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履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2月25日 (二) 10:44 由 Lz123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 张履祥(1611—1674),字考夫,号念芝,世居桐乡县炉头镇杨园村,学者称为杨园先生。9岁丧父。母沈孺人教导说:“孔孟…”)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張履祥(1611—1674),字考夫,號念芝,世居桐鄉縣爐頭鎮楊園村,學者稱為楊園先生。9歲喪父。母沈孺人教導說:「孔孟亦兩家無父兒,只因有志,便做到聖賢。」益自勉自愛,刻苦攻讀。明天啟元年(1621),至錢店渡外祖父家就讀,次年,從陸時雍學《易》,後又師事諸明叔。15歲應童子試,成秀才。與同里顏統、錢寅、海鹽吳蕃昌友善,常以文行相砥礪。崇禎三年(1630),祖父去世,翌年,母亡故,家道中落,與兄相親相助,勤儉持家。崇禎六年,至顏統家任塾師。時東南文人結社之風甚盛,皆各立門戶,著書講學,甚或評議朝政。張溥、張采等集文士數千人立復社於蘇州虎丘,盛況空前。張履祥與顏統相約,不參與其活動。後,名人周鍾至桐鄉設館授徒,慕名求教者甚眾,亦不與交往。崇禎十五年,復赴杭應鄉試,未中。其時見黃道周於靈隱寺,黃氏勸以近名為戒,張履祥感佩銘記,終身服膺。後兩年去紹興拜劉宗周為師。劉氏歷任朝廷要職,大節彪炳,儒學兼崇朱(熹)、王(陽明),重誠意、慎獨,窮經、讀史,受教後深有所得。張履祥為學善思考取捨,後專意程(程顥、程頤)、朱,其學說大要以仁為本,修己為務,而以中庸為歸,窮理居敬,知行並進,親切平近,不尚辭辯。其一生潛心於義理,認為三代以上,孔孟是集大成者;三代以下,程朱是集大成者。時人把他和陸隴其並提,視為閩洛學派的正傳。後以劉氏《人譜》與程朱學說不合,乃另輯《劉子粹言》一書以作補救。明亡後,曾和海鹽何商隱、嘉興徐敬可、崇德呂留良等秘密聯絡,準備俟機恢復明室。後見大事無可為,乃息交絕遊,抗志不出,隱居鄉間,訓蒙自給,且凡以應科舉試而求教者,皆婉拒之,常告誡學童:讀有用之書,務經濟之學,毋專習制義。清康熙八年(1669),應呂留良聘至崇德南陽村東莊(今屬桐鄉市留良鄉)執教,訂《東莊約語》,教學生遵循,主張「學問固重實踐,然必自致知格物始」。又與呂留良等刻印程朱遺書、語類及先儒遺著數十種行世。其後在鄰近縣鄉從教30餘年。   張履祥極重農學,主張耕讀不偏廢,「門人當務經濟之學」,「治生以稼稻為先」。順治四年(1647)後,教學之餘,親自經營農業,歲耕田地各10餘畝。每屆農忙,必停館返里主持收種,或草履箬笠,送飯至田頭,或率家人下地勞作。他時常與老農交談,故熟諳農情,於蓺谷、栽桑、育蠶、畜牧、種菜、蒔藥諸行無不精通。順治十五年作《補農書》,以補湖州《沈氏農書》之不足。該書是應嘉興徐敬可的請求而寫的,重視植桑併兼顧水稻生產,對於耕種、養魚、釀造乃至編籬笆都有記述。因其有益於民生日用,刊行後流傳於東南各省,並為附近各府縣方志所摘引。後人評為「總結明末清初農業經濟與農業技術的偉大作品之一,是我國農業史上最可寶貴的遺產」。1957年,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組織力量來嘉興地區進行深入的調查,對《補農書》作專題研究,由學者陳恆力編成《初農書研究》專著,由中華書局出版,中共浙江省委、嘉興地委都曾號召並組織幹部學習。   張履祥立身端直,律己極嚴,勤勞儉樸,終生布衣蔬食,從不奢侈放誕。熱心社會公益,雖拒不與清廷合作,然有關鄉梓利弊興革者無不日夜縈懷,勉力成事。順治年間,浙北水旱頻仍,憫災民悽苦,痛農政失修,多次托人上 書當局治水未成,乃致函崇德曹射侯,縱論水利問題,建議分崇德桐鄉、嘉興海鹽和海寧三區,全局策劃,分批疏浚河道,以保無旱澇之患。後為有關當局採納。   康熙十三年(1674)五月,脾病發,仍抱病去東莊勸勉學生。不久即逝世。乾隆問,浙江學使立巨碑於墓前,題為「理學真儒楊園張先生之墓」。同治十一年(1872)奉旨從祀聖廟。後人贊道:「布衣禮兩廡,古今有幾人?」   著有《願學集》、《讀易筆記》、《言行見聞錄》等,後人輯為《楊園先生全集》。   [以上內容由"風雲變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