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1月22日 (五) 13:58 由 Sisley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李汾(1192-?)金代官員。本名讓,字敬之,後字長源,太原平晉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為元好問"平生三知己"之一。

生平簡介

舉進士不第,入史院書寫,因他詩名很大,受到推薦,被闢為國史館書寫。《中州集》小傳說「長源素高亢,不屑一世,乃今以鬥食故,人以府史蓄之,殊不自聊」。而那些科舉出身的編修官們,很有些人不懂史學、甚至連史家體例也弄不清楚者。當他們「刊修之際,汾在旁正襟危坐,讀太史公、左丘明一篇或數百言,音吐洪暢,旁若無人。既畢,顧四座漫為一語云: '看!'」(《金史·李汾傳》)這當然激怒了那些編修官們,雷淵李獻能尤為切齒。他們給李汾加上謾罵長官的罪名,最後李汾被迫離開了史館。後為武仙署掌書記,金亡,長源勸仙歸宋。未幾,為仙麾下所殺(一說絕食死)。

《搜神記》

《搜神記》為東晉初年史學家干寶編撰,全書凡二十卷,共有大小故事454個。作者在《自序》中稱,「及其著述,亦足以發明神道之不誣也。」(《搜神記·自序》)。就是想通過蒐集前人著述及傳說故事,證明鬼神確實存在。故《搜神記》所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也有不少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雜糅佛道。文章設想奇幻,極富浪漫主義色彩。鬼神信仰」在中國有悠久的傳統,它與山川祭祀、祖先祭祀並列。自商周以來,歷代帝王無不親登祭壇祭祀,而記載神鬼傳說的典籍。除《楚辭》、《淮南子》外,《搜神記》稱得上其中的集大成者。[1]

元好問與李汾作詩互誚

元好問與李汾各有詩名,互不相容。李汾好憤怒,元好問喜滑稽,兩人常互相譏誚。元好問曾作《金谷怨》一詩詠宮中事,李汾見後,即作《代金谷佳人答》一詩相拒。《元詩紀事》卷三十引《歸潛志》:「元裕之、李長源同鄉里,各有詩名,由其不相下,頗不相成。李好憤怒,元嘗云:'長源有憤擊經。'元好滑稽,李輒以詩譏罵,元無如之何。元嘗權國史院編修官,時末帝召故駙馬都尉僕散阿海女子入宮,俄以人言其罪,又蒙放出。元因賦《金谷怨》樂府。李見之,作《代金谷佳人答》一篇,以拒焉。一時士人,傳以為笑談。」[2]

李汾出關東遊,與元好問相交最深。二人身世均有特殊處,李汾是沙陀李唐皇族後裔,元好問是鮮卑元魏皇族後裔。雖然祖先功業已成陳跡,但對他們的胸襟氣度,卻不可能沒有影響。也許,處境越困厄,那種刺激越強烈。當時他們心雄萬夫,慷慨豪爽。元好問《水調歌頭·與李長源遊龍門》中「一笑青山底,未受二毛侵」,正反映了這對青年人對來日方長充滿自信。李汾的壯懷激烈、豪放慷慨,令元好問感嘆。元好問《雪後招鄰舍王贊子襄飲》詩中說「君不見并州少年作軒昂,雞鳴起舞望八荒,夜如何其夜未央。」自註雲:「并州少年謂李汾長源。」元好問詩中,或明指或意喻,多次稱李汾為李白騎鯨客,可見很讚許李汾的性情和詩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