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襪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3年2月8日 (三) 09:00 由 Scfa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一种穿在脚上的服饰用品。《说文》:"袜,足衣也。"起着保护脚和防脚臭的作用。袜子是总称,按原料分有棉纱袜、毛袜、丝…”)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一種穿在腳上的服飾用品。《說文》:"襪,足衣也。"起着保護腳和防腳臭的作用。襪子是總稱,按原料分有棉紗襪、毛襪、絲襪和各類化纖襪等,按造型分有長筒襪、中筒襪、船襪,連褲襪等,還有平口、羅口,有跟、無跟和提花、織花等多種式樣和品種。

 5

本詞條 無參考資料, 歡迎各位 編輯詞條,額外獲取5個金幣。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襪子

外文名稱 socks

拼音 wà zi

種類 長筒襪、中筒襪、船襪、連體襪


作用 防寒、裝飾

古代稱為 "足衣"或"足袋"

材料 棉或合成纖維或為二者混合

目錄 1起源 2發展演變 3襪子產地 4襪子種類 5選購技巧 6質量鑑別 7相關事件 摺疊編輯本段起源 古代的襪子稱之為"足衣"或"足袋",通過數千年的演變,才發展到現代形式的襪子。

古代羅馬城的婦女在腳和腿上纏着細帶子,這種綁腿便是最原始的襪子。直至中世紀中葉,在歐洲也開始流行這種"襪子",不過是用布片代替了細帶子。16世紀時,西班牙人開始把連褲長襪與褲子分開,並開始採用編織的方法來編織襪子。

英國人威廉·李(William Lee)對他的妻子從事手工編織從而引起他對針織機械的研究,於1589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手工針織機,用以織制毛褲。1598年又改制成可以生產較為精細絲襪的針織機。

不久,法國人富尼埃(Fournier)在里昂開始生產絲襪,直至17世紀中葉才開始生產棉襪。1938年美國杜邦公司發明了尼龍後,同年第一批尼龍襪投放市場,從此襪子市場發生了徹底的變化,尼龍絲襪逐漸流行,風靡一時。歐洲流行較晚,直至1945年第一批尼龍絲襪才正式面市。據考證,在中國的夏朝(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7世紀)出現最原始的襪子。在《文子》一書中有"文王伐崇,襪系解"一語,是指周文王系襪子的帶子散開了。從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中出土的兩雙絹夾襪來看,均用整絹裁縫而製成,縫在腳面和後側,底上無縫。襪筒後開口,開口處附有襪帶。襪的號碼為23cm和23.4cm,襪筒高21cm和22.5cm。

在人們所穿的襪子之前,人們一直用的是廣義上的護腿裝束。這可追溯到古埃及時,那種皮革束腿帶和用麻或毛紡織物縫製的類似於襪子的裝束。到十字軍時期出現襪子Chausses肖斯,但它不是為女士們準備的,十字軍用純絲織物做成比較精美的襪子。女士們用精緻小巧的鞋裝飾她們的腳踝,在漂亮的裙子下忽隱忽現。那時,襪是男人們的專利。1589年,英國神學院一名學生--威廉·李發明了一種手動縫製襪子的機器,比手縫製速度快6倍,這是縫製機鼻祖。同時,女士們也開始穿襪。

工業化襪子生產始於1860年,制襪業一直尋找新的材料代替少而昂貴的真絲,混紡紗的產生令制襪業獲得巨大成功。1928年,杜邦公司展示了第一雙尼龍襪,同時拜爾公司推出丙綸襪。1940年,高筒尼龍襪在美國創造歷史最高銷售紀錄,並開始成為普通日用品。船襪出現於1980年代初,當時網球裝開始興起,經典款式有兩粒毛毛球在腳踝位,於2000年代中期又再度流行,但是已經變出很多的款式,主要用來配襯滑板裝,其次是短褲或短裙。有些女生在穿着上,因為要完整展現腿部曲線,襪子突出一截不好看,所以會穿着隱形襪,一般是在運動時或走運動休閒風格時穿,通常是搭配短褲或熱褲。或是穿包鞋會流腳汗者可吸汗。

摺疊編輯本段發展演變 摺疊詞彙演變 "襪子"一詞最早見於《中華古今注》,曰:"三代及周著角韈,以帶繫於踝。""三代"是指我國最早有記載的夏、商、周時期,距今已有三四千年歷史。"角韈"應該是用獸皮製作的原始襪子,所以寫作"韈"。後來,隨着紡織品的出現,襪子又由獸布發展到用布、麻、絲綢製作,"韈"也相應地改為"襪",最後步步簡化為現今我們所說的"襪"。"襪"字的嬗變過程,其實蘊含了中華文明歷史的發展進程。

摺疊古代襪子形制 古代襪子的形制大約可以分為有筒襪、系帶襪、褲襪、分趾襪、光頭襪和無底襪等六種。其中有筒襪的襪筒長短不一,有的長至腹部,有的僅至踝間。系帶襪為的是穿着時不易脫落。分趾襪是將拇趾與另外四趾分開,形如丫狀。光頭襪和無底襪多用於古代纏足的婦女,俗稱半襪。

摺疊各朝代的襪子 夏商周時期

夏商周時期的襪子呈三角形,屬於系帶襪,只能套在腳上,然後再用繩子系在踝關節上。這種襪子一直延續到漢代,《韓非子》中曾記述:"文王伐崇,至鳳黃(凰)墟,手解,因自結。"意即為周文王征討崇國,在鳳凰墟自己手扎襪帶。直到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三角襪才開始被一種新型的襪子代替。

自紡織品出現後,人們的襪子雖然開始用紡織品製作,不過皮襪仍然存在,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天,皮襪往往比布帛之襪更加保暖實用。

周時人們着襪有着極為嚴格的禮儀規範。臣下見君主時,必須先將履襪脫掉才能登堂,不然就是失禮。《左傳·哀公二十五年》就記載了這樣的故事。脫襪上堂這是當時的一般常識,對於平輩和身份相稱之人來說,脫履之後,在室內是否脫襪子,悉聽尊便。但如果是長輩或身份比自己高的人和自己在一起,則不能穿襪子,只能脫襪。這種情況在民間也有反映,比如當時的婦女在服侍翁姑時也不能穿襪子,以跣足為敬。

當然貧困的老百姓並不能經常穿着布棉製成的襪子,襪子當時多被上層人士穿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是當時人的身份和社會地位的象徵。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的襪子是用熟皮和布帛做成,富貴人家可穿絲質的襪子。襪高一般一尺有餘,上端有帶,穿時用帶束緊上口,其色多白,但祭祀時着用紅色。襪者最精者用絹紗,並繡有花紋。襪子形制多為襪頭齊,靿後開口,開口處並附襪帶,用絹、紗製成。襪為雙層,襪面用較細的絹,襪里用稍粗的絹。整個襪子可用一塊布製成。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女襪用素絹製成。這種襪子製作技術較高。如果以此為始,我國縫製襪子的工藝也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這比西方國家要早很多。

湖北江陵鳳凰山西漢墓出土的另一雙女襪以麻製成。這一時期見於史載的還有錦襪、綾襪、紵襪、絨襪、氈襪等。

東漢時織襪技術較為高超,如新疆民豐大沙漠1號墓出土的東漢的足衣珍品,其所用之錦需要75片提花綜才能織成。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襪子多用麻布、帛、熟皮製成。傳說魏文帝曹丕有個美麗聰明的妃子,她覺得角襪粗拙,樣子難看,穿着不便,就試着用稀疏而輕軟的絲編織成襪子,並把襪樣由三角型改成了類似現代的襪型。於是,襪子由過去的"附加式"換成了貼腳的"依附式"。當然這樣的故事未必可信,但此時確實出現了絲織的襪子,叫做羅襪。曹植作《洛神賦》中就有關於這種襪子的描寫:"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唐宋時期

唐代貴族的襪子多用錦織成,唐馮贄《記事珠》中曾記述楊貴妃死後在馮嵬遺落錦襪一隻:"楊貴妃死之日,馮嵬媼得錦襪一隻。"

宋代出現了褲襪,從江西德安出土的綢女褲襪來看,這種襪子一般呈圓頭形,靿後開口,並釘有兩根絲帶,襪腳下緣縫有一周環繞的絲線,中間用絲線織成襪底。

元明清時期

元代棉花廣泛種植後,襪子多用棉布製作。

嘉靖年間,流行鎮江氈襪。萬曆以後,男子開始服油墩布襪。隨着手工業的發展,又出現了供貴族使用的白色羊絨襪,平民則穿旱羊絨襪。

清代民間的襪子一般也用棉布製成,貴族則用綢緞制襪。故宮所藏皇帝的襪子多以金緞為邊,通繡紋彩。1879年,歐洲國家將針織品輸入中國,洋襪、手套以及其他針織品通過上海、天津、廣州等口岸傳入內地。受其影響,商人們在沿海主要進口商埠相繼辦起了針織企業,襪子從此以後也多是針織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