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刘黑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Zjg讨论 | 贡献2019年8月23日 (五) 13:18的版本 (added Category:隋朝军政人物 using HotCat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黑闼

刘黑闼(?-623年),貝州漳南縣(今河北故城東北)人,隋末唐初割據勢力。少時與竇建德為知己好友。隋末從郝孝德參加瓦崗軍,李密敗後,為王世充俘虜。後逃回河北,依附竇建德,封含東郡公,以驍勇多謀著稱。竇建德死後,劉黑闥召集竇建德舊部起兵,後自稱漢東王,建元天造,都於洺州。與唐朝多次交戰,先敗於秦王李世民之討,後死於太子李建成之徵。[1] 第一,李世民已經重創了劉黑闥,雖然劉黑闥再次捲土重來,但是實力大不如前。 第二,李建成利用了這次戰爭中當地人民的厭戰情緒,通過收買人心動搖了劉黑闥的根基。

人物生平

竇建德認為劉黑闥很是不凡,經常資助

劉黑闥,生卒年不詳,年輕的時候狡詐蠻橫,嗜酒好賭博,整天不務正業,但是同鄉竇建德認為劉黑闥很是不凡,經常資助他。 後來天下大亂,劉黑闥毫無意外的走上了造反的道路,先後投奔郝孝德、李密等人。 公元618年,瓦崗軍潰敗,劉黑闥被王世充俘虜,王世充一直聽說他勇猛強悍,便讓他擔任騎將,守衛新鄉(今屬河南)。

勢為恩主竇建德報仇雪恨,擔當起了反唐領袖的重任

不久率部逃回河北,投奔好友竇建德。在竇建德麾下,被封為漢東郡公,劉黑闥東西進兵,為夏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戰果豐碩,軍中稱作“神勇將軍”。只是可惜,竇建德在虎牢關前被李世民擊敗並且俘虜,夏政權也因此灰飛煙滅,而劉黑闥不願為唐朝效力,遂隱居於鄉野之中。 後來竇建德被唐朝處死,河北震動,忠於竇建德的部將紛紛起兵造反,而作為竇建德生前最信任的劉黑闥,義不容辭擔當起了反唐領袖的重任。 起義軍一路勢如破竹,連連收復失地,後來又在宋州擊敗唐朝名將左武候將軍李世績,生擒薛萬均兄弟,一時兵勢大盛。唐朝舉國震動,立馬派出了第一名將李世民出戰劉黑闥。

李世民出戰劉黑闥

李世民大軍抵達洺水,背靠河岸安營扎寨。同時,幽州都督羅藝也率軍從幽州南下。兩路大軍對劉黑闥形成夾擊之勢。羅藝首先給了劉黑闥一個下馬威,徐河(今河北保定東北)一戰,他大破劉黑闥的弟弟劉什善,“俘斬八千人”。 唐軍兩路近十萬人馬,連遭敗績,大將行軍總管羅士信也被殺了。 就這樣,你來我往,眨眼間,兩個月過去了。這日,劉黑闥在營中終於苦思出一計,他計劃以小股部隊偽裝主力猛攻李世勣大營,屆時李世民必然會率軍前來救援。李世民果然中計,被漢東軍重重包圍。關鍵時刻,又是尉遲敬德率領敢死隊殺入重圍,救出了李世民。 李世民死裡逃生,回到大營之後,高掛免戰牌。不愧是李世民,他想到一個一舉消滅漢東軍的方法。漢東軍糧草將盡,劉黑闥只得率大軍渡過洺水,與李世民一決雌雄。正在混戰之際,只見滾滾大水突然湧來,兩軍盡被淹沒。劉黑闥只得率殘部百人北走突厥。緊接著,李世民又順手平了徐圓朗。

太子李建成親率大軍與劉黑闥決戰

公元622年,劉黑闥借的突厥兵力,再次起兵反唐,唐朝任命淮陽郡王李道玄與原國公史萬寶討伐劉黑闥。但是劉黑闥連戰連勝,攻破唐軍,收復了大部分失地。此時唐朝調兵遣將,最終由太子李建成親率大軍與劉黑闥決戰。決戰期間,李建成屢次聽取謀士魏徵等人的建議,釋放已經俘虜的漢東軍戰俘,只要不再投靠劉黑闥,絕對既往不咎。此時,漢東軍的糧草已經消耗殆盡了。於是,漢東軍中開始出現了士兵逃逸的現象。

劉黑闥眼見形勢日趨不利,便趁著夜色悄悄地撤退到了館陶。李建成率大軍緊追不捨,劉黑闥且戰且退。到達饒陽城下時,劉黑闥回頭一看,身邊只剩下一百多人了,而且個個兒餓得眼冒綠光。老劉任命的饒陽刺史葛德威及時出現,熱烈歡迎劉黑闥入住饒陽。豈料,葛德威突然發難,劉黑闥猝不及防之下,失手被擒。隨後,葛德威獻城投降,並將劉黑闥執送李建成處。劉黑闥為恩主報仇,其氣節可敬可嘆,然而到最後還不是空將一腔熱血灑黃土。 [2]

历史评价

范愿:"汉东公刘黑闼果敢多奇略,宽仁容众,恩结于士卒。"

刘昫《旧唐书》:①"无赖,嗜酒,好博弈,不治产业"; ②"黑闼既遍游诸贼,善观时变,素骁勇,多奸诈。"

欧阳修等《新唐书》:"黑闼、开道,勇而无谋,顾其行师,祗是狂贼,皆为麾下所杀,驭众之道谬哉。"

史籍记载

《新唐书·卷八十六·列传第十一》

《旧唐书·卷五十五·列传第五》

历史遗迹

自古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李世民与刘黑闼的洺水之战,不仅载录于《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历史典籍,而且在永年县、沙河县等地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只不过这些遗迹是站在胜利者的角度而记载的。

如《新唐书》记载:"(永年县)狗山有太宗故垒,讨刘黑闼于此"。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和《畿[jī]辅通志》关于永年县狗山也都有"武德五年,太宗亲讨刘黑闼,于此立营"的记载。清《畿辅通志》关于沙河县大仓门山也有记载:"大仓门山,在县西一百二十里,亦名仓口,唐时尝置仓于此,以通馈饷,故名"。《畿辅通志》在关于大仓门山的记载中甚至还引用《大清一统志》进一步明确:"唐太宗为秦王时,击刘黑闼于河北,置仓于此,以通馈饷,故有仓门之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