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甲午中日戰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7月8日 (一) 22:14 由 香儿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名 称 中日甲午战争 地 点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威海、黄海北部 时 间 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 参战方中国,…”)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名 稱 中日甲午戰爭 地 點朝鮮半島、遼東半島、山東威海、黃海北部 時 間 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 參戰方中國,日本 結 果 日本獲勝,簽訂《馬關條約》 參戰方兵力 清軍630000人 參戰方兵力 日軍240616人 傷亡情況 清軍31500人陣亡 中日甲午戰爭 同義詞 甲午中日戰爭一般指中日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1]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日軍13306人死亡(1132人陣亡,其餘為非戰鬥性減員) 主要指揮官光緒皇帝、李鴻章、丁汝昌;明治天皇、山縣有朋、伊東佑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