北黃州市東巴水入江處)

征討叛蠻。劉駿的部下董元嗣從建康返回,將劉劭弒殺文帝的消息告知劉駿,劉駿大哭。

劉駿隨即將正在前線剿蠻的各路軍隊悉數召回,準備起兵討伐劉劭。

此時劉劭寫密信給沈慶之,命他殺死劉駿。沈慶之便拿着劉劭的信前去求見劉駿,將劉劭寫給他的書信呈上。劉駿閱後請求與母親辭別,沈慶之連忙說道:「下官蒙受先帝的厚恩,常常想要報答,怎麼能做對不起殿下的事呢?今天的事情,只是要看力量如何,殿下不用擔心。」而後劉駿與沈慶之商議起兵討逆的事,商議完後,劉駿鄭重地道:「家國的安危,就拜託將軍了。」

於是命沈慶之領府司馬,部署起兵之事。

不久,劉駿從江州起兵,率軍討伐劉劭,先後攻克南洲,溧州等地,順江東下直撲京師建康。劉駿還向天下發布討逆檄文,以「千古未有之大逆」為名痛斥劉劭弒父篡位之罪,於是各方軍鎮紛紛舉兵響應。

四月,劉駿大軍已攻至建康城南的新亭,修建營壘擊敗劉劭軍。劉駿隨即在沈慶之、柳元景、宗愨、劉秀之、朱修之等諸將的勸進下,於四月二十七日(453年5月20日)在新亭稱帝。五月四日,劉駿攻破建康,擒殺劉劭及二兄劉濬,大赦天下。對文武百官和將士皆賜爵;對年邁、鰥夫寡婦 、孤兒、病殘、不能生存的百姓,每人賜谷五斛;陳租舊債不再徵收,被罰服長期勞役的儘量寬恕。

劉駿即位伊始,還採取了一系列穩固局勢的措施:以沈慶之、柳元景、宗愨分掌領軍將軍、左衛將軍、右衛將軍,組建新的中央禁軍;給劉義恭、劉義宣、劉誕、劉宏、劉禕等進號加爵,以安撫宗室;任命劉秀之、朱修之、垣護之、申恬、龐秀之等頗有治績的大臣出任益、雍、冀、青、梁、南秦、兗等各邊州刺史,以穩定邊州地方局勢;派遣大使十五人巡視地方各州郡,了解地方民情,消除劉劭對地方的影響,加強對地方軍政的控制;暫不改元,仍使用父皇的「元嘉」年號,改議劉義隆廟號為「太祖」,諡號為「文皇帝」,以彰顯自己延續文帝皇統的合法性。

削藩平亂

孝建元年(454年),由於劉義宣擔任荊州刺史長達十年,勢力強大,荊州地區地廣兵強,號稱「江左第一大州」,往往也是之前的異臣叛亂的根據地。劉駿即位後為加強對荊州地區的控制,下詔調劉義宣為丞相、揚州刺史,以削弱其實力,但劉義宣「一不遵承」,不願交出兵權和離開荊州。車騎將軍、江州刺史臧質陰有異志,欲假劉義宣之手來奪取天下大權,於是,便聯合兗州刺史徐遺寶、豫州刺史魯爽等人,趁機鼓動劉義宣起兵謀反。

同年二月,劉義宣在荊州稱帝,舉兵起事。劉駿隨即任命南兗州刺史沈慶之統率諸軍總督平叛戰事,同時遣撫軍將軍柳元景屯兵採石,南豫州刺史王玄謨於梁山江岸築卻月城,陳列舟師,據險扼守。

益州刺史劉秀之、雍州刺史朱修之、廣州刺史宗愨也響應朝廷號召,舉兵向荊、江二州進攻。

三月六日,徐遺寶率先被安北司馬夏侯祖權擊敗,棄眾逃走。四月二十日,沈慶之率諸軍在歷陽的小峴擊斬魯爽。五月十八日,劉義宣、臧質率軍攻梁山,攻陷梁山西壘,一度聲勢浩大。王玄謨督領朝廷諸將,盡遣精兵出壘迎戰,朝廷軍在薛安都、垣護之、宗越等部的奮擊下,最終大破臧質軍主力。朝廷軍趁勝以火攻,襲擊劉義宣、臧質的殘軍。劉義宣逃回江陵,被朱修之捕殺。六月三日,臧質在逃到武昌後被殺,傳首建康。

劉駿在平定劉義宣之亂後,基本不再信任和重用宗室親王(除七弟建平王劉宏因「謙儉周慎,禮賢接士」受劉駿親愛重用,一度擔任尚書令),並制訂出車服制度二十四條以貶抑宗王,利用和設置典簽和行事加強對地方宗室的監察,大肆限制和削弱宗親勢力。在地方重要州鎮的任命上,以其幕府舊屬朱修之為荊州刺史(在任九年),打破了劉宋自開朝以來以宗室出鎮荊州的慣例和武帝遺詔,又先後以檀和之、沈慶之為南兗州刺史,以劉延孫為南徐州刺史,以垣護之、申坦、王玄謨等為徐州刺史,改變嘉年間以來宗室輪流出鎮荊州、南徐州、南兗州、徐州等重要大州的局面。終劉駿一朝,幾乎再無宗室鎮邊的任命。

孝武改制

主詞條:宋孝武帝改革

劉駿是一位頗有作為、積極改革制度的皇帝。

宋書》稱他「不欲威柄在人,親覽庶務」,他即位初,便改新亭為中興亭,以表達自己的中興之志。

他在位期間,在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改革,厲行改革。其中如罷免僑戶和推行土斷之策,改善了版籍混亂的局面,使國家編戶有所增加。又如限制士族封山占水和抑制兼併,在經濟層面打擊了豪強兼併的行為,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負擔。還比如,大力提拔和全面起用寒人擔任要職,進一步打破了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特權。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敏銳指出劉駿在位時全面形成的寒人掌機要的局面,對整個魏晉南北朝歷史的轉折意義。同時,劉駿統治期間也曾多次下詔勸課農桑,減免賦稅,振濟窮人和災民,更滋養戰馬,加強軍備(詳見「為政舉措」目錄)。

劉駿在位時期創立和完善的諸多制度,如典簽制、御史中丞專道制、禁衛直閤將軍制、僧官制、制局監分領軍之權制、台傳機構、州鎮的分割改制、刑律的改制等等,以及其任內推行的「寒人掌機要、典簽控州鎮」的模式,大部分都被此後的南朝齊、梁、陳三朝所延續,有些制度創製,如御史中丞專道制、直閤將軍制度還被北朝所吸收和借鑑,對以後的政局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部分史家將他視為南朝政治格局的真正意義上的開創者。經過他採取的諸多強硬和鐵腕的手段措施,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得以扭轉。劉駿不僅實現了「主威獨運」的政治局面,更實現了「外內服其神明,莫敢弛惰」的朝局。

自劉駿始,南朝正式步入主威獨運的皇權政治的時代。

青州之戰

大明二年(458年)四月,劉駿派積射將軍殷孝祖在清水(濟水下游)東岸(滑台附近)建築兩座城池。

北魏方面認為威脅到了它的南部邊境。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派天水公封敕文和隴西王源賀率軍侵犯劉宋的青州,又使窟壞公、五軍公等率馬、步軍數萬人渡過黃河下游的濟水,企圖攻占劉宋在淮河以北的青州等地。青、兗二州告急,劉駿以顏師伯為青州刺史,調左軍將軍崔道固、右衛將軍垣護之、屯騎校尉龐孟虬與殷孝祖等趕赴前線,後又派遣司空參軍卜天生率領後軍與顏師伯等人會師,一起抗擊魏軍。顏師伯一月之內四戰四捷,斬殺北魏大將樹蘭、窟壞公、五軍公等人,擊潰魏軍,封敕文大敗,向北魏朝廷求援。

十一月,北魏派遣征西大將軍皮豹子與諸將率騎兵三萬援助封敕文,顏師伯統軍奮力抵抗,皮豹子被顏師伯的參軍焦度刺中,墜馬出逃。

皮豹子率領殘軍繞道攻進劉宋高平郡附近的垣苗寨,結果久攻不克。

與此同時,卜天生、殷孝祖等宋軍將領又率軍擊潰清水方向的魏將張懷之、源賀,封敕文等狼狽逃走。魏軍全線潰敗,皮豹子也從高平撤軍。宋軍乘勝追擊,接連收復杜梁、申城、臨邑、縻溝等在元嘉北伐期間被北魏侵占的濟水北岸的城池,宋軍將魏軍趕回了黃河下游的北岸。魏軍撤軍途中,投河淹死的士兵不計其數。劉駿聽聞前線戰報大喜,下詔嘉獎前線宋軍戰功。

誅殺宗室

劉駿在位十二年,除平定早年叛亂的劉義宣外,還先後誅殺了南平王劉鑠和武昌王劉渾,平定了竟陵王劉誕、海陵王劉休茂的叛亂:

南平王劉鑠因歸順較晚,同時在任藩王時,兩人關係就不睦,劉鑠時常譏辱當時最不被文帝重視的劉駿,在劉劭弒殺文帝後,劉鑠更歸附劉劭,據兵對抗劉駿,劉劭敗亡後,方才投降,被劉駿拜為司空。劉駿在基本穩定政局後,以劉鑠有異志,賜藥而死。

孝建二年(455年),因武昌王劉渾與左右人戲作檄文,自封楚王的事件泄露。劉駿命有司奏免劉渾為庶人,絕屬籍,發往始安郡,並遣員外散騎侍郎戴明寶前往詰責,逼令其自殺。

大明三年(459年),竟陵王劉誕知道劉駿畏忌他,也暗作準備,藉口魏人入侵,修整廣陵城池,積聚糧草兵器以自固。有人告劉誕欲反,劉駿下令將劉誕降爵,劉誕不服,抗命不受,並殺兗州刺史垣閬,據廣陵謀反,邀淮北諸鎮參與。劉駿命沈慶之率軍破廣陵,屠殺劉誕與全城男丁,女人被賞賜給軍士。劉駿聽到廣陵已破,劉誕死,高興極了。他出建康宣陽門,命左右皆呼萬歲。侍中蔡興宗陪侍,獨獨不呼萬歲。劉駿問他:「卿何獨不呼?」蔡興宗說:「陛下今日正應涕泣行誅,豈得皆稱萬歲!」劉駿聽後默然,下令回宮。

海陵王劉休茂性情急疾,不滿被劉駿派出的典簽官監視,於是在大明五年(461年)起兵殺典簽官,還未出內城,就被當地官軍殺死。

晚年奢靡

劉駿統治末年,一改前期的息兵簡政的風格,開始居傲自滿,大興土木,擴建宮室,牆上和柱子上都用錦繡裝飾,又傾盡府藏,大行賞賜寵愛的妻妾和臣屬,更毀當年宋武帝劉裕所居密室,興建玉燭殿。

此外,劉駿於在位末期好酒奢靡、貪財好利,甚至和進京刺史一塊兒賭博,限令他們進獻貢奉,直到把他們的錢贏光才停止。史書稱他晚年「終日酣飲,少有醒時」,經常是伏在案几上昏睡過去,有時外面有急事呈奏,他馬上抖擻精神,整理好容裝,一點酒意都沒有,接着就批改公文。所以「內外畏之」,無人敢懈怠。

劉駿還曾動員大量民力,在龍山開鑿山路幾十里,厚葬殷貴妃。自從江南有葬禮以來,還從來沒有過場面這麼隆重的葬禮。在幾次和臣屬來到殷貴妃的墓前憑弔時,更大加賞賜哭殷貴妃哭得很悲傷的臣屬,劉德願因此得到了豫州刺史的官職(但未上任)。

病重逝世

大明七年(463年)十二月,江東諸郡因為大規模的旱災,造成嚴重的饑荒,浙江十分之六的戶口餓死逃散。

大明八年(464年)正月六日,已經病重的劉駿下詔說:「東方去年收成不好,需立馬組織貨源賑濟。販米粟的商人,不徵收途中雜稅。」

在臨終前不久,他又下詔說:「去年東方乾旱,收成銳減。窮困之家離鄉逃荒,流落街頭,我很同情他們。可開倉放糧給建康、秣陵二縣,適時賑濟。若救災不及時,導致社會動盪,要嚴加法辦。」

同年二月十六日(464年3月9日),劉駿在建康的玉燭殿駕崩,時年三十五歲。遺命太宰劉義恭、尚書令柳元景、始興公沈慶之、尚書中事顏師伯、領軍將軍王玄謨,五人擔任輔政大臣,輔佐太子劉子業。同時詔令「劉義恭和柳元景進入內城居住,朝廷事務,無論大小,全都要奏啟二人。國家大事要和始興公沈慶之商量決定。如果有軍務,就全都委託沈慶之處理。尚書府的事務,託付給顏師伯處理。統領外監事務,交給王玄謨處理。」

七月三日,劉駿被葬于丹陽秣陵縣岩山的景寧陵。諡號為孝武皇帝,廟號世祖。

拔擢寒士,選賢與能

劉駿即位後實施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強化皇權的舉措。他下詔撤除「錄尚書事」職銜,詔令政事不得全部讓尚書令、尚書僕射處理,責令尚書省較低級的官員尚書郎、尚書令史勤於政事。

開始以中書舍人戴法興、巢尚之、徐爰等人處理中樞機要事務,由士族擔任的尚書令、尚書僕射只剩下在公文上簽名的權利。同時又分設兩位吏部尚書,取消五兵尚書,將人才官員的銓選權徹底收歸皇帝手中。形成了後代所謂「寒人掌機要」的政治局面,劉駿的集權化統治也被史書稱為「主威獨運,官置百司,權不外假」。劉駿同時重用江東寒門沈慶之與傖荒北人柳元景,依照兩人的功績,先後提拔為三公,使吳興沈氏與河東柳氏逐漸攀升為南朝高門,並開創南朝寒門、寒人以軍功升為三公的先例。

此外,劉駿還提拔孤寒衰微的袁粲為員外散騎侍郎和侍中;拔擢寒門出身的顏師伯、顏竣、劉秀之等成為高官重臣,起用鮑照、宗越、吳喜、劉胡、武念、卜天生等寒士;還破格提拔和重用備受建康士族歧視的晚渡北人薛安都、崔道固、垣護之、柳元怙等,江南土著寒士鄧琬、沈文秀等。

劉駿極為重視人才的選拔,其用人不論門第,因此在孝武一朝,許多寒門士人廣泛參與朝政。劉駿在位期間多次下詔:「四方秀孝,非才勿舉,獻答允值,即就銓擢」,各地士人孝子,沒才能的不舉薦,對答中肯的,立即擢用。若沒有什麼長處,只賜名譽;如有收受賄賂,舉薦中弄虛作假的,削職為民,永不啟用。大明六年(462年),他又下令各地獎賞才能卓著的人士,確有真才實學,品德高潔,淡漠名利,不攀權貴,或學貫古今,能經邦緯國,正直廉潔奉公,在百姓中德高望重的,都登記姓名報上朝廷。

削弱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政區方面,劉駿通過改置州鎮的辦法削弱地方勢力,他即位初,將揚州分為揚州及東揚州二州;將東晉以來廢置不常的湘州(治今湖南長沙)最後穩定地設立起來,分統原荊州所統長沙等八郡;後又分荊州、湘州、江州、豫州共八郡置郢州(治今湖北武漢),橫跨數州之間;東晉以來,雍州僑置於荊州之內,無實際統治區域,宋文帝曾分荊州襄陽等五郡歸雍州統轄,治襄陽(今湖北襄樊),劉駿又進一步分荊州郡縣充實雍州無實土的僑郡縣,使雍州重鎮形成,並廢除荊州重兵來源的南蠻校尉,將其營戶兵力一律遷至建康,有效地削弱了荊州,瓦解其「分陝」地位。自東晉偏安江左以來的百餘年間數次威脅中央的荊、揚二州,經劉駿的政區改革形成了荊、雍、郢、揚、東揚五州相互牽制的格局,東晉以來的荊、揚對立威脅京城建康的局面自此徹底終結。

以至宋末沈攸之起兵失敗之後,「江陵素畏襄陽人」的局面已大致形成。

同時,劉駿創立典簽制,加強對出鎮宗室和地方的控制。劉駿委任有真才實學的寒門士人擔任州鎮典簽,負責傳遞州鎮各項要務上報給中央審核,同時負責監督、傳達中央命令和輔助地方州鎮長官處理事務,並擁有隨時將情況直接報告朝廷的權力,州鎮起兵反抗朝廷的可能性大大削弱。從此,寒人掌機要、武夫掌兵權、典簽控州鎮成為南朝政治的慣例。

劉駿還限制除邊鎮以外的地方兵權,革除地方封君下屬對封君稱臣之制。大明七年(463年),劉駿詔令:「自今刺史守宰,動民興軍,皆須手詔施行。唯邊隅外警,及奸釁內發,變起倉卒者,不從此例」。

據《宋書》記載:「先是,郡縣為封國者,內史、相併於國主稱臣,去任便止。至世祖孝建中,始革此制,為下官致敬。」

劉駿還設立了王畿制。大明三年(459年),劉駿以揚州所統六郡為王畿。

次年,又將南琅邪郡劃入王畿區域。

從《宋書·孝武帝本紀》提到劉駿的王畿詔令,來看,劉駿是將王畿作為中央派機構直接負責管轄的區域,高於畿外諸州的地位。有學者認為劉駿同時實行王畿制度和分割荊州的政策,是試圖在制度與實際兩個層面完成以一個中央王畿為核心控御四方的國家形態。也有學者認為劉駿設立王畿和他對明堂建設、山嶽祭祀等禮制改革一樣,目的是欲建立一個以建康為中心的天下觀。

改革官制,澄清吏治

官制方面,鑑於魏晉以來,由於朝政官僚皆為士家大族所壟斷,負有「掌督司百僚」職責的御史中丞之職始終不受重視,幾乎淪為擺設。劉駿為此設立御史中丞專道制度以提高和恢復御史中丞的地位,加強對吏治的整頓。同時,他削弱東宮官屬、加強皇宮禁衛,設置二吏部尚書,取消五兵尚書,將人才官員的銓選大權徹底收歸皇帝手中。禁衛武官制度方面,劉駿創立直閤將軍制度。

此外,劉駿還復置了魏晉以來不設的衛尉武官制度,同時還復置了五官中郎將、左右中郎將、武衛將軍、武騎常侍,大大強化中央禁衛軍權,被南朝各代所延續,其中有些禁衛武官制度雖然從名稱上是復置,但其和漢魏所設的禁衛武官已是完全不同屬性的官職。

魏晉以來郡縣官多為士家大族把持,而且一任六年,時間很長,不僅加劇了官員分配的緊張,而且往往導致一些大族得以在地方不斷壯大和扶持勢力,自東晉中後期以來郡縣官六年制事實上也已名存實亡,多數官員任期已達不到六年。

劉駿對此進行改革,從制度上予以調整和承認,取消郡縣官任免的入仕年限的門檻並縮短其任期,將郡縣官的一任六年改為三年,此後的齊梁陳更是把郡縣官的任期進一步縮減。同時,劉駿開始以制局監掌控禁衛軍權。制局監原是南朝領軍將軍的下屬機構,多以寒門武人充任。但自孝建年間始「制局用事,與領軍分權,典事以上皆得呈奏,領軍垂拱而已」。

這從制度上,進一步加強了皇權對軍隊的直接控制。同時,劉駿從孝建元年(454年)開始推行南朝的民爵制度。南朝民爵平均三年被賜予一次。

在吏治方面,劉駿創立御史中丞專道制度,提高御史監察的地位,加強對吏治的整頓。

參考來源

  1. [ ], , --

[[Categ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