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尼阿波利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9月20日 (五) 14:23 由 牛逼的土豪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历史
前往: 導覽搜尋

明尼阿波利斯是美國明尼蘇達州最大城市,位於該州東南部,橫跨密西西比河。面積151.3平方公里,市區人口407,207(2014年)都市區人口超過3,459,146 (2013年)。東與聖保羅毗鄰, 組成著名雙子城,包括附近郊縣在內,面積12626平方公里,人口約占全州總人口一半以上。

簡介

在1680年法國探險家到達這一地區之前,這裡唯一的居民是達科他蘇人。1820年-1825年,美軍在此修建斯內靈堡(FortSnelling),刺激這一地區的增長。達科他人為形勢所迫,出售了他們的土地,好讓從東部來的移民定居此地。1856年,明尼蘇達立法機構承認密西西比河西岸,今天的明尼阿波利斯具有鎮的地位。1867年,明尼阿波利斯通過合併成為一個城市,這一年連接明尼阿波利斯和芝加哥的鐵路開通,1872年又併入了東岸的聖安東尼市。該市名稱「Minneapolis」的命名者是該市第一位學校教師(schoolteacher),他將達科他語中表示水的詞「mni」和希臘語表示城市的詞「polis」組合成該市的名稱。明尼阿波利斯的綽號是「湖城」和「麵粉城」。

歷史

早期發展 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1821年在密西西比河聖安東尼瀑布附近建立。後移民漸增,在東岸形成聖安東尼村。19世紀中期向西岸發展。1872年兩岸居民點合併設市。早期經濟活動以利用瀑布水力、發展木材加工業為主。19世紀末隨着美國向中西部移民開發,大溯區乳用畜牧業和大平原小麥種植業已頗具規模,使地處兩大農區之間的明尼阿波利斯發展成為農畜產品加工中心。 二戰之後

密西西比河沿岸分布許多大型穀物倉庫,明尼阿波利斯穀物交易所是全國最大的穀物市場之一。亞麻油、乳酪業以及傳統的鋸木業也很發達。電子儀表、農業機械、運輸機械 等新興工業部門發展很快,在城市工業結構中漸居主導地位。工廠主要分布在市區南部。與聖保羅同為美國中北部地區水、陸、空交通樞紐,商業和金融中心。中央商業區位於密西西比河西岸, 有57層的IDC大樓、尼科萊特購物中心等主要建築物,溝通街道兩邊商場的高架風雨廊道為城市獨特的建築形式。文教設施有明尼蘇達大學、奧格斯伯格學院等高等學府,沃克藝術中心,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學院,以及美術館、博物館和音樂廳等。市內多公園,西南郊湖泊成群,風景優美,有明尼哈哈瀑布等遊覽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 是明尼蘇達州最大的城市。位於該州東南部,明尼蘇達河口附近。為密西西比航線頂端的入口港。東與聖保羅市隔河相望,構成密西西比河上一對著名的雙子城。明尼阿波利斯面積142.5平方公里,人口36.8萬(1990年)。聖保羅是該州的首府,面積134.7平方公里,人口27.2萬(1994年)。兩市共同的大市區包括附近郊縣在內,面積為12626平方公里,人口約269萬,占全州總人口的一半以上。

歷史

曾是德國和北歐移民選擇定居的目標,素有崇尚自由和創新的傳統。當地豐富的水力,促進了木材和麵粉工業的繁榮。現又進入了高科技城市的行列。明尼阿在印第安語中是「水」的意思,波利斯是希臘語「城」 的音譯,合在一起意為「水城」。密西西比河東的聖保羅的先驅者是法國人,後來大批愛爾蘭人和德國人湧入此地。1838年始建,1849年成為明尼蘇達州的首府,經濟主要依靠奶畜產品加工與河運。 明尼阿波利斯早期經濟活動以利用瀑布水力、發展木材加工業為主。1899年伐木業臻於極盛。後隨着美國向中西部移民開發,麵粉業成為主要行業。19世紀通鐵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五大麵粉公司總部所在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近代工業興起,城市不斷擴展。麵粉工業在國內居突出地位,產量僅次於布法羅,市區西部為現代化麵粉工廠集中地區。明尼阿波利斯穀物交易所為世界最大類物市場之一。亞麻油、乳酪業以及傳統的鋸木業也很發達。電子儀表、農業機械、運輸機械等工業也發展很快,在城市工業結構中漸居主導地位。工廠主要分布在市區南部。 1939年明尼阿波利斯環繞着密西西比河上唯一的瀑布——聖安東尼瀑布發展起來。磨坊主自從公元前1世紀就有開始利用水力的傳統。在早期,明尼蘇達北部的森林提供了伐木業的資源,該市則利用瀑布的水能興建了17個鋸木廠。到1871年,河流的西岸已經擁有23個企業,包括麵粉廠、毛紡廠、煉鐵廠、鐵路機械廠、棉紡廠、造紙廠和刨木廠。到1905年,明尼阿波利斯幾乎出產全美國10%的麵粉。在生產高峰年份,僅僅華斯本"A"麵粉廠一個廠家每天就能生產出足供製造1200萬塊麵包的麵粉。 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作為城市復興(urbanrenewal)的一部分,該市將橫跨25個街區(占市中心的40%)的大約200座建築夷為平地,摧毀了GatewayDistrict和MetropolitanBuilding等許多著名建築。 環境

明尼阿波利斯市內有22個輕盈秀麗的小湖,曲徑環湖,綠樹成蔭,花草繁茂。市內還有大小156座公園。中央商業區位於密西西比河西岸,57層的國際開發公司(IDC)大樓和尼科萊特購物中心是該市的主要建築。站在高層建築上遠眺,到處湖光粼粼,水天相映。新羅曼式的市政廳使人想起歐洲國家的宮殿。湖泊周圍的花園洋房,環境優雅寧靜,是理想的住宅區。由於明尼阿波利斯地處北方,與中國黑龍江中部屬同一緯度,冬季氣溫可降至零下30~40℃,積雪有時深達2米。為了方便行人,市中心大樓之間架起以玻璃密封的空中走廊,成為「天橋」,總長約五公里。即使是在天寒地凍的數九天,行人也不會受到嚴寒的侵襲。

明尼阿波利斯也是著名的文化城。設在這裡的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1851年)最負盛名,已培養出14位諾貝爾獎金得主。在化學,醫學,經濟學,物理學等方面它的師資質量之高是全美公認的。其他高等學府還包括奧格斯伯格學院(1869)、鄧迪工學院(1914)、明尼阿波利斯工藝美術學院(1886)、金谷信義會學院(1967)、中北聖經學院等。這裡還有以演出古典戲劇著稱的蒂尤·格思里劇院,它被認為是紐約百老匯之外最佳的劇場。明尼蘇達交響樂團與美國最優秀的樂團相比也毫不遜色。施密特音樂中心更在其劇院建築物外牆上畫上一部樂曲的全部樂譜。市內眾多的畫廊向人們展示了藝術新銳的近作。明尼阿波利斯藝術館陳列了歐洲古典大師們的油畫,而沃克藝術中心則顯示出現代藝術的風采。

氣候

明尼阿波利斯的歷史與經濟發展都與水密切相關,明尼阿波利斯的水域面積為58.4平方英里(151.3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6%。明尼阿波利斯市中心恰好位於北緯45°線南側,該市海拔最低處為209米。 哈里特湖(LakeHarriet)在冬季冰凍,這是冰河撤退時形成的一個湖泊明尼阿波利斯的氣候是美國上中西部氣候的典型。冬季嚴寒並且乾燥,而夏季溫暖,有時炎熱,而且常常很潮濕。根據柯本氣候分類法,明尼阿波利斯屬於夏季溫暖的濕潤性大陸氣候。各種天氣情況都會在該市發生,包括雪、冰雹、冰、雨、雷暴、龍捲風、霧等等。明尼阿波利斯歷史上記錄的最高氣溫為42.2°C(1936年7月),最低氣溫為-40.6°C(1888年1月)。最多雪的冬天是1983–84年,降雪量達到2.5米。 由於地處美國北部的位置,並且缺少大型水體緩和空氣,明尼阿波利斯在冬季經常遭受寒冷的北極氣團的襲擊,尤其是在12月、1月和2月。明尼阿波利斯-聖保羅都市區的年平均氣溫為7°C,成為美國本土年平均氣溫最低的都市區。

人口

明尼阿波利斯的居民極為多樣化,祖先來自五個大洲。在1850年代和1860年代,明尼阿波利斯的新移民來自新英格蘭和紐約,1860年代中葉,新移民來自北歐瑞典、挪威和丹麥。後來,新移民來自德國、意大利、希臘、波蘭和東南歐。來自俄國和東歐的猶太人起初主要聚居在該市北部,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大批移居到西郊。亞洲裔來自中國、菲律賓、日本和韓國。有2個族群曾經暫時被美國政府重新安置: 1940年代的日本人,和1950年代的印第安人。1970年以後,亞洲裔來自越南、老撾、柬埔寨和泰國。從1990年代起,大批拉丁美洲裔人口和非洲難民(尤其是索馬里難民)來到該市。 進入21世紀前後,明尼阿波利斯仍然延續了歡迎新移民的傳統。在1990年到2000年之間,該都市區在國外出生的居民增長了127%。 根據2010年普查,明尼阿波利斯市白人占63.8%(其中非西班牙/拉美裔白人占60.3%),黑人占18.6%,亞裔5.6%,美洲原住民占2.0%,西班牙/拉美裔(可能之前的任何種族)占10.5%。5歲以下居民占6.9%,18歲以下占20.2%,65歲以上占8.0%。居民中49.7%是女性。 與2005年美國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明尼阿波利斯的白人、西班牙裔、老年人和失業者比重較低,而18歲以上人群和大學程度以上者比重較高。 與2000年相比,該都市區的統計數據趨於離散,改換職業的比例較高,年輕人和白人較多,失業率較低。少數民族在教育方面落後於白人,只有15%的黑人和13%的西班牙裔擁有學士學位,而白人擁有學士學位的比例達到42%。明尼阿波利斯的生活水準仍在上升,收入水平是美國中西部最高的,但是黑人家庭收入的中值($17,000)低於白人家庭。黑人和西班牙裔居民擁有房屋的比例只有白人的一半,三分之一的亞洲裔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