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德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1年3月29日 (一) 13:38 由 Wwxa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B6C1" align= center| '''<big>德庆</big> ''' |- | File:德庆12.jpg|300px|缩略图|居中|[https://…”)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德慶

德慶縣是廣東省肇慶市下轄縣,位於廣東省中部偏西西江中游北岸,南臨西江,與雲浮市的鬱南縣、雲安區隔江相望,是一個有2100多年歷史的嶺南古郡,被定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

德慶縣屬丘陵低山及河流沖積地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境內有悅城龍母祖廟、孔廟等旅遊景點。

快速導航 榮譽記錄詞條圖冊關係表 面積 2257平方公里 行政區類別 縣 下轄地區 德城街道、永豐鎮、莫村鎮 電話區號 0758 火車站 南江口火車站(南廣高鐵) 車牌代碼 粵H 別名 康州(古稱) 地區生產總值 133.68億元(2017年)[1] 政府駐地 德城街道 著名景點 悅城龍母祖廟、孔廟、盤龍峽、花世界、金林水鄉、三元塔 方言 粵語-羅廣片、客家語(少) 郵政區碼 526600 展開 目 錄 1歷史沿革 歷史建制 建國以後 2行政區劃 3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氣候特點 4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動物資源 礦產資源 5人口信息 6交通運輸 7經濟概述 綜述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8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文化 科學技術 衛生 體育 環境保護 人民生活 社會保障 郵電通信 9旅遊景區 孔廟 三元塔 盤龍峽 龍母廟 10地方特產 肉桂 何首烏 廣佛手 金山綠茶 11特色小吃 竹篙粉 雲吞 12榮譽記錄 13詞條圖冊 1歷史沿革編輯 歷史建制 周代時,為百越(粵)地。

秦前,肇慶屬百越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定百越,建南海郡、桂林郡及象郡。今肇慶部分地域屬桂林郡、南海郡。秦置四會縣,轄區包括現在的四會、廣寧、懷集等市縣的全部或部分,隸南海郡。

秦屬南海郡。秦末屬南越國。

漢元鼎六年(前111),滅南越,置端奚谷(溪)縣,縣治在今德城鎮,為德慶設縣之始,以縣治地當端溪水口而得名。時端溪縣範圍為今德慶、羅定、鬱南、雲浮、信宜等縣地,隸交趾蒼梧郡。

後漢仍前制,至建安八年(203)屬交州蒼梧郡。

德慶

三國吳黃武五年(226),分交州為交、廣二州,蒼梧郡屬廣州,端溪縣仍隸蒼梧郡。

晉太康元年(280),分端溪縣為端溪、元溪兩縣。端溪縣治依舊,元溪縣治在今縣境悅城鎮紅院(舊名舊縣村)。後再析端溪縣西江南岸部分地置都羅、武城、龍鄉、晉化等縣。

晉永和七年(351),分蒼梧郡地置晉康郡。端溪、元溪均改隸晉康郡。郡治在元溪縣。

南北朝宋元嘉中葉(約440),龍鄉縣歸併端溪縣。

南北朝宋大明中葉(約460),分端溪、元溪縣地增設樂城、賓江、說(悅)城,文招諸縣。皆隸廣州晉康郡。郡治設在端溪縣(樂城縣治在今悅城,賓江縣治在今九市,悅城縣治在今播植鎮,文招縣治在今鳳村鎮)。至梁代,撤銷元溪縣、賓江縣。

隋開皇九年(589),撤銷晉康郡,置端州。端溪、樂城、悅城、文招皆隸於端州。

隋開皇十二年(592),撤銷悅城、文招兩縣,併入樂城縣。

唐武德五年(622),析端州置南康州,兼置總管府(後稱康州),屬嶺南道,轄端溪、樂城二縣。州治設在端溪縣。

唐天寶元年(742),改康州為晉康郡,改樂城縣為悅城縣。端溪、悅城皆隸於晉康郡(後復名康州),郡(州)治設在端溪縣,屬嶺南東道。

宋開寶五年(972),並晉康(今雲浮縣地)、悅城、都城(今鬱南縣地)三縣入端溪縣。

宋紹興元年(1131),以康州為潛邸,詔升為府。以其德而致慶為名,易名德慶府,屬廣南東路。德慶之名自此始。時德慶府領縣四:端溪、瀧水、封川、開建。端溪縣為德慶府治。

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改肇慶府為肇慶路,置總管府,隸廣西道(二十九年改隸廣東道)。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設7縣,隸2路2州:端溪縣、瀧水縣隸德慶路;

明洪武九年(1376),改德慶府為德慶州,撤銷端溪縣,其地由州直接管轄,端溪縣名自此廢。州下領瀧水、封川、開建三縣。屬廣東布政使司肇慶府。

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肇慶府領:德慶州(領封川縣、開建縣)、高要、四會、新興、陽江、陽春、廣寧、高明、恩平等1州8縣。

明萬曆五年(1577),劃晉康鄉西江南岸地和高要縣的楊柳、都騎、思勞、思辨四都及新興縣的芙蓉二圖連瀧水縣部份屬地設立東安縣(今雲浮縣);劃州西南的都城鄉和瀧水縣部份屬地設西寧縣(今鬱南縣);升瀧水縣為羅定州。至此,西江以南地全部分出。德慶州領封川、開建二縣。

清雍正八年(1730),州領封川、開建二縣劃出改隸肇慶府。德慶州無領縣,屬廣東布政使司嶺西道肇慶府,後改廣肇羅道肇慶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10月,改德慶州為德慶縣。民國3年屬廣東省粵海道。民國9年廢道直屬廣東省。民國12年一度屬西江善後督辦署。民國21年屬廣東省西北區綏靖委員公署。民國25年10月,屬廣東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8年5月,屬廣東省第十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

建國以後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2月1日德慶縣人民政府成立,屬廣東省西江專署。

1952年,屬粵中行署。

1956年,屬高要專署。

1958年10月25日,德慶縣與封川縣合併,稱德封縣。屬江門專署。

1961年4月,德、封分縣,恢復德慶縣建制。屬肇慶專署領導。

1968年屬肇慶地區革命委員會。

1980年1月屬廣東省肇慶地區行政公署。

2行政區劃編輯 截至2000年,德慶縣轄1個街道(德城)、12個鎮(新圩、官圩、馬圩、高良、莫村、永豐、武壟、播植、鳳村、九市、悅城、回龍)。

現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3地理位置編輯 地理位置 德慶縣位於廣東省的西北部,東接高要縣;西、西北與封開縣毗鄰;北連懷集縣;東北界廣寧縣;南臨西江與鬱南、雲浮兩縣隔江相望。地處北緯23°04′~23°30′、東經111°32′~112°17′之間,北回歸線經過縣境最北端。

氣候特點 德慶縣地處亞熱帶地區,太陽高度角大,輻射強烈,具有熱量豐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水熱同季、夏長冬短的氣候特點。

春季(3~5月):氣溫逐漸上升。4月開始,雨量明顯增多,雨季汛期開始。時有冷空氣南下影響,多雷陣雨。天氣多變,時冷時熱,風向多偏東,平均風力l~2級。

夏季(6~8月):海洋暖濕空氣加強,風向多偏東南。日光充足,天氣炎熱。颱風活動開始,大雨和暴雨日數較多,常伴有短時雷雨大風。易發生山洪內澇,防汛進入重要時候。

秋季(9~11月):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影響,海洋颱風及暖濕氣流活動減弱,北方冷空氣開始活躍,天氣漸涼,雨量顯著減少,秋高氣爽,常易出現「寒露風」和短時秋旱,風向多偏西或西北。

冬季(12~2月):受北方乾冷空氣控制,天氣晴朗,氣候乾燥,溫度降低,常有寒潮侵襲,造成霜凍、乾旱,北部偶有結冰。在冷空氣影響下2月份常有低溫陰雨天氣。風向多為北、西北。

由於境內低山區與丘陵區互相交錯的地理環境影響,南北氣候略有差異。冬季冷空氣從北方入侵,受山脈阻擋,在四面環山的丘陵停留較久,西北部氣溫一般比南部沿江低0.5℃~2℃,低溫陰雨過程也比南部多1~2天,寒露風天氣比南部明顯。夏季來自南海的

東南氣流沿西江入侵,南部氣候比北部溫和涼快,北部氣溫比南部沿江較酷熱。春夏季鋒面南下受到山脈的抬升作用,北部的鋒面降雨大於南部;而夏秋季受颱風影響,降雨則南部沿江大於北部。年雨量是西北部山區多於東南部沿江一帶。[2]

4自然資源編輯 植物資源 據全縣森林資源調查統計,森林樹種共有72科231種,主要林木有松科、杉科、樟科、殼斗科、茶科、大戟科和禾本科竹等。珍貴的鄉土樹種有紅黎、毛錐、格木、香樟、楠木、桐木、荷木等。用材林中馬尾松為當家樹,濕地松為從外地引入新興的松科品種,二者共1247599畝,占用材林、防護林面積的84.35%,杉為重要林木,占8.25%;經濟林中以玉桂為主,其次為山茶、油茶、山地雜果、槁木,主分布於縣中、東部低高丘的永豐、武壟、鳳村、悅城及高良等鄉鎮。[3]

動物資源 獸類

虎,建國前多,1962年捕獲3頭後,罕見;豹,罕見;豺狗,1963年捕獲21頭;山牛,於武壟見;豬有山豬、箭豬;狸有果子狸、過樹狸、白鼻噴、七間狸、五間狸、芒花狸;有山羊、黃麖、花貓(山貓)、山兔、黃鼬(黃鼠狼);鼠有松鼠,花鼠、田鼠、家鼠、騷鼠;有蝙蝠(糞便入藥,名夜明沙);有穿山甲、水獺等。[3]

鳥類

供肉食用的有山雞、雉雞、水雞、水鴨、野鴿、鵪鶉、鷓鴣、斑鳩、山鶘;供觀賞的有畫眉、谷微、了哥、花了哥(又名牛屎了)、黃鶯、白眼圈、喜鵲、白頭翁、高髻翁、花翅、烏翅;侯鳥有燕子、雁、布穀鳥(杜鵑)、天吊水;還有啄木鳥、相思鳥、貓頭鷹、大鷹(大鳶)、烏鴉、黃鶴、白鶴、灰鶴、大翠鳥、小翠鳥(吊魚郎)、長尾朔、山麻雀、家雀、禾花雀等。[3]

礦產資源 按金屬元素分類:黑色金屬有鐵、錳;重有色金屬有鉛、銅、錫、鋅、鎳;貴金屬有金、銀;稀有高熔點金屬有鉭、鈮、鎢、鉬、鋯;稀有輕金屬有銣、鈦、鈹;稀土金屬有獨居石、磷釔(含稀土元素10多種);非金屬和半金屬有螢石、高嶺土、鉀長、鈉長、磷灰、白雲母、石灰岩、絹臘貞石、重晶石、花崗岩、褐煤等。主要礦產工業儲量:計黃金134公斤、鉭鈮460噸、錫1389噸、銣2305噸、獨居石1375噸,磷釔187噸、磷灰石5769噸、鉀長1000萬噸、鉛鋅682噸、石灰石1億噸、高嶺土700萬噸、絹臘頁石2000萬噸、花崗石數億立方米。已知大小礦點230餘處。[3]

5人口信息編輯 2017年末,全縣總人口40.45萬,常住人口35.63萬人,城鎮化率27.53%。[1]

6交通運輸編輯 德慶縣地處西江走廊之中,自古是嶺南地區東西交通通道。秦漢以後,中原地區與嶺南重要都市廣州溝通,取道灕江或桂嶺,也以德慶為重要通道。古代驛道通過,德慶設有壽康驛以迎來送往。西江水路舟楫航行,四季通暢,且可通過悅城河、馬圩河進入內鄉;而陸路交通多為步道。

民國21年(1932),縣境第一條公路——德慶~高良公路建成通車,不久,毀於抗日戰爭,陸路交通,仍為步道。

建國後,公路建設迅速發展,西江水路運輸設施更臻完善。到1987年,縣境陸路交通建成公路75條,幹線支線縱橫交錯,共607.4公里,貫通全縣15個鄉鎮、157個行政村和林產商品基地。國道肇梧公路橫貫縣境東西,省道羅新公路、荔懷公路縱通縣境南北,還有任祿公路、莫河公路聯通鄰縣,擁有營運機動車1427輛,其中貨運汽車275輛,載重774.06噸,客運汽車32輛,1082座,手扶拖拉機1066輛,中拖54輛,還有外地過往車輛配合,構成縣內外公路交通四通八達。縣內設定期和不定期班車,而東出高要、肇慶、廣州,西行封開、梧州,南通羅定,北達廣寧、懷集,皆設直達班車。水路交通:建成德慶港、悅城港、九市港3座直舶港口和西江沿岸其他6個接駁碼頭上落站,擁有大小營運船隻529艘,載重8003.8噸,加上過往客輪每天24班次,通縣境航道,日夜不斷,上通廣西各地,下達廣州出海。水陸交通,可稱便利。

2017年,全年完成公路貨物周轉量100543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4.9%,公路客運周轉量8791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1.2%。[1]

7經濟概述編輯 綜述 建國前,德慶縣的農業是封建制度的個體農業,工業是不發達的個體工業手工業,1949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3089.5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下同),經過38年曲折的發展歷程,到1987年達31303萬元,增長9.13倍。

1950~1952年的經濟恢復時期,全縣開展「清匪反霸,減租退押」和土地改革運動,整頓金融,平抑物價,倡導生產合作,鼓勵勤勞致富,工農業生產迅速恢復發展。1952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37.2%,年均遞增11.1%,其中農業產值年均遞增8.6%,工業產值年均遞增58.1%。

1953~1957年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時期,農村開展互助合作運動,生產資料從農民所有制改變為集體所有制,促進了生產力的解放和生產的發展,糧食作物產量增長很快,主要土特產品首烏、糖蔗、木柴、木炭更成倍增長,其他松香、松節油、禽畜三鳥也有較大的增長。1957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39.7%,年均遞增6.9%,其中農業產值年均遞增5.4%,工業產值年均遞增17.7%。

1958~1962年第二個五年建設計劃時期,由於「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的失誤,加上自然災害的影響,主要的農工產品、糧食作物、禽畜水產、林副產品、松香、節油等產量均大幅度連續下降。1962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比1957年下降31%,其中農業產值下降32.4%,工業產值下降21%。

1963~1965年經濟調整時期,農村人民公社在調整政策的基礎上,鼓勵社員開荒擴種,發展家庭副業生產,增加社會財富;工業對長期虧損、產品質量低劣、原材料和產品都沒有出路的企業,實行關、停、並、轉,適當發展支農的電力、金屬加工、木材、食品等工業,經濟逐漸恢復發展。1965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比1962年增長102.5%,年均遞增26.5%,其中農業產值年均遞增26.3%,工業產值年均遞增26.9%,超過1957年I農盥總產值40.7%。

1966~1975年第三個五年建設計劃和第四個五年建設計劃期間,由於開展「文化大革命」,無政府主義思潮泛濫,一度領導機構癱瘓,農業生產處於自流狀態,部分工業停產「鬧革命」。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歷年工農業總產值均比1965年低下,第四個五年計劃期間,恢復健全了領導機構,農業上加強了糧、油、豬生產的領導,1974年成為稻穀年畝產超千斤(市斤)縣;工業上新發展了紡織、冶煉、機械、建材、製衣、電子儀表、化肥等工業,擴大了林產化工、電力、食品飲料、糧油加工、木材加工等工業。1975年工農業總產值比1965年增長28.7%,比1970年增長30.3%,10年年均遞增2.6%,其中農業產值年均遞增0.7%,工業產值年均遞增8.5%。

1976~1980年第五個五年建設計劃時期,由於1976年、1978年連續遭受水、旱災害,糧食歉收,農業生產曲折發展;工業開展企業整頓,根據市場競爭需要,停辦長期虧損的氮肥廠、煙絲廠,電機廠則轉產電錶,利用本地資源,辦起樟腦廠、油漆化工廠,發展適銷對路的服裝、橡膠製品、飼料、林產化工、氯化稀土、石料等產品。1980年工農業總產值比1975年增長21.6%,年均遞增4%,其中農業產值年均遞增3.1%,工業產值年均遞增10.1%。

1981~1987年第六個五年計劃建設時期和第七個五年計劃建設時期的前兩年,在積極發展糧食生產的同時,注意發展和擴大工業,開發潛力大的資源型農業,建設起松樹、水果、南藥(巴戟為主)、玉桂、蠶桑五大基地,逐步建立松樹林業——林化工業一體化、林木——板材加工業一體化、水果——果品飲料加工業一體化、南藥——保健食品飲料加工業一體化、蠶桑——絲綢工業一體化為主的農工產業體系,工農業生產迅速全面發展。1983年和 1984年連續兩年糧食作物總產量超歷史水平,1987年稻穀畝產創本縣歷史新紀錄。

1985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比1980年增長53.8%,年均遞增9%,其中農業產值年均遞增8.6%,工業產值年均遞增9.9%。1986年和1987年增長更快,1987年工農業總產值比1985年增長56.1%,其中農業產值增長26.9%,工業產值增長105%。改革開放期間,1987年與1978年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增長1.64倍,年均遞增11.4%,其中農業產值年均遞增9.3%,工業產值年均遞增14.2%。[4]

2017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133.6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6.2%,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7.93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40.95億元,增長7.7%;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64.8億元,增長5.9%。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763元,同比增長5.0%。一、二、三產業的結構由上年的20.5∶39.4∶40.1變化為20.9∶30.6∶48.5。第一產業比重上升了0.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下降了8.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了8.4個百分點。

2017年,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1.6%,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上漲2.1%。八大類商品消費價格指數7升1降,其中食品煙酒類下降1.8%,衣着類上漲1.2%,居住類上漲2.3%,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1.6%,交通和通信類上漲0.6%,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上漲1.5%,醫療保健類上漲5.3%,其他用品和服務上漲2.6%。[1]

第一產業 2017年,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3.32億元,比上年增長5.1%。其中農業產值28.36億元,林業產值6.67億元,牧業產值6.31億元,漁業產值1.71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0.28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4.9%、3.4%、8.1%、4.2%、8.3%。

2017年,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58.61萬畝,比上年增加0.55萬畝,其中穀物面積32.65萬畝,比上年增加0.37萬畝,從物產量12.31萬噸,比上年增加0.17萬噸,水果33.63萬噸,比上年增長5.8%,其中:柑桔橙18.22萬畝,,產時32.31萬噸,比上年增長5.5%,全年肉類總產量2.23萬噸,比上年增長9.3%,其中豬肉產量1.06萬噸,增長12.1%;禽蛋產量2035噸,增長7.5%,水產品產量1.86萬噸,比上年增長3.0%。

2017年,德慶縣與廣東省農科院合作共建德慶柑桔研究所,建設柑桔無病毒苗圃繁育基地、貢柑複種示範場,貢柑種植面積10.5萬畝,德慶貢柑榮獲「2017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稱號。推廣種植紫淮山,種植面積4.5萬畝,年產值11.02億元,4個種植紫淮山基地獲得《供港澳蔬菜種植基地檢驗檢疫備案證書》。[1]

第二產業 工業

2017年,全年引進項目投資26.03億元,完成園區儲備土地征地3329.2畝,新開發及盤活園區閒置土地1971.57畝,工業發展載體不斷夯實,主動對接市工業發展「366」工程,家居建材、林產化工、機械裝備製造、食品南藥加工等主導產業加快發展,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17.08億元,比上年增長8.5%;工業增加值63.59億元,比上年增長8.7%。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2.35億元,實現利潤8.7億元,虧損企業7家,虧損企業虧損額0.31億元。[1]

建築業

2017年,全年建築業完成總產值1.46億元,比上年下降25.0%,全年建築業完成總產值1.31億元,比上年增長0.7%。商品房銷售面積17.02萬平米,增長31.7%,商品房銷售額6.29億元,增長39.8%。[1]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

2017年,全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下同)完成116.3億元,增長9.3%。分三次產業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34.1億元,增長146.6%;第二產業完成投資37.7億元,下降21.0%;第三產業完成投資44.5億元,下降0.8%。其中房地產業完成投資2.77億元,增長41.8%。[1]

國內貿易

2017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81億元,比上年增長10%。全年實現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20.23億元,比上年增長13.0%。[1]

對外經濟

2017年,全年完成進出口總值121034萬元,比上年增長7.1%,其中出口總值108215萬元,增長5.3%,進口總值12819萬元,增長25.4 %。實際直接利用外資1467萬美元,比上年下降29.6%。[1]

旅遊

2017年,全縣共接待國內遊客826.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8 %;旅遊營業收入52.9 億元,比上年增長5.3 %。[1]

財政

2017年,全縣地方財政收入完成8.22億元,同比增收1.73億元,增長26.6%;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37億元,下降0.4%;全年地方財政支出26.49億元,比上年增長24.4%,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46億元,下降5.0 %。[1]

金融

2017年,全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118.5億元,同比增長10.8%,其中儲蓄存款餘額86.2億元,同比增長8.1%。年末金融機構貸款餘額61.3億元,同比增長3.3%。[1]

8社會事業編輯 教育事業 漢以前無考。

晉代,今德城鎮有晉康郡學之設。唐代,有康州州學,設經學博士1人掌教;有端溪縣縣學,設博士、助教各1人掌教。宋代,今德城鎮建學宮、立府學,設教授1人掌教,三洲岩畔有濂溪書院1所。明代,州城設州學,由學正、訓導掌教,城鄉興辦社學,計有6所。清代,除了官辦儒學和城鄉的私塾、家學之外,還出現地方集資辦學,地 方官捐俸辦學,私人捐產辦學,先後設有書院4所,義學1所,社學14所,還有文社2所。

清末,廢科舉,興學堂,今縣境僅有初等教育之設,計有高等小學堂3所,初等小學堂4所,簡易師範學堂1所,教會學堂2所。

民國時期,學堂改稱學校。民國15年(1926)德慶縣立初級中學校和五、六、七區聯立職業學校創辦,為德慶縣設初級中等教育和初級職業教育機構之始。中學根據需要附設簡師班。至民國33年,縣立中學增設高中部,並設簡易師範學校,中等教育始完善。小學則實施國民教育,保設國民小學校,鄉設中心小學校。

建國後,人民政府注重發展教育事業,1952年秋,接管了全縣中、小學校,在加強學校常規教育的同時,開始了群眾性掃除文盲的識字教育、專業教育和各種形式的成人教育,教育事業走上了新的台階。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認真重視人才的培養,實行分級辦學、多方辦學,落實縣、鎮(鄉)、村各級辦學責任,開始推行九年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至1987年統計,全縣有幼兒園3所,幼兒班175班,入園幼兒6314人;小學172所,1147班,學生32749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8.6%;普通中學23所,309班,學生15241人(其中高中23班,1212人);普通中學的職業高中班18班,學生914人。成人教育學校5所,學生1027人;受業餘高等教育285人,受廣播電視大學教育162人。全縣人口文化程度結構有了顯著的變化。從1964年與1982年兩次人口普查結果對比,大學畢業程度從占全縣總人口的0.15%增至0.22%,高中畢業程度從占1.03%增至8.01%,初中畢業程度從占3.85%增至17.55%,小學畢業程度從占35.78%增至43.57%,12歲以上文盲半文盲從占32%降至14.8%。[5]

2017年,全縣各級各類學校總數44所,教職工4556人,在校生人數54043人;小學學齡人口入學率100%。[1]

文化 德慶縣文化遺產較為豐富。宋、唐、漢、秦乃至新石器時代的出土文物,收藏於省、市、縣文博部門的有3040件。宋明以來文學著述達61編128卷,惜多未見。而粵劇、曲藝、民歌及舞獅、舞龍、舞鳳雞、舞白鶴、舞蝴蝶等藝術活動,至今在民間流傳。

民國期間,開始有專門文化機構的設立。民國19年(1930),設立縣圖書館,民國23年成立縣民眾教育館,舉辦綜合性群眾文化活動,但大部分在城鎮開展,活動不正常。

建國後,文化事業發展很快。1950年成立縣文化館,全面開展各項文化工作,1951年設立電影放映隊,1953年開辦新華書店。之後,隨着事業的發展,各項文化機構逐步分門獨立,自成體系。至1987年,縣、鄉(鎮)、村三級文化網基本形成。縣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電影公司、電影院、粵劇團、工人文化宮、新華書店;鄉鎮有文化站、文化中心、電影隊或影劇院、圖書門市部;村有文化室和家庭辦文化廳堂。縣、鄉鎮和縣屬單位檔案文書機構亦趨完善。1980~1988年縣《康州文藝》刊物收到全縣作者文藝作品年均達300件。[6][1]

2017年,全縣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100%,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為100%。成功舉辦2017「肇馬德慶站·鄉村馬拉松」慈善音樂會。組織美術、書法、攝影、廣場健身操、廣場舞等文體交流活動活躍。[1]

科學技術 2017年,全縣自然科技人員數達到8216人,其中高級職稱的有193人、中級職稱的有3261人、初級職稱的有3811人。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7.95 %,比上年提高0.13個百分點,全信息化綜合指數達到48.5%,比上的提高0.25個百分點。[1]

衛生 2017年,年末全縣擁有衛生機構18 個,其中:縣城6個、鄉鎮12個;衛生技術人員1610人,其中:醫生591人、護理768人;病床位數1433個,其中縣城955張、鄉鎮478張。[1]

體育 2017年,體育事業再創輝煌,國家體育法、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得到有效貫徹實施。[1]

環境保護 2017年,全縣環境質量保持良好,全縣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2%以上,其中:縣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0.7%。西江環境質量持續保持良好,水質保持Ⅱ類標準;集中式飲用水水質達標率為100.0%;縣域主要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保持在90%以上;地下水水質保持穩定。全年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5.38%。[1]

人民生活 2017年,全縣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6元,增長9.0%;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63元,增長8.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81元,增長9.2%。[1]

社會保障 2017年落實撫恤、補助優撫對象人數2562人,落實定期定期撫恤金人數9人,落實定期補助人數2509人,落實優待優撫對象享受醫療保障人數1256人,落實優待優撫對象戶數245戶,落實優待總金額308.7萬元。落實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86人,落實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數215戶,落實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傳統救濟總人數2831人,落實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數1446戶。[1]

郵電通信 2017年,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28950萬元,比上年增長2.8%。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用戶33.78萬部,增長5.1%,計算機互聯網絡用戶6.48萬戶,增長12.7%。[1]

9旅遊景區編輯 孔廟 德慶孔廟,最初是建於宋朝的大中祥符四年(就是公元1011年),後來由於被西江的洪水沖毀,在元朝的大德元年(也就是公元1297年)又重新修建,占地八千多平方米,但保留下來的也只是部分建築。整個廟以南北為中軸,共分左、中、右三路建築群,可以說是集殿、壇、閣、祠、廡(也就是廊)以及池、橋等各式建築於一身,主要有大成殿、杏壇、名宦祠和鄉賢祠、尊聖義祠、東西兩廡、泮池、拱橋等,還有崇聖殿、尊經閣,但已經毀壞了,現正在重新修復。

德慶縣委、縣政府為了保護文物、發展旅遊業,對孔廟進行了逐步的修復。1962年國家撥款五千萬元維修大成殿,後欞星門、大成門毀壞,泮橋、泮池被埋。1971年,廣東省撥款三萬四千五百元維修大成殿,於1973年初完成。八十年代東西廡修繕。1997年就向國家申報立項,1998年,國家文物局的專家來進行了全面的測繪。2000年至2001年欞星門、泮橋、泮池、大成門、鄉賢祠、名宦祠復建完工。2000年6月,德慶縣成立了孔廟修復建設辦公室,半年的時間,就拆遷了鎮一小和縣教育局的教學、辦公樓以及大成殿後面的教室等;接着又挖掘出原來被埋在地下的泮池遺址和欞星門大部分被損壞折斷的石構件。為了全面恢復德慶學宮的原貌,按照維修方案和設計圖紙的要求,一方面對主體建築大成殿、尊聖義祠、名宦祠、鄉賢祠、泮池等進行全力維修,同時又重建石欄、欞星門、大成門、明倫堂、義學坊(崇聖殿、尊經閣)等。[7]

三元塔 德慶三元塔座落於德城東南方風景秀麗的白沙山上,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建於明朝萬曆二十七年(即1599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如今它以其「只新不舊」的美譽而聞名於世。塔上佛像叫大笑佛,又稱彌勒佛,整個佛像依山而建。明朝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知州沈有嚴為滿足老百姓祈求科舉考試金榜題名的美願,倡建了這座三元塔,取科舉制度考試中「三元」之意。這「三元」是指當時科舉考試中殿試、會試、鄉試的第一名,即狀元、會元、解元。但是到了清朝以後,這「三元」又演變成專指殿試中的一名三甲,即狀元、榜眼、探花。三元塔自建成後,附近的莘莘學子紛紛前來登塔遠望,祈求學業進步、步步高升。

三元塔建築結構獨特,為樓閣式穿繞平座磚塔,平面呈八角形,外觀九層,內為十七層,塔高約五十八米,塔壁厚3.8米,用青磚建造而成,而塔基則是用紅砂岩和花崗岩徹成,塔腳八個方位各有一個石雕托塔力士,神態各異。塔內幾何線條精確勻稱。[8]

盤龍峽 盤龍峽生態旅遊區位於德慶縣西北部,距縣城28公里,整個生態旅遊區占地3萬畝。這裡是一個原始自然生態旅遊區,景區內古木蔥蘢,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植物活化石」黑桫欏遍布其間,是廣東省攝影家協會拍攝基地。峽谷空氣負離子含量達每立方米12.5億個,是中國最大的天然大氧庫。

盤龍峽生態旅遊區以其得天獨厚的山、水、森林等自然生態資源稟賦,成功開發了勇士漂流、瀑布觀光、峽谷品氧、全國最大的水車群、全國最具風情的山頂木屋度假村、熏衣草木屋王國酒店、盤龍天堂度假酒店、高空滑索、森林水世界等等生態休閒型旅遊產品。[9]

龍母廟 龍母祖廟位於德慶縣西江岸邊的悅城鎮,相傳為龍母故鄉。龍母廟現是嶺南規模較大的古廟,在建築學上有很高的價值,至今仍有許多不解之謎。每逢農曆五月初八龍母誕期,在龍母廟都舉行大規模的民間祭祀活動,肇慶市屬各縣及珠江三角洲以至港澳地區前往參拜者多時超過十萬之眾。一連十數日,龍母廟前石牌坊廣場上,香客雲集,香煙繚繞,昔時還有"祭青蛇"、"摸龍床求子"的習俗。

悅城母廟主體建築為磚木石結構,由牌樓、山門、香亭、正殿、前後兩廂等建築物組成一個完整嚴謹整體。龍母祖廟最為值得稱讚乃其精湛的建築藝術,其建築體系按水區特點設計:柱基特高,牆四周砌以水磨青磚,蓋以琉璃瓦,殿內外地面,全以花崗石板鋪設,每逢西江發大水淹過後,廟外街道往往淤泥及膝,而廟內稍作清掃便乾淨如故。自光緒三十一年重建至今,歷經洪水雷雨而牆不裂、地不陷、害蟲不蛀、雷電不侵,堪稱建築史上一絕。

10地方特產編輯 肉桂 德慶曆來是「西江桂」的產區,早在明朝就有「德慶多桂」的歷史記載。桂樹全身都是寶。其中,桂皮、桂油有驅風、辟寒、活血、健胃等作用,是製作醫藥、香料、化妝品的名貴材料。德慶有肉桂生產基地三十萬畝,年產桂皮20000噸、桂油50噸左右。德慶產的西江桂在國際市場上久負盛名,大部分產品銷往德、日、美、英、法、荷蘭、印度、巴西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10]

何首烏 德慶地道特產何首烏經廣州中醫學院、廣東工學院、廣東省測試分析研究所分析鑑定,含有鋅、錳、銅、鐵、鈣、鋇、鎳、鍶、硼等多種微量元素,生食生津涼血,經蒸曬之後服用,有養血益肝、固腎益精,健筋骨,烏髮養顏,延年益壽的功效,是弛名中外的抗衰老良藥。歷年來,德慶地道何首烏在市場上十分走俏,價格堅挺,經濟效益十分可觀,德慶何首烏及其系列製品(主要有首烏乾片、首烏汁、首烏酒、首烏糖、首烏沖劑等),曾多次榮獲省優質產品獎、旅遊產品獎和四新產品獎,飲譽海內外,成為德慶縣重點發展的精品農業名優主導產品。德慶縣種植何首烏歷史悠久,品種純正優良,種植經驗豐富。且地處西江中游北岸,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熱充足,土壤肥沃,發展何首烏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全縣何首烏種植面積200畝,2002年總產42噸。[11]

廣佛手 廣佛手是中藥材,屬南藥種類,在中藥市場上價格穩定在8~10元/公斤以上,經濟效益相當可觀。德慶縣地處西江中游北岸、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均勻,陽光充足,冬季無明顯霜期,十分有利於廣佛手的生長和開花結果,同時,經過多年的技術攻關,德慶縣已掌握了一整套廣佛手高產優質栽培技術,為發展廣佛手生產具備了有利的條件。全縣廣佛手種植面積6500畝,2002年總產5500噸。[12]

金山綠茶 「金山綠茶」,茶質、茶味和茶色獨特。全部採用獨特的傳統採制技術,茶湯黃綠透明,茶味香氣濃郁,回甘味久。富含鉀、鈣、錳等19種微量元素和豐富的氨基酸、維生素C,茶多酚、硒等。具有消除疲勞、防輻射、降血脂、解煙醒酒等功效。[13]

11特色小吃編輯 竹篙粉 其特色是美味爽口、芡汁獨特,口感顯著區別於普通河粉,且需放竹篙掛晾而得名。近年,德慶城區街頭巷尾,竹篙粉已隨處可見。

相傳從前德慶香山腳下竹海茫茫,竹類品種豐富,其所產簕竹碩大堅韌,山下農民多以賣筍、編制竹製品及曬腐竹等為副業。山腳之村仍曰「孔竹根」村,遺蹟尚存。

村民生活艱辛,賣筍編竹蓆有季節性,於是曬腐竹便成了經常性的副業了。村民將濃豆漿倒到平底鍋內細火慢熬,再將凝結的腐皮颳起晾在竹竿上曬乾,便成了腐竹。

德慶氣候濕熱,村民經常將新蒸的熱河粉隨手晾在曬腐竹的簕竹篙上凍涼再切來吃。菜園田間,村民常就着白粥、自製的榨菜、辣椒醬,「稀里咕嚕」一番,風味盎然。後來周邊村落不斷仿效流傳,更乘旅遊開發之風,遂成德慶著名小吃。

雲吞 德慶縣 德慶縣(3)

        德庆的云吞与广式云吞极为不同,广式云吞个大肉多,而德庆云吞更注重的是汤底及人们群 众赋予其的寓意。骨汤熬得好不好决定着整碗云吞的口感度,云吞的馅料必须选取上等猪肉、冬菇,而制皮则更巧功夫,薄如蝉翼的云吞皮裹上新鲜的冬菇猪肉馅,这 样才能确保云吞的好品质。

12榮譽記錄編輯 2018年10月,德慶獲得「中國何首烏名縣」、「中國巴戟天名縣」、「中國肉桂名縣」榮譽稱號。[14]

2020年11月,入選中央文明辦公布的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名單。[15]

視頻

QQ雨影視工作室之德慶鬧元宵佳節上傳於 2016-03-16

2016肇慶市龍氏宗親(德慶)新春團拜聯誼會2上傳於 2016-03-10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