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紹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0月29日 (二) 17:59 由 Lyn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人物生平
前往: 導覽搜尋

唐紹儀,中華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國民黨政府官員。

基本信息

本名: 唐紹儀 別名: 唐少川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62年1月2日 出生地點: 廣東香山縣(今珠海唐家灣鎮唐家村)
逝世日期: 1938年9月30日 逝世地點: 上海廣慈醫院(今瑞金醫院)
參加政黨: 中國同盟會 信仰: 三民主義
教育背景: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職業: 政治活動家、外交家
主要成就: 維護中國外交權益;推進民主共;清末南北議和北方代表
任職經歷:

駐朝總領事;清政府總理總辦;山東大學第一任校長;
中華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校長

人物介紹

唐紹儀(1862年1月2日-1938年9月30日),又名紹怡,字少川,1862年1月2日生於廣東香山縣(今珠海唐家灣鎮唐家村),清末民初著名政治活動家、外交家、清政府總理總辦、山東大學第一任校長,中華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國民黨政府官員。曾任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校長。

自幼到上海讀書,1874年成為第三批留美幼童,赴美留學,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1881年歸國。曾任駐朝鮮漢城領事、駐朝鮮總領事、清末南北議和北方代表、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等,為中國主權、外交權益及推進民主共和作出了重要貢獻。與孫中山政見分歧後,政治消沉,後任中山縣縣長。上海淪陷後,與各方曖昧不明,引起多方揣測,置自身於險境。盛傳日敵擬利用紹儀等組織華中偽政府,蔣介石下令戴笠派特務趙理君刺殺唐紹儀。1938年9月30日,喬裝後的國民黨軍統人員假借品評一隻宋代青瓷花瓶為名,來到他家,投其所好,請他品評珍貴文物。就在唐紹儀將注意力集中在他所嗜好的青花瓷時,暗殺人員在此伺機拔出藏在盒內的砍刀活活地將他劈死。這成為當時上海灘以至全國轟動一時的政治事件。

唐紹儀,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外交家,促成辛亥革命、南北議和。任過清政府總理總辦、「中華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國民黨政府官員。曾任北洋大學校長,山東大學第一任校長,還是復旦大學創辦人。這是一個歷經近代中國歷史風雲,並在每一歷史風雲關口都留下個人顯赫印記的政壇精英。

自幼攻讀經史,極有穎悟力。12歲讀高級塾館時,塾師發現他異於一般學生,常在友人面前誇讚這位高足。於是,唐紹儀的大名為縣學政耳聞。恰巧,清廷為培養「新學人才」,在已送出兩批留洋學童出國之際,仍到處尋覓可造之才,年僅12歲的唐紹儀順理成章地被縣學政看中並向省里舉薦,因而得到朝廷的官費,被第三批派出留學美國。

談判高手讓弱國「有」外交   唐紹儀隨清廷所派的第三批留學生赴美留學,從小學、中學,升至哥倫比亞大學文科。1881年,唐紹儀畢業,是最年輕的學成者之一。這年,清廷下詔,留美的第三批學生「海歸」了。   年僅19歲的唐紹儀回到祖國。作為清廷重點培養對象,他被派到朝鮮,擔任朝鮮海關幫辦的秘書(作為宗主國,當時中國直接掌管朝鮮的外交、海關等事務)。他辦事幹練,頗受好評。1885年,袁世凱奉詔出使朝鮮,主「辦理朝鮮交涉通商事務」。袁對自幼出國學外文、中外皆通的屬下唐紹儀十分看重,兩人由此成為知交。唐升任為駐朝鮮交涉通商書記官,成為袁在朝鮮期間的「主將」。數年後,在甲午戰爭打響之前,有情報顯示日本人決心刺殺抗日最力的袁世凱,為協助袁撤離,唐紹儀親自帶着兩支槍、兩把刀、兩匹馬,連夜護送袁世凱到英國軍艦上。託庇於袁世凱的大力提攜,加上本身與李鴻章的特殊關係,唐紹儀在甲午戰爭後,成為中國首任駐朝鮮總領事,時年33歲;隨後又隨改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回到家鄉廣東任職;當袁世凱出任山東巡撫時,他協助袁處理最為棘手和微妙的外交事務,為袁平安度過1900年的義和團及八國聯軍之禍立下汗馬功勞。   1901年,袁世凱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成為國家重臣之一,唐紹儀也被任命為天津海關道,成為「道台」大人,一直到1904年。在極其複雜的環境下,他參與了從八國聯軍手中接收被占的天津,處理涉外事務,以及督察稅務、清理金融等工作。在天津,他還創辦了電報學堂,招收15歲左右的「幼童」前來學習。   1904年。繼「留美幼童」中出現了第一個大臣梁誠之後,唐紹儀以其精通外語、熟悉洋法的卓越才幹,被清廷任命為外務部右侍郎,作為「大清國大皇帝特派欽差全權大臣」,奉命赴印度,和英國談判西藏問題。   19世紀末,在英國出現了吞併西藏的主張。英國以防俄保印為名,發動侵藏戰爭。1904年8月,英軍侵入拉薩,強迫西藏地方部分官員,簽訂了實際上使西藏地方成為英國的勢力範圍《拉薩條約》。對這個條約,清政府不予承認,英國不得不與中國重開談判。捍衛中國對西藏所擁有主權的歷史重任,倏忽間落在了唐紹儀肩頭。   1905年2月,中英雙方在印度加爾各答舉行談判。英國代表弗利夏面對身着朝服、胸掛珠串的清朝大臣唐紹儀,連起碼的禮節也不講,十分蔑視地斜靠着椅背,架着二郎腿。唐紹儀不予理睬,抖一抖官服,也面向弗利夏而坐。停頓良久,唐紹儀以非常流暢的英語發表講話,他避開談判內容,開始大談「各國憲法大綱」,有的章節倒背如流,隨即又轉入對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體、地貌、物產、人情、風土等的評述。弗利夏不知不覺已是正襟危坐,他沒想到清廷大臣中居然有這麼精明的外交通,不得不趕緊起立,脫去手套,隔案與唐紹儀握手,以補失禮。然後,雙方正式轉入話題。   進入正題後的唐紹儀態度強硬,他的發言緊扣一個中心,即應該廢除英藏簽訂的《英藏條約》,因為這個條約撇開了主權的中央政府,英方與中國地方政府簽署的條約是不合法的。會上雖未能完成預定的目標——廢約,但說服了弗利夏,他承諾將把唐紹儀擲地有聲的講話帶給英方,唐紹儀談判初步勝利。   1906年,英國駐中國公使薩道義受英國政府之託,與清政府在北京再開談判。唐紹儀再次奉命以清政府專使身份,與薩道義見面。   經過幾番激烈談判,最終薩道義代表英國政府,唐紹儀代表清政府,簽訂了《中英新訂藏印條約》,廢除了兩年前英藏雙方簽訂的所謂《英藏條約》,使英政府承認西藏是中國的一個地方政府,從屬於中國。在腐朽的晚清政府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不平等條約的背景下,這不能不說是一次少有的外交勝利。   辛亥革命再當談和代表   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城頭的槍聲,敲響了埋葬封建帝制的喪鐘。清廷本已將袁世凱廢掉,驅逐出京,革命形勢逼人,朝廷里卻是山窮水盡。無奈還是啟用廢臣袁世凱,請其出山,率兵南下鎮壓革命軍。袁世凱審時度勢,抓住首戰告捷的好時機,向黎元洪提出議和,英國公使亦從中斡旋。黎元洪也是求之不得,與革命黨人商量,做出「虛臨時總統位之席以待袁君反正來歸」的決議。

人物生平

時間 事件
1862 1月2日,唐紹儀出生於廣東珠海唐家灣鎮唐家村。
1874 成為第三批留美幼童,赴美留學,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
1881 被召回國,入天津水師附設的洋務學堂讀書。
1882 唐紹儀以德國人穆麟德的隨員前往朝鮮襄助海關事務。
1884 遭遇甲申政變,唐臨危不懼,持槍堅守穆麟德宅,給也在朝鮮的袁世凱深刻印象,並使兩人成為莫逆之交。
1885 到天津稅務衙門任職。隨後被派往朝鮮辦理稅務,成為清政府駐朝鮮大臣袁世凱的書記官和得力助手。
1889 年底被委任為駐龍山商務委員,即駐朝鮮漢城領事,在任上表現出幹練的外交才能。在朝鮮期間,唐紹儀與當時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的袁世凱建立友誼。
1895 被清廷派遣為駐朝鮮總領事。
1898 9月,唐紹儀因奔父喪返國,結束其出使朝鮮近10年的外交生涯。
1901 袁世凱擢升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他重用唐紹儀為天津海關道。唐紹儀在任期間,辦理接收八國聯軍分占的天津城區、收回秦皇島口岸管理權等事務,成就斐然,令同僚們刮目相看。袁世凱亦上奏朝廷,稱讚唐紹儀出色的表現和能力。
1904 清朝政府任唐紹儀為全權議約大臣,赴印度與英國代表談判有關西藏問題。唐紹儀堅持民族立場,運用靈活的外交手段,力主推翻英國與西藏地方政府簽訂的所謂《拉薩條約》,挫敗了英國妄圖將西藏從中國領土中分割出去的陰謀。
1906
  • 4月,中英簽訂《續訂印藏條約》,雖然英國取得從印度架設電線通往西藏已開商埠的特權,但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對西藏的領土主權。 唐紹儀在西藏問題談判中的成就,使他晉升為外務部右侍郎。此後,唐紹儀參與主持中日、中俄關於東北問題的談判。在客觀條件十分不利的情況下,他力爭避免損失過多的權益,抑制了日本在東北擴張侵略的野心,並完全拒絕了俄國企圖保留在東北利益的要求。
  • 唐紹儀先後被委任為全國鐵路總公司督辦、稅務處會辦大臣、郵傳部左侍郎。他主持路政後,着力擴大我國在外資鐵路中的行政管理權和挽回鐵路借款方面的損失。由於他的力爭,滬寧鐵路的續借款由原定的9折改為9.55折,總管理處由原來華員2人、洋員3人組成改為只設華員總辦1人,洋員在總辦主管下分理部門職能。在廣九鐵路合約的談判中,唐紹儀把用人用款之權從英國人手中爭回,由兩廣總督一手經理。
  • 唐紹儀是近代第一位致力於收回海關控制權的人。1906年,他以稅務處會辦大臣之職主持全國稅務總署的工作,上任伊始,他即宣稱:此次奉命辦理海關稅務,實為收回稅權之一大關鍵,且海關為中國海關,聘用洋員自應歸中國節制。今雖時事艱難,無所措手,亦當力任其難。唐紹儀在稅務部署成立之時,即電召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及各關稅務司到京城聽訓。過去壟斷海關稅務司職位數十年的洋員,如今不得不收斂其威風,在稅務處會辦大臣的統轄下辦事了。
1907 唐紹儀被聘任奉天巡撫,並負責東北地區的對外交涉。他企圖引進英、美資本,修築一條貫穿東北全境的鐵路,以制約日本,但英商在日本的抗議下退縮了,之後唐紹儀又打算聯美制日,計劃依賴美國資本開發東北來遏制日本。翌年,美國以部分庚子賠款退還中國政府,唐被派為專使,赴美活動。在美期間,他鼓動美國財團到東北投資,並以考察財政為名,訪問歐洲日本等八國。但日本拉攏美國搶先簽訂日美協議,使唐紹儀的計劃落空。
1908 10月,唐紹儀從上海經日本到美國,後從美國到歐洲。
1909 7月回到北京,此行他作為清政府特使秘密訪問美國,推動中德美聯盟和裁厘加稅事,雖獲美國總統接見,但未取得進展。
1910 唐紹儀曾一度被任命為郵傳部尚書,但不久即辭職。

人物關係

唐紹儀先後娶妻妾4人、育6子13女,其中不乏佼佼者。

唐紹儀娶妻張氏(?-1979):
長女 唐寶珠(?-1979,夫諸昌年)
次女 唐寶璋(夫張謙)
長子 唐榴(1899-1979)
次子 唐棟(早夭)
唐紹儀娶妾某氏:
三女、四女 均早夭
五女 唐寶玥(又名唐梅,夫顧維鈞)
唐紹儀娶妾鄭氏(朝鮮人):
六女 唐寶琄(夫梁寶暢)
七女 早夭
八女 唐寶玫(1902-1941,夫甘鑒先,後岑德廣)
三子 唐柱(1912-1976)
唐紹儀最後娶妻吳維翹:
九女 唐寶璉(1914-1925)
十女 唐寶玧(1915-1923)
十一女 唐寶瑢(1916-?,夫諸昌齡,後佘守廉)
四子 唐梁(1916-1969)
十二女 唐寶珅(1920-1978,夫李成義)
五子 唐櫟(早夭)
十三女 唐寶珊(1930-2013,夫曹培慶)
六子 唐楗(1935-)

人物寫真

更多圖片請點擊:唐紹儀圖冊

組建內閣

第一次唐紹儀內閣:成立於1912年3月13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制立後的第一個內閣,也是袁世凱擔任大總統時期的第一個內閣。

職位 姓名 備註
國務總理 唐紹儀
內務總長 趙秉鈞
外交總長 陸征祥 當時系駐俄大使,故由胡惟德署理
財政總長 熊希齡
陸軍總長 段祺瑞
海軍總長 劉冠雄
司法總長 王寵惠
教育總長 蔡元培
農林總長 宋教仁
工商總長 陳其美 未就任,由王正廷署理
交通總長 唐紹儀 兼,後由施肇基代理
參謀總長 黃興 未就任

第二次唐紹儀內閣:成立於民國11年(1922年)8月5日,結束於同年9月19日。國務總理唐紹儀並沒有到任。

職位 姓名 備註
國務總理 唐紹儀 沒有到任,王寵惠代理,兼任
內務總長 田文烈
外交總長 顧維鈞
財政總長 高凌霨
陸軍總長 張紹曾
海軍總長 李鼎新
司法總長 張耀曾
教育總長 王寵惠 兼任
農商總長 盧信

人物軼事

結拜袁世凱

  1884年12月,朝鮮發生親日反華的甲申事變。總理朝鮮營務的袁世凱率兵鎮壓。在平亂過程中,袁世凱認識了唐紹儀,並義結金蘭,成為拜了把子的兄弟。晚清亂世中,袁世凱可謂一代梟雄。在袁的關照下,唐紹儀從一小「科員」,官至晚清「正部級」大員。期間,唐紹儀在朝鮮16年「基層鍛煉」摸清了洋人脾性。回國後,唐紹儀先後出任津海關道、西藏議約全權大臣、外務部侍郎、奉天巡撫、赴美專使大臣、郵傳部尚書。外交、海關、郵電、省長的職位竟當了個遍,可見其才幹之能。[1]

主導南北議和

  辛亥革命的槍炮聲徹底震碎了中國2000多年的帝王夢。時局紛擾之中,革命黨和北洋軍閥要找張安靜的桌子坐下來談判。曾擔任清廷內閣總理又喝過洋墨水有新思維的唐紹儀被推到歷史的前台來。在上海,長達14天的議和談判涉及停戰、政體、國民會議和優待清室條件等問題,唐紹儀把握得不差毫釐。雖然袁世凱在背後一直敲打着自己的「算盤」,但談判本身卻相當順利,尤其是唐紹儀的表現,並沒有辜負南方革命黨人的希望。

最後一抹亮色:布衣縣長

  以後的歲月中,唐紹儀對南京國民黨政府持觀望態度,蔣介石數度要他出山任職,他僅掛名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的空銜。然而1929年,南京政府決定將孫中山故鄉中山縣升格為全國模範縣,並決定成立「中山縣訓政實施委員會」時,唐紹儀卻爽快地答應了孫科等人的邀請,出任該委員會主席,督導縣政府實施訓政。後乾脆不計名位高低,待遇多寡,自告奮勇地走馬上任做了中山縣長。   擔任縣長伊始,唐紹儀集中精力實施建設模範縣的計劃。他通過鼓勵集資興辦實業、興建港口公路、同時大力發展教育事業,使中山的民生得到極大改善,文化教育事業昌盛一時。他在這個「七品」任上十分注意為政清廉,革除官吏衙門陋習,並微服察訪,及時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桑梓百姓送他「布衣縣長」的雅號。至今中山還流傳着他的逸事,說他修馬路的時候,碰到土地公公擋路,民工不敢動,他就用手杖敲敲土地公的頭,然後讓民工下手。馬路修好之後,下水道的井蓋老是被偷,於是他下令在井蓋上鑄上「盜買與盜賣,均罰五十元;報信或引拿,均六成充賞」字樣,後來就沒有人偷了。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幾次公開用唐紹儀「當了總理再當縣長」的例子,教育幹部能上能下。   但是,唐紹儀的所作所為遭到廣東軍閥陳濟棠的排擠。1934年10月,陳濟棠通過親信在中山唆使縣兵發動譁變,包圍唐紹儀的寓所,逼其去職。事後,唐紹儀舉家寓居上海,再不過問政治。   1938年9月30日,唐紹儀在寓所遭不明身份人暗殺,至今仍成一段懸案。他留給子女的訓導是:「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2]

人物評價

新中國建立之後,由於諸多原因,這位滿清的侍郎、尚書、巡撫,民國的第一位責任內閣總理唐紹儀的事跡,一直被塵封,除了史學界,鮮有人評判其是非功過。

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幾次用唐紹儀「當了總理再當縣長」的例子,來教育幹部能上能下、安居其位。 [3]

1953年,美國第31任總統胡佛出版《回憶錄(The Memoirs of Horbert Hoover)》,其中多次提到好友唐紹儀。對他的評價是:「為人正直,有才幹,對中國的未來懷有遠大的抱負。」

1986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珠海市委員會與有關專家學者聯合召開「唐紹儀學術研討會」。會上給予了唐氏業績以客觀公正的評價,引發社會各界的關注。大家才知道,清末民初新舊交替之際,在全國政壇還出現過這麼一位超前人物,如此愛國。唐的家鄉珠海市人民政府撥款為唐紹儀的故居修葺,整舊如舊,盡力恢復其本來面貌,並於1992年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4]

生前故居

唐家古鎮山房路99號

唐紹儀故居位於唐家古鎮山房路99號。由並連成一整樓的前後兩座組成,后座為唐紹儀祖父於清朝所建,前座為唐紹儀於1929年所擴建。唐紹儀在此出生和生活過。唐紹儀故居是兩間兩層並連成一座的樓房,闊12.3米,深11.6米,右間建於清代,為唐紹儀祖父所建,左間擴建於1929年,為唐紹儀本人所建。1980年被公布為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唐紹儀自少年赴美留學歸來後,曾於1910年、1914年、1921年、1929至1934年4次回故鄉居住過,並修建"小玲瓏山館""私家園林"和"望慈山房"別墅。在1932年任中山模範縣縣長期間,將"小玲瓏山館"改為"共樂園"公開贈給唐家鄉。"望慈山房"別墅曾是唐紹儀任中山模範縣縣長時的辦公室,1989年3月3日,唐紹儀的遺孀吳維翹率子唐楗、女唐寶瑢和唐寶珊回故鄉時,將"望慈山房"捐獻給唐家鎮人民政府作老人活動中心。 1987年和1994年,珠海市人民政府分別將唐家共樂園和唐紹儀故居(包括"望慈山房")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出資修繕。

武康路40弄1號

位於上海市徐匯區武康路40弄1號,唐紹儀的大女婿諸昌年之寓廬。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出於安全考慮,唐紹儀從大西路(今延安西路)避居到女婿的這幢宅邸。每天深居簡出,做起了上海的寓公,平素在家中以欣賞古玩自娛。然樹欲靜而風不止,唐紹儀崇高的政治聲望與長久的從政經歷早就引起了日本方面的注意。同時遷往重慶的蔣介石政府也開始做唐紹儀的工作。不知是何原因,這位昔日的總理一直態度曖昧,沒有明確立場。重慶政府擔心他最終被日本人拉攏去,就下決心派軍統特務將其刺殺於家中。1938年9月30日上午唐紹儀被軍統刺殺,下午在廣慈醫院(今瑞金醫院)去世。當年這個暗殺事件被廣為報道,震驚全國。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