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汝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2月21日 (五) 08:36 由 Lz123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黄汝良(1554~1646年)   黄汝良,字名起,号毅庵,因喜读《易》,改号易庵。晋江安平(今安海)人。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黃汝良(1554~1646年)   黃汝良,字名起,號毅庵,因喜讀《易》,改號易庵。晉江安平(今安海)人。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生。出身官宦世家,祖父黃伯善,嘉靖十九年舉人,浙江衢州府同知,權攝知府事,有政聲;父黃憲清,嘉靖四十三年舉人,廣東廉州司馬,以廉潔勤政見稱。汝良從小知書好學。萬曆十三年(1585年)鄉試中舉,次年會試第二名、廷誠二甲第十六名成進士,授翰林院編修。   萬曆二十年,汝良奉旨冊封趙王。藩王倨慢無禮,要在王府外安頓使節。汝良力爭,指出「天子無客禮」,堅持要入殿中行禮。冊封禮畢,隨即回京,所有饋贈禮物,一概謝絕不受。   汝良自萬曆二十年起,歷任南(京)、北(京)國子監司業,兩次出任江寧、應天典試官。在主考中,他堅持擇優錄取,從嚴從公,不避嫌怨。萬曆三十二年甲辰科會試,汝良以少詹事知貢舉,充任讀卷官。為嚴肅考場,他下令禁止催鼓,以免影響考生文思。這一科後來成為名臣的狀元楊守勤,就是由他選拔的。萬曆三十五年丁未科會試,汝良受命為會試總裁。正好此科主考官李廷機,楊道賓、黃國鼎均為晉江人,他們志節相同,持正不阿,從嚴不貸,都以為國選賢為己任,因此是科所選多賢才俊士,許多人後來成為輔弼卿相或名臣,單泉州就有探花張瑞圖,會魁楊道寅,進士楊瞿崍、林欲楫、蔡侃、蘇懋征等。   汝良對於朝政國事非常關心。萬曆二十七年,上疏請罷撤稅監、礦監,嚴懲不法監吏。時朝廷為彌補國庫匱缺,向全國各地派遣稅監、礦監榷征礦稅和其他雜稅,而榷稅太監大都貪酷橫暴,許多地方的百姓紛紛起來反榷征、殺稅監。朝臣言官曾不斷上疏,歷數稅監罪惡,諫阻罷榷,但沒能遏止,有些正直大臣反而或被罷或被貶或至受刑治罪。汝良不顧身家安危,多次上疏奏罷稅榷,揭露監丞胡汝煥等人的罪行。   萬曆三十三年,汝良遷為禮部右侍郎、教習庶吉士。他目睹朝政日非,即以母年垂暮為由,乞假侍養,沒有得到批准。後又連續9次上疏乞歸,均不批覆,直至母親去世,才獲准回鄉治喪守制。回安平後,杜門不出,家居17年,無意仕途。   天啟元年(1621年),汝良在群臣交相推薦下,起復為南京禮部侍郎,後北遷改任吏部侍郎,並要他修纂《實錄》,他竭力推辭,不許。   熹宗初立,朝政未修,百務廢弛。汝良上疏條陳政務「十策」,建議整頓朝綱,嚴明法紀,恢復宗法,整飭吏治。受到當權者猜忌,安排他出任南京禮部尚書。他乘此機會,再次乞歸回籍。   天啟五年,熹宗召復汝良為禮部尚書,兼掌詹事府,總裁《實錄》,汝良再三推辭,不准。翌年五月入都就職。時值魏忠賢把持朝政,專橫跋扈,大興讞獄,誅殺忠良。汝良嫉惡如仇,每與魏璫當面,除禮節性一揖後,即掉頭而去,不與交言,因而結怨魏璫。   汝良受命總裁編修神宗、光宗《實錄》,必然要涉及晚明宮廷「三大要案」。魏忠賢要為「三案」翻案,命其黨羽編撰《三朝要典》,主要內容為纂集萬曆、泰昌、天啟三朝有關「三案」的諭示、奏疏、檔冊,並加按語編成,目的在於阿諛魏忠賢,誣陷東林黨人,作一網打盡之計。並要汝良在編修《實錄》時,「凡事關三案者,均據《要典》補正」。汝良對此大為憤慨,不因權勢高壓而屈從,持正據實,嚴加駁斥,力保忠良。因此魏璫視汝良為眼中釘,而汝良也以事勢難為,堅請致仕。   崇禎元年(1628年),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嚴懲魏忠賢及其黨羽。汝良賦《太平歌》10首以誌慶。同時,就《實錄》和偽書《要典》有關三案一事,寫成《申大義、核信史》表章,上奏朝廷,議請為三案被害的忠臣楊漣、左光斗、高攀龍、袁化中、張慎行等人平反,提出要焚毀《三朝要典》偽書,校正《光宗實錄》中不實之詞,以重信史。表章上聞,得到讚許,詔加汝良為太子太傅,以原職起用。   汝良陛見,又上「時務八要」,其中有關「恤民、懲墨、節財、練兵」諸條,得到嘉許。在文華殿召見時,汝良以「加派疊征,民命不堪」,直言不諱地勸告思宗「減征、輕賦」,以蘇民困。當時,朝廷正命群臣推薦首輔(宰相),許多人都矚目汝良。適值汝良上奏《祈雨疏》表章,文中批評時政,語氣切直,觸犯思宗的「尊嚴」,此議遂罷。   崇禎八年,汝良以年邁體衰,乞請休退歸里。辭朝陛見時,仍諄諄進言,請思宗「培元氣,持大體,急先務,寬小過」。崇禎十五年,思宗親下敕書,遣官饋送彩印羊酒到汝良府中存問。   汝良晚年居家,仍然念念不忘國事。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鄭成功在安平舉義抗清,得到汝良的大力支持,「自傾倉廩以助軍需」。是年無疾而終。著有《河干集》、《野紀朦搜》、《東宮大學講章》、《歷朝奏疏》、《皇明樂律志》、《山居聯句》諸書。   [以上內容由"坦然312"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