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培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0月23日 (三) 10:15 由 LH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添加{{copyedit}}和{{unreferenced}}标记到条目)
前往: 導覽搜尋

張培爵 免費編輯 添加義項名 B 添加義項 ? 所屬類別 : 其他人物相關 張培爵(1876-1915),字列五,重慶榮昌人。中國民主革命先驅、辛亥革命元勛。1903年入四川省城成都高等學堂理科優級師範科。1904年創辦成都列五中學。1906年加入同盟會,辛亥光復重慶,被舉為蜀軍政府都督。成渝合併後,任四川都督府副都督、民政長。1913年,袁世凱調張培爵到北京,委其為總統府高等顧問。"二次革命"時,張培爵毅然辭去高等顧問職務,衝破阻力到天津英租界居住,以開設機車廠為掩護,繼續從事秘密的反袁鬥爭。1915年2月20日,張培爵遭袁世凱誘捕,並捏造張培爵是"血光團"暗殺集團之要員,掌握相關動態機要,當年4月17日被害於北京宛平,就義時年僅39歲。1934年南京國民政府頒令褒揚,追贈為烈士,1935年國民政府明令國葬。1944年榮昌區人民在城南臥佛寺為他建了墓園(1982年重建)。1944年7月,為緬懷張培爵先生,重慶市滄白路上建起了一座"張烈士培爵紀念碑"。

 5

本詞條 名片文字過長, 歡迎各位 編輯詞條,額外獲取5個金幣。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張培爵

別名 張列五

國籍

中国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重慶市榮昌區榮隆鎮

出生日期 1876年


逝世日期 1915年

職業 中國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政治家

畢業院校 四川高等學堂(今四川大學前身)

信仰 三民主義

主要成就 中國民主革命先驅、辛亥革命元勛

代表作品 《張列五先生手札》

目錄 1生平述略 2革命生涯 3後世紀念 摺疊編輯本段生平述略 重慶蜀軍政府都督張培爵 重慶蜀軍政府都督張培爵

張培爵(1876-1915),字列五,號智涵、志韓,重慶榮昌人。出生於一個三代世醫家庭。自幼入私塾讀書。

1899年中秀才,入榮昌縣學。

1904年春,考入成都"四川高等學堂"(今四川大學前身),肄業理科師範。

1906年,結識同盟會員謝持,逐步接受反清革命思想,加入同盟會。此後,在成都創辦書報社,積極從事革命宣傳活動。次年與熊克武等人密謀江安、瀘州、成都起義,均遭失敗。

1910年,應同盟會重慶支部負責人楊庶堪之邀,赴渝擔任重慶府中學學監,以教書辦學為掩護,密謀在渝起事。又與楊庶堪、朱之洪等人組織"乙辛學社",作為重慶同盟會核心組織。

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爆發後,重慶黨人決定發動起義,他負責編制起義計劃,運輸武器彈藥。11月5日,同盟會員夏之時在龍泉驛率所屬新軍起義,經簡陽、安岳直赴重慶。22日,他組織各界群眾數千人在朝天觀召開獨立大會,迫使重慶知府鈕傳善繳印反正,當即迎接夏之時軍入城。"蜀軍政府"正式宣布成立,他被推舉為都督,簽署頒布軍政府政綱、對內和對外宣言,又着手整頓軍隊,建立統一的革命武裝。大漢四川軍政府在成都成立後,積極謀求成、渝兩軍政府合併,並顧全大局,電請將正都督讓於尹昌衡,自己就任副都督。後尹昌衡受命入藏西征,他改任民政長。自成渝合併後,軍閥勢力漸漸抬頭,矛盾日甚,他遂萌退志。11月,袁世凱調他入京諮詢川政,任為總統府高等顧問,暗中卻加以監視。他堅請辭職,以病為由退隱天津,暗中繼續進行反袁活動。

1915年,被袁世凱下令逮捕入獄,同年3月被害。

1934年,南京國民政府追贈他為烈士。

1944年榮昌區人民在城南臥佛寺為他建了墓園,1982年重建。

著有《張列五先生傳札》。

摺疊編輯本段革命生涯 1906年,加入同盟會重慶支部的核心。次年與熊克武等黨人聯絡新軍與會黨共謀江安、瀘州、成都起義,均告失敗。1908年走川南各縣發動起義,繼轉重慶,宣統元年(1909年),參與組織"乙辛學社",作為同盟會重慶支部的核心。1910年,經楊庶堪(楊滄白)介紹任重慶府中學學監,以三民主義教育青年學生,發展同盟會員,策劃革命活動。在楊滄白領導下,重慶府中學成為重慶革命運動的樞紐。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爆發後,張培爵與各路革命黨人密謀策劃,派人到川東南各縣活動,促使豐都、忠州等縣先後起義,參與領導了推翻清朝川東政權的武裝起義。

武昌起義爆發,與該校監督、同盟會領導人楊庶堪等於11月22日發動重慶辛亥起義,宣布重慶獨立。

由於張培爵對重慶辛亥革命的重要貢獻,重慶"蜀軍政府"成立後,他被革命黨人推舉為重慶"蜀軍政府"都督。蜀軍政府派人到資中與入川湖北新軍聯繫,策動其起義,處決了領軍入川鎮壓保路運動的滿清大員端方、端錦兄弟。在"蜀軍政府"支援和影響下,川東南各地紛紛起義,計57個州縣宣布接受蜀軍政府領導。成渝兩軍政府合併後,1912年3月任"四川軍政府"副都督,不久,四川實行軍民分治,改任民政長。

1912年8月25日,同盟會等5團體正式改組為國民黨,在北京召開成立大會,出席並與閻錫山、張繼、李烈鈞、胡瑛、王傳炯、溫宗堯、陳錦濤、陳陶遺、莫永貞、褚輔成、松毓、楊增新、于右任、馬君武、田桐、譚延闓、沈秉堃、徐謙、王善荃、姚錫光、趙炳麟、柏文蔚、孫毓筠、景耀月、虞汝鈞、張琴、曾昭文、蔣翊武、陳明遠一起被推舉為參議。

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排斥革命黨人,同年10月將他調往北京,委以總統府高級顧問官虛職。次年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潛至上海,資助黃興取南京,事敗避居天津租界內。1914年與海外同盟黨人聯絡,謀劃再舉。1915年4月17日被殺害於北京苑平。

摺疊編輯本段後世紀念 1916年6月,其遺骨由朱之洪運回榮昌區榮隆場野鴨塘安葬。


1934年南京國民政府頒令褒揚,追贈為烈士。

1935年國民政府明令公葬。

1944年7月,由國民黨中央執委會決定修建的"張烈士培爵紀念碑"在重慶炮台街(今重慶市滄白路)竣工落成,以紀念張培爵為建立民國立下的功績。榮昌人民在城南臥佛寺側修建烈士墓園,重新舉行了烈士遺骨遷葬儀式。

1982年,榮昌區人民政府為緬懷先烈,教育後代,將烈士遺骨又重新遷葬於城北海棠公園內的烈士陵園。[1]

2011年10月9日上午,中國民主革命先驅、重慶蜀軍政府都督、辛亥革命元勛、四川大學著名校友張培爵銅像暨紀念館開館儀式在榮昌舉行。[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