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人民英雄紀念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2月28日 (六) 20:51 由 Wwxa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人民英雄紀念碑
人民英雄紀念碑
原文名 Monument to the People's Heroes

人民英雄紀念碑(Monument to the People's Heroes)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紀念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紀念碑,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心,在天安門南約463米。

人民英雄紀念碑通高37.94米,正面(北面)碑心是一整塊花崗岩,長14.7米、寬2.9米、厚1米、重60.23噸,鐫刻着毛澤東同志於1955年6月9日所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金箔大字。背面碑心由7塊石材構成,內容為毛澤東起草、周恩來書寫的150字小楷字體碑文。

快速導航 詞條圖冊關係表城市百科 中文名稱 人民英雄紀念碑 外文名稱 Monument to the People's Heroes 所屬國家 中國 地理位置 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心 占地面積 3000平方米 建議遊玩時間 3小時 景點級別 AAAAA級 代表景點 浮雕 門票價格 免費 開放時間 早7時--晚19時 所屬城市 北京 設計者 梁思成、魏長青、鄭振鐸、吳作人 展開 目 錄 1建立背景 2方案形成 決議 分歧 3詳情 總體構想 浮雕造型 鐫刻碑文 碑體巨石 史詩般的採石運輸 其他構造 4過程 緣起 背景 建成 5浮雕創作 《勝利渡長江》 石工貢獻 浮雕 6權威回顧 設計方案 位置朝向 建材選擇 精心施工 雕塑創作 綠地規劃 歷史經驗 7修繕記錄 8紀念郵票 9交通信息 10獻花儀式 國慶獻花 2012年國慶 2013年國慶 2014年國慶 2019年國慶 11立法保護 12詞條圖冊 1建立背景 人民英雄紀念碑(The monument to the people's heroes)是新中國成立後首個國家級公共藝術工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紀念碑,會聚了魏長青、鄭振鐸、吳作人、梁思成、劉開渠等一大批當時中國最優秀的文史專家、建築家、藝術家。從1949年9月30日毛主席親自奠基,毛主席的題字,原寫在信紙上,經過放大20倍,再把放大的字往石碑上刻。直至1958年5月1日正式落成,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耗時最長的大型藝術項目。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設不僅聚集了當時的能工巧匠,其碑石石料的採集場面也頗為宏大。紀念碑由17000塊花崗石和漢白玉砌成,其中采自青島浮山的紀念碑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大石料,是中國建築史上極為罕見的完整花崗石,其石坯長14.4米,寬2.72米,厚3米,重達320噸以上,採運工作歷時7個半月,於1953年4月1日動工至10月16日大石料運抵天安門廣場工地,從開採到運輸共計7116名工人參與其中。

據不完全統計,紀念碑從奠基到落成部分耗費就達3億餘元。[1]

1961年3月4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列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項,序號為33號。

2方案形成 決議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決議。

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隨即向全國各建築設計單位、大專院校建築系發出徵選紀念碑規劃設計的通知。到1951年,就收到140多件各種形式的設計方案和設計修改方案(截止最後定案時共收到240多件)。海外華僑也積極獻計獻策,僑領陳嘉庚組織華僑繪製了圖紙,並製作了水泥柱頭模型,花費15萬多元(舊幣)運費寄給人民英雄紀念碑建造工程處。

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正式成立。該委員會主任由當時北京市委書記彭真同志擔任,副主任由國際著名建築家梁思成同志擔任,秘書長為薛子正。

為了體現周恩來總理關於建築紀念碑目的在於「紀念死者,鼓舞生者」的指示,1953年3月首都興建委員會從240多種設計方案中精選出8種,向專業設計人員廣泛徵求意見。這8種設計方案包括:矮而分散的典型設計,高而分散的典型設計,做成三座門的設計,矩形主柱式碑形——高的典型設計,有瞭望台的設計,紅牆上立碑的設計,碑頂立群像的設計和最後被採用的碑形設計。

在眾多的設計方案構思中,設計意見有較大的差別。

分歧

當時分歧較大的意見有:

1.碑的下座要不要建成陳列室。

2.下層台階要不要作成檢閱台。

3.碑身要不要做成空的,頂部開窗,可供瞭望北京市容。

4.意見中分歧最大的是碑頂的造型,到底是建成寶頂歇山式,還是塑造英雄的群雕。因為這些意見不統一,使得工程難以啟動。

最後經主持這項工作的中央領導與有關方面初步協商,決定:

1.台基部分先按陳列室設計,留有改變的餘地。

2.因為已有天安門作為大檢閱台,下層平台決定不作檢閱台設計。

3.為維修方便,碑身做成空筒,但筒頂不開瞭望窗以維護紀念碑的莊嚴肅穆。空筒碑身也使得碑體重量大大減輕,連地下的混凝土在內,總重量只有一萬噸左右。(由於設計合理,當時雖然沒有考慮抗震因素,但紀念碑卻經受了唐山大地震的考驗)。

4.最難確定的碑頂暫緩設計,選意見最為集中的設計方案中的三個製成1∶5的模型,豎立在天安門廣場上,廣泛徵求全國人民的意見。

就在底層按陳列室設計全部鋼筋混凝土即將完成時,台基做成實體的意見又占了上風,他們提出的理由很有說服力:做成實體碑身顯得莊重穩妥,如下設陳列室,碑身則有架空不穩之感,這對於一座烈士紀念碑是不合適的。

關於紀念碑建在何處,也經過廣泛的討論。開始有人主張建在東單廣場,有人主張建在前門樓上,有人主張就中華門的原址建立,也有人主張建在西郊八寶山上。最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定將紀念碑設立在全國人民政治活動中心——天安門廣場。

3詳情 總體構想 人民英雄紀念碑位於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心,天安門南約463米、正陽門北約440米的南北中軸線上。它莊嚴宏偉的雄姿,具有中國獨特的民族風格。在廣場中與天安門、正陽門形成一個和諧的、一致的、完整的建築群。人民英雄紀念碑呈方形,建築面積為3000平方米。分台座、須彌座和碑身三部分,總高37.94米。台座分兩層,四周環繞漢白玉欄杆,四面均有台階。下層座為海棠形,東西寬50.44米,南北長61.54米;上層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兩層須彌座,上層小須彌座四周鐫刻有以牡丹、荷花、菊花、垂幔等組成的八個花環。

下層須彌座束腰部四面鑲嵌八幅巨大的漢白玉浮雕,分別以「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游擊戰爭」、「勝利渡長江」為主題,在「勝利渡長江」的浮雕兩側,另有兩幅以「支援前線」、「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為題的裝飾性浮雕。浮雕高2米,總長40.68米,浮雕鐫刻着170多個人物形象,生動而概括地表現出中國人民100多年來,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28年來反帝反封建的偉大革命鬥爭史實。

碑身東西兩側上部,刻着以紅星、松柏和旗幟組成的裝飾花紋,象徵着先烈們的革命精神萬年長存。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以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組成的八個大花圈,這些花朵象徵着品質高貴、純潔,表示全國人民對英雄們的永遠懷念和敬仰。碑頂是民族傳統的建築形式,是上有捲雲下有重幔的小廡殿頂。整個紀念碑的造型使人們感到既有民族風格,又有鮮明的新時代精神。

浮雕造型 十塊漢白玉的大浮雕,鑲嵌在大碑座的四周。這些大浮雕高二公尺,合在一起共長四十點六八公尺。據地質學家化驗證明,這些浮雕至少能耐久八百年到一千年之久。每幅浮雕里有二十個左右英雄人物,每個人物都和真人一樣大小,他們的面貌、性格、思想、感情和姿態形象都不相同。

人民英雄紀念碑 人民英雄紀念碑 從碑身東面起,按着歷史順序往下瞻仰。第一幅浮雕是「銷毀鴉片煙」,描述鴉片戰爭前夕,1839年6月3日,群眾在虎門銷毀鴉片的事跡。浮雕上,憤怒的群眾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國人民的鴉片運到海邊,傾倒在放有石灰的窯坑裡焚燒,一股股濃煙從石灰池上升起。人群後面,有炮台和千百隻待發的戰船,準備隨時還擊英帝國主義的挑釁。畫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現出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堅定決心。東面的第二幅浮雕,是描寫1851年太平天國的「金田起義」。太平天國是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它提出政治平等、經濟平等、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四大口號,嚴重地動搖了滿清皇朝封建統治的基礎。在這幅浮雕上,一群拿着大刀、梭鏢、鋤頭,扛着土炮起義的漢族壯族人民的兒女,正從山坡衝下來,革命的旌旗在迎風飄揚。

往南轉到碑身的後面,看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莊嚴畫面。深夜,起義的新軍和市民,摧毀了湖廣總督門前的大炮,正向總督府里衝去。總督府內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總督府的牌子,被打斷在階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龍旗,被踐踏在地下。辛亥革命,結束了二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接下來的一幅是「五四愛國運動」。這是中國民主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浮雕的畫面顯示出學生們齊集於天安門前舉行愛國示威遊行的情景。一群男女青年學生舉着廢除賣國密約的旗幟,慷慨激昂地來到天安門前,人群高處,一個男學生正在向圍着他的群眾演說。梳着髻子、繫着長裙的女學生,在向市民們散發傳單。憤激的青年演說者,怒形於色的人群,使整個浮雕充滿了痛恨國賊,激動人心的氣氛。南面的第三幅是「五卅運動」。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眾一萬多人在南京路上舉行反帝國主義大示威,英國巡捕向徒手群眾開槍射擊,死傷多人。「五卅慘案」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國人民的極大憤慨,促使全國範圍的大革命風暴的爆發。這幅浮雕表現出由工人階級領導的各界人民堅強不屈地向帝國主義鬥爭的情景。畫面上成千上萬的工人、學生、市民舉着「打倒帝國主義」的小旗,衝破英國巡捕的沙袋、鐵絲網英勇地前進;商店關門罷市,戴着禮帽的商人也加入了鬥爭的行列;被打傷的工人,在戰友們攙扶下,繼續勇往直前。人群後面隱約能看到外灘的海關和銀行大樓。

碑身的西面,第一幅是「八一南昌起義」的浮雕。畫面從一個連隊的角度來表現這一偉大起義的情景。1927年8月1日早晨,一個連隊的連長,揮着右手向戰士們宣布起義,士兵們舉着起義的信號——馬燈,光輝的紅旗舉起來了,戰馬在呼嘯,勞動人民正在幫助搬運子彈,戰士們激昂地高呼着。從這時起,中國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裝部隊,展開了以革命的武裝反對國民黨反動派武裝的鬥爭。緊接着的一幅是「抗日敵後游擊戰」,浮雕上顯現出抗日戰爭時期太行山區敵後游擊戰的場面。遠遠望去,在一座雄偉峻峭的半山腰裡,游擊隊員們正穿過高大的樹林和茂密的青紗帳,去和敵人戰鬥。畫面上,青年男女農民拿着鐵鏟背着土製地雷;白髮的母親送槍給兒子去打擊日本侵略者;年青小伙子站在指揮員身旁,等候命令,準備隨時投入消滅敵人的戰鬥。

來到碑的正面,看到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的浮雕,這是十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國民黨認為不能逾越的天塹長江,被英勇無敵的人民解放軍勝利地渡過了。浮雕上,號兵吹起衝鋒號;指揮員右手高舉,連連向高空發射信號彈,已登上敵岸的戰士,踏着反動派的旗幟,向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老巢——南京城衝去。背後,數不清的戰船正在波濤中前進。在這幅浮雕的兩旁,是兩塊裝飾性的浮雕。左邊是渡江前夕,工人抬着擔架、農民運送軍糧、婦女送軍鞋等熱烈支援前線的場面。右邊的一塊表現全國各階層人民舉着紅旗和鮮花,雙手捧着水果,歡迎解放軍、慰勞解放軍的情景。

鐫刻碑文 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

該紀念碑主體建築為兩層須彌座承托着高大的碑身。碑身正面(北面)鐫刻有毛澤東1955年6月9日的題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金箔大字;背面是毛澤東起草,周恩來題寫的金箔製成的小楷字體的碑文,毛澤東以一個詩人的氣魄,為該紀念碑起草了碑文,並在1949年9月30日所舉行了的該紀念碑的奠基典禮上親自朗讀了碑文: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上述碑文又被簡稱為「三個永垂不朽」。

上述此碑文中的「三個永垂不朽」中的「三年以來」是指1946年開始的解放戰爭;「三十年以來」是指自1919年五四運動起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到1949年新中國建國;而1840年則是中國遭受外敵侵略的開始,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從此瀰漫着滾滾硝煙,成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這三個時間段中,都有中國愛國志士的不屈抗爭!其中還有很多人為之獻出了生命。


碑身兩側裝飾着用五星、松柏和旗幟組成的浮雕花環,象徵人民英雄的偉大精神萬古長存。整座紀念碑用17000多塊花崗石和漢白玉砌成,肅穆莊嚴,雄偉壯觀。

碑體巨石

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正式成立,時任北京市委書記彭真同志擔任委員會主任,副主任由著名建築家梁思成擔任。8月1日,修建紀念碑工程正式開工,「共和國第一碑」的建造,最主要的是選好碑心石,興建委員會為此進行了三個多月的實地考察,通過反覆對比,最後選定了青島浮山花崗岩石料。

雄偉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寫真圖冊 雄偉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寫真圖冊(11) 紀念碑的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一塊大石料,稱得上是中國建築史上少有的完整的花崗岩,重達百噸,采自青島浮山大金頂一帶。

1953年7月,開採出大石料荒料尺寸:長15.3米,寬3.55米,厚2.1米,重300噸。經過第一次加工,將石料上面做平,重量減為280噸。10日大石料由開採地運至山場(半山腰平坦處)行走60米。次日下午石料放下山。經轉向、翻身、第二次加工後,石料長14.7米,寬2.92米,中間厚1.0米,兩邊厚0.8米,重量為102噸。

史詩般的採石運輸 青島市人民政府接到採石運輸任務後,成立了由山東省聯運公司青島分公司(青島交運集團前身)及其下屬的山東省青島市搬運公司、浮山料石總廠(青島市浮山第一石場)、台東區公安分局、鐵道部四方機車車輛廠等單位組成的大料搬運委員會。1952年10月21日,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與山東省聯運公司青島分公司簽訂了《運輸石料合同》,最終確定由下屬的青島市搬運公司起重運輸隊來完成這個光榮任務。[2]

1953年4月11日開始了石料的開採。面對完整開採300多噸大石料的難題,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從南京、上海等地招募來的技術工人也無計可施,開採工作遇到阻力。嶗山腳下有個村子叫清石峪,村子裡住着一位叫李開山的老石工,被人稱為「石神」。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施工組負責人陳志德把李開山請到採石現場,李開山一聽,300噸重的巨石,根本不是幾排鋼楔子能搞定的。他決定用放悶炮的方法,炸出這塊巨石坯材。經過數月的努力,巨大的碑心石坯體完整地從山岩上剝離出來後,進行了第一次加工整形後減重至280噸,隨後,大石料在開採地半山腰平坦的地方進行了第二次加工處理,重量減為102噸。[2]

[2]7116名工人直接參加了碑心石運輸工作,開採用打槽辦法,運輸用滾木及推土機牽引滾移。[2]

1953年8月19日,大石料由山場起運,經過4個村莊、一個山嶺、十餘處橋樑及交通最繁華的市內街道,行程15公里,9月27日安全到達車站(空軍油庫)。15公里巨石走了30天,成就運輸史上的經典。[2]

9月28日,在青島孟莊路車站,採用鐵道滑動方式,將大石料裝上東北電業管理局豐滿發電廠90噸車皮。根據鐵道部規定,該車載重為100噸,因此又對大石料進行了第三次加工,將石料中間厚度改為87厘米,兩端厚度改為79厘米,重量為94噸,連同束車設備與墊木共重100噸。以直線20公里/小時,彎道及進站10公里/小時的行車速度開向北京,10月13日抵達北京前門西站,一路平安。

青島起重工人們又用老辦法,在路上用鋼管交替鋪墊,滾動運輸,從前門西站到廣場紀念碑工地,花了三天時間把石料運到了天安門廣場的紀念碑工地。[2]

1958年5月1日,當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天安門廣場上高高矗立,億萬人民緬懷革命先烈之時,青島人心中也升騰着一份獨有的自豪。12名起重運輸工人在北京受到了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和表彰。[2]

其他構造 紀念碑浮雕石料采自北京房山的漢白玉礦。紀念碑採用了鋼筋混凝土筒體,將碑座和碑身各部分石塊牢固地拉結澆注在一起。碑心石正、背面的題字都有陰文鐫刻在石面上,然後採用中國傳統的鎦金方法,做成鋼胎金字鑲嵌進去。碑題、碑文共用黃金130餘兩。整個紀念碑用1.7萬多塊花崗岩和漢白玉砌成。

4過程 緣起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為了紀念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當天下午6時,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全體代表,在天安門前廣場上舉行了建立紀念碑的奠基典禮。以毛澤東主席為首的政協各單位首席代表一一執杴土,奠下紀念碑的基石。

後經全國廣泛討論,確定碑型。到1952年,全國優秀的建築師和專家們共設計了一百多種圖案,經有關方面通過各種方式徵求各界人民的意見,歸納、修正成最後的圖樣。

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由北京市長彭真任主任委員,鄭振鐸、梁思成任副主任委員。委員會下設工程處,分設計、施工、採石、美術工作等7個組,進行工作。此外,專設一個委員會,在中國科學院現代史研究所所長范文瀾領導下,研究浮雕畫片所需的史料題材。紀念碑於1952年8月1日正式動工修建,1958年4月22日落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3]

背景 人民英雄紀念碑是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十分關心的事情,是在他們直接指示下完成的。史料中有一份珍貴的毛澤東手書批示。事情緣於朱啟鈐、章士釗、葉恭綽三位民主人士看到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後,向毛主席建議,對紀念碑的設計提出新的意見,如:浮雕史料應特別慎選,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圖畫不可漏略;浮雕用材可考慮銅鑄;整個圖形宜再行斟酌;各部分紋樣宜另行選擇,明清兩朝紋樣纖弱無力,不宜多用等。毛澤東主席看到建議後,批示:「彭真同志,此件請付委員會討論並邀建議三人參加。」


在北京市檔案館的檔案中還有另一份毛澤東主席親筆修改的紀念碑奠基石碑文草稿。

原碑文是彭真同志擬寫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中國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奠基典禮」,毛澤東將它改為「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中國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在紀念碑建造過程中,毛澤東主席於1955年6月9日為碑心石題寫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周恩來總理書寫了毛澤東主席在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起草的碑文。1952年8月1日,修建紀念碑工程正式開工。

建成 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紀念碑建成,碑身正面是毛澤東親筆為紀念碑寫的題詞:

《人民日報》對人民英雄紀念碑建成的報道 《人民日報》對人民英雄紀念碑建成的報道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5浮雕創作 人民英雄紀念碑 人民英雄紀念碑 8塊浮雕的創作者分別是:

1、《虎門銷煙》畫稿艾中信,雕刻曾竹韶,助手李禎祥;

2、《太平天國》畫稿李宗津,雕刻王丙召;

3、《武昌起義》畫稿董希文,雕刻傅天仇;

4、《五四運動》畫稿馮法祀,雕刻滑田友;

5、《五卅運動》畫稿吳作人,雕刻王臨乙;

6、《八一南昌起義》畫稿王式廓,雕刻蕭傳玖;

7、《抗日戰爭》畫稿辛莽,雕刻張松鶴;

8、《勝利渡長江》畫稿彥涵、雕刻劉開渠。

《勝利渡長江》 由於彥涵畫過渡長江的油畫,因此《勝利渡長江》的畫稿便由他來設計。稿子畫了三遍,第一遍畫的是戰士頭戴美式鋼盔衝鋒的場景,這雖然真實地反映了渡江戰鬥的情形,但考慮到群眾對解放軍的普遍印象,於是第二稿(現存連雲港市彥涵美術館)將戰士們改為頭戴布軍帽,並且突出了指揮員以及划船民工的形象,而後來紀念碑建設時採用了此稿。

原來彥涵當時希望把畫稿修改得更完美,於是在第二稿的基礎上又創作了浮雕的第三稿,此番設計又增加了一些戰士的形象。但由於第三稿過長,不符合紀念碑高聳挺拔的設計方案,最後還是採用了第二稿。

石工貢獻 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造過程中,不為人知的一批石工對紀念碑浮雕的雕刻同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批石工長期從事中國民間雕刻,傳統雕刻技藝很高,但對西方雕刻技術並不了解,也沒有形成比較統一的風格。如果每人的風格不同,對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的刻制會產生不利影響。於是,在劉開渠的領導下,這些石工接受了很長時間的培訓。雕塑家們拿出自己的人像雕塑作品,讓石工練習,由於浮雕所採用的漢白玉開採於北京房山,完整的大料不容易取得,為確保石料不被損毀,石工在練習人像雕塑的基礎上,再進行紀念碑人物試刻。經過一年多的練習,石工們熟悉了從粗刻到細雕的方法,有力地保證了紀念碑浮雕石刻的完成,他們也在實踐中成長為新中國第一代兼通東西方雕刻技術的優秀石雕藝人。

浮雕 虎門銷煙 虎門銷煙 虎門銷煙 金田起義 金田起義 金田起義 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 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 五卅運動

五卅運動 五卅運動 八一南昌起義


抗日敵後游擊戰

抗日游擊戰 抗日游擊戰

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 勝利渡長江 勝利渡長江

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浮雕。

6權威回顧 吳良鏞工程院院士 吳良鏞工程院院士 吳良鏞談《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

1951年國慶,在天安門廣場上紀念碑奠基地點,陳列了三個模型:一個是五分之一縮小的大模型,另兩個是有坡頂及有群像的小模型。圖為五分之一縮尺的大模型。(資料圖片)

1950年底,我自美國留學歸國,1951年初即隨梁思成先生參加一些會議和工作,人民英雄紀念碑就是其中的一項。關於這件事的具體情況,1978年人民英雄紀念碑落成20周年時,我曾經寫了一篇介紹文章(《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創作成就——紀念人民英雄紀念碑落成二十周年》,原文刊於《建築學報》1978年第2期),時隔35年,仍然感到有事要說,可謂「近史鈎沉」。

設計方案 1951年放在廣場的紀念碑初期方案模型 1951年放在廣場的紀念碑初期方案模型 人民英雄紀念碑意義重大,通過競賽,梁思成先生的設計方案被採用。我曾在建築系館看到由莫宗江先生繪製的渲染圖,非常精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設計競賽已經定案,但是在1951年初的一次設計工作會上仍舊是眾說紛紜。首先,建築學家和雕塑家的意見就不一致。雕塑家希望以雕塑為主,在碑前或碑頂作群雕,或碑身就是雕塑。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則認為,人民英雄紀念碑本身是一座碑,要來承載字,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當時假定)等。

初步探討的紀念碑方案 初步探討的紀念碑方案 1951年國慶時,卻另有一個設計方案的一比五的模型出現在天安門廣場上,底下一個紅牆台座,有三個門洞,台上立碑。據說這個新方案是陳干同志設計的,背景至今我也不清楚。梁思成先生見後,很是着急,特意親自用圓珠筆寫了一封信給彭真市長,詳細闡述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意圖(《致彭真信》,見《梁思成全集》第五卷),並對該方案表示反對。這說明即使是方案已經評定,也仍然有不同意見,推想在決策層也不盡一致。後來經過一段時間,再次確定使用梁先生的方案。

位置朝向 1958年紀念碑建成後天安門廣場平面圖 1958年紀念碑建成後天安門廣場平面圖 1949年9月30日,第一屆政協會議閉幕後,毛主席在夜色中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由於較為匆忙,未顧及整個廣場的布局,待到深化設計時發現奠基的位置離天安門和旗杆太近,當時還在醞釀碑身加高,如此就更會覺得空間侷促。梁先生告訴我他曾向彭真匯報:要不要向主席請示往南挪?彭說主席那麼忙,你們要怎麼挪就怎麼挪吧。

後來經過數次方案設計,最終由北京市規劃局的趙冬日同志敲定放在絨線胡同東部路口。這個位置無論當時還是現在看來,都是非常合適的,即處於中軸線上略微偏南的位置上,為建國十周年規劃人民大會堂和革命歷史博物館的設計選址留有餘地,使得這三個建築物與天安門之間形成菱形關係,不同的位置都有非常好的視角。

碑身的朝向也曾進行過調整,毛主席題字的一面是正面,按照中國傳統,要朝向南方,但是在建造過程中發現,主要的人流是從長安街進入天安門廣場的,觀眾多集中在廣場的北部,這樣就看不到碑的正面,在天安門廣場有大型紀念活動時更是這樣,因此決定一反傳統,調轉方向,正面面對北面的天安門。

當時,巨大的碑心石已經運至工地南頭,而天安門廣場原千步廊的長牆尚未拆除(直至國慶十周年期間廣場才擴大),因而空間侷促,要想把這樣長的一塊巨石再從南向北轉向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最終還是想盡辦法實現了。這一舉措對後來廣場的擴建,特別是毛主席紀念堂的面向問題,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建材選擇 人民英雄紀念碑要永久長存,因而對於材料的選擇非常慎重。當時從全國許多地方采來的石樣,都送至清華大學材料實驗室進行質量、密度、耐酸、耐蝕性等測定。我記得在市政府的一個會議室四周,有一大排石樣整齊擺放在桌子上,最後青島浮山的花崗石以其質地、色澤入選。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了避免碑身由石塊拼接而成為「百納碑」,必須要有一定的體重與高度的碑心石來鐫刻毛主席的題字,這樣才能體現出獨特的內容。

最後選定在青島浮山開採重達280噸的巨形花崗石,粗加工後淨重103噸,在克服了重重運輸困難後運至北京,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這己近乎極限了(附帶說一句,後來在為毛主席紀念堂選材時,眾說紛紜,有人希望用水晶大理石等人造新型材料。我建議還是使用青島的花崗岩,這樣可以使紀念碑和博物館兩個主要建築物取得協調並且器宇軒昂)。紀念碑其他部分的選材也頗具匠心,月台面用山東泰山灰綠花崗石,散水系周口店花崗石,甬道為昌平微黃花崗石,加上漢白玉浮雕、欄杆,再加上各種石料質地、色澤既統一而又有細緻變化,工藝的嚴謹精緻、一絲不苟。這些細節未必引起非專業人員的注視,但給人一種純潔、樸實的美的感受。

精心施工 紀念碑的設計方案雖已選定,但仍在不斷地推敲改進,在我印象中重要的有若干次變動,例如:原方案中曾設計從紀念碑內部通過電梯直達頂層,向四周瞭望,紀念碑下還有檢閱台,內部有陳列室,後來這些都取消了,僅以「紀念碑」為主。我記得當時鄭振鐸先生曾多次到梁思成先生家,共同討論設計方案的改動,可惜後來鄭先生遭遇空難逝世,梁先生失去了一位共同議事的知音。

紀念碑的建築細部也經過精細的處理,並博採眾長,可謂有古有今,有中有西。台座順應中軸線,東西短,南北長,繼承了中國傳統台基的慣用手法。碑身在三分之一處略有收分,使得紀念碑更挺拔、有力,這是吸收西方古典柱式的做法。在紀念碑的紋樣設計上,還有些設計者希望要新穎,林徽因先生則着眼於花紋飽滿,認為這樣顯得有精神,儘管林先生的草圖未被完全採用,但仍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林先生去世後,梁先生為她設計墓地,被批准將她的一幅圖稿試刻,安放在墓碑前。

碑身的題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在設計時是預先代擬的,後來由毛主席信手題寫在大信紙上,很灑脫,經過精心放大和修飾,最終鐫刻在石碑上。紀念碑的背面是周恩來總理題寫的政協贊文,字數較多,由於他平時工作繁忙,難以靜心書寫,因而特別抽出一兩天時間住在北戴河,寫了兩個稿子供選用。碑身的文字鐫刻完成之後,要進行鎏金,再用放大鏡檢查有無「砂眼」,最後再用瑪瑙普遍細緻地磨一遍,確定沒有瑕疵,以防日後因雨水的侵蝕而變質。這也足見當時發揮了藝匠的傳統工藝,施工認真、精細。

雕塑創作 雕塑創作在紀念碑設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雕塑的內容經由范文瀾先生領導的小組認真推敲,並由中央審定,包括八個題材、十塊浮雕,分別是焚燒鴉片、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戰爭及解放全國(支援前線—勝利渡江—歡迎人民解放軍)。由畫家勾畫草稿,徵詢意見。最初設計的畫面上曾出現洪秀全、林則徐等知名人物,還包括一些當時仍然健在的領袖人物,將來在碑前擺放花圈就非常不恰當,於是轉而着力表現群體。現在看來這一決策非常重要,如果用了某個人做了雕塑的主角,在「文化大革命」時也許就會遭遇麻煩。

八個題材的雕塑是由八位精選出來的雕塑家來完成的,他們都是老一代的有聲望的雕塑家。其中包括王臨乙先生,早在1943年我尚在大學讀書時,就在重慶參觀過他的創作「大禹治水」;劉開渠先生負責最長的一段,即「解放中國」,其他還有曾竹韶、滑田友、傅天仇等。曾竹韶老兼為雕塑、音樂大家,德高望重,2012年3月12日剛剛辭世,長壽104歲。當時在天安門廣場專門蓋了一座臨時工棚,作為雕塑家工作室,早期的創作見解已成過去,大家共同進入理性的思維,互相觀摩討論,在風格上取得協調。在創作過程中,除了借鑑西方紀念碑的典範,還結隊赴西安、洛陽龍門石窟等地參觀鑑賞中國古代的雕刻遺產,並將一些雕刻精品複製下來,觀摩學習,現藏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昭陵四駿」複本,便是那時得來的。

雕塑的實際鐫刻,有賴於相當數量的「藝匠」去完成。這類人才難得,最後遴選出一位琉璃廠做假古董的高手,由他授徒培養,那時做了一些放置在台上的毛主席像作為練習,梁先生家還獲贈了一座。這批「藝匠」後來成為北京雕塑工廠的骨幹。

值得一提的是,在紀念碑建設過程中,梁先生病了,就由我和莫宗江先生代表他參加薛子正秘書長召開的不定時的工作會議。一、兩次會後,莫先生對會議內容不感興趣並不再去,就由我代表參會。最初,我的主要任務是和雕塑家聯繫,討論一些設計細則,不時去參觀他們的創作,增長了我對雕塑藝術的修養,終身受益,同時我也與雕塑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後來劉開渠先生邀請我參加城市雕塑委員會,其實淵源於此。

綠地規劃 紀念碑的規劃設計方案確定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碑南的綠地規劃,即正陽門南經中華門(原清代大清門,門匾為林徽因之父林長民所書),通過門洞,規劃成一條壯觀的甬道。規劃吸取了中國傳統紀念性建築(如天壇、太廟等)綠地布局的特點,按5米×5米的方格網種植松林,甬道左右各種植7行44排高低相仿的油松。當時,這些油松花了很大氣力從北京遠郊山區選定,並艱難地移植而來。紀念碑落成後,這裡成為廣場,清晨或日落前最為引人入勝。後來建造毛主席紀念堂時這裡被拆除了。

歷史經驗 人民英雄紀念碑在謀劃之初希望能夠儘快完成,當時百廢待興,需要克服重重困難,不斷推進。但是,在整個工作過程中並沒有急躁,在設計和建造的各個環節中,都注重質量、精益求精,歷時九年方畢其功。在營建過程中也一直存在爭議,在建築界,基於新古典主義與現代建築思潮的不同學術觀點一直隱隱存在,例如有人批評它太一般、陳舊,這未免難得公允,如前文所述,紀念碑從內容到形式都有艱難的探索和創造過程。

人民英雄紀念碑建成之後,有些其他紀念碑加以模仿,如井岡山紀念碑。百家爭鳴對學術、對建築創作是必要的,一時難於下結論,允許充分爭鳴,但是有些建設是有時間性的,不能無休止地爭論下去,對於一些具有原則性的問題,在決策後就「定於一是」,這也是必要的。

如前所述,在紀念碑的基本方案確定之後,設計也一直在改進中,從戰略原則到具體實踐的各個方面都得到了改進。事實證明,這一系列的改動原則上都是正確的,事後的效果也是很好的。試想如果當時採用了高台基加三個門洞的方案,一個高台基堵在廣場的中央,那麼1958年天安門廣場的改造就難於取得現有的效果。

當然,「定於一是」也不能過早,在設計尚未成熟時就匆忙作決定,這難免會造成遺憾。例如,碑頂的方案當時分歧很大,梁思成先生原本的意圖是用中國傳統的碑頂形式,借鑑了嵩陽書院碑、北海的瓊島春陰等傳統碑額,並加以創造,但是一般的反映都認為太古。後來梁先生病了,直到病癒,未再過問紀念碑的事,在劉開渠的主持下,選用了小屋頂的廡殿式的方案,此過程中由阮志大具體設計,還包括梁先生未確定下來的花紋等。

在紀念碑落成之後,對於碑頂仍頗有爭議,1959年,吳晗副市長主持國慶工程審查時,特意請參會專家多留一天,提供碑頂改建方案,但最終也未作出滿意的結果。我寫此文時,遐想將紀念碑的碑頂設計為傳統的碑額並輔以現實意義紋樣,而不是蓋上一個一般化的廡殿頂,可能會更加風度不凡。總之,「百家爭鳴,定於一是」,直到整個設計過程的完結,這可以說帶有一定的規律性,並蘊含着指揮的藝術。

此外,我還要特別緬懷該項目的卓越領導人薛子正同志。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由彭真擔任主任,但主要的工作是在薛子正(當時為北京市政府秘書長,後任北京市副市長、中央統戰部副部長)的領導下一一具體落實的。如前所述,建築家與雕塑家一時意見不同,薛子正特意將時任杭州市副市長的劉開渠調來,再未開大會,而是遇到問題開小規模的會來討論解決,推進工作,在一些細部處理上他還曾邀請其他專家參與意見(如曾專門邀請楊廷寶先生來京討論)。他作為領導非常認真,處事也很得體,既廣泛吸收意見,又不乏個人的果斷決策。

薛子正是我回國後接觸到的第一位領導幹部,對於作為年輕學人的我非常愛護,我至今感念。薛子正為人爽直,在一些具體問題上與梁先生難免見解不一,進行辯論,但是他非常精心地,可以說無微不至地照顧梁先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文革中,梁先生幾乎已經失去了自由,一個晚上他專門去找薛子正,說:「彭真被劃為黑幫,我想不通」。薛子正非常着急,勸梁先生:「這都什麼時候了,你什麼都不要說,什麼人都不要找,趕緊回去」。第二天,薛自己也失去了自由。文革後期,薛子正被釋,楊廷寶、陳占祥和我都曾去探望過他。這件事是他告訴我的,革命友誼之深,實根源於共同的事業。

人民英雄紀念碑是新中國成立之初難得的精品,事隔55年,細細品味,氣壯山河的時代巨浪,都凝聚在史詩般的建築里,氣象萬千,今日思之仍激動不已,其中所蘊含的創作精神,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值得我們今天繼續繼承發揚,殷切希望中青年建築工作者等能從中得到教益。

(吳良鏞,1922年生於南京,著名建築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7修繕記錄 1971年,紀念碑北面原為金箔製成的的毛澤東1955年6月9日所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題字由於原來的金箔字被改成紅色玻璃鋼字。

1980年國慶節前,紀念碑拆除了紅色玻璃鋼字,更換了損壞斷裂的石料,恢復了原有的金箔字。

1999年6月,在天安門廣場進行大規模改造時又對其進行了徹底的清洗和維護。

2006年,修復紀念碑存在的漏水、有裂縫、部分地方錯位、風化嚴重等問題,是47年來首次大規模的修繕。

8紀念郵票 1958年5月1日,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建成揭幕之日,為紀念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成,表達全國人民對革命先烈的緬懷和尊敬,中國郵電部發行了紀47·1-1(165)面值8分郵票1枚,採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側面圖。主圖即為屹立在天安門廣場上的紀念碑整個建築,畫面為紅色。由孫傳哲設計。

同年5月30日中國郵電部又發行「人民英雄紀念碑」(小全張)郵票面值為8分,圖案右上角採用了1958年5月1日發行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整枚郵票;郵票下邊刻有毛澤東同志的題詞,左邊刻有周恩來同志書寫的碑文。這是新中國建國後發行郵票中唯一一枚展現全部碑文的郵票。另外,此後還有同為該紀念碑的的面額為52分(0.52元)的郵票。

發行日期:1958.5.1、1958.5.30(M) 1-1(165)人民英雄紀念碑8分800萬枚 小全張人民英雄紀念碑售價0.12元20萬枚 郵票規格:35×27.5mm 小全張規格:87X137mm、其中郵票尺寸:35×27.5mm 齒孔度數:14度、無齒(M) 整張枚數:90枚 版別:雕刻版 設計者:孫傳哲、劉碩仁(M) 雕刻者:孔紹惠 印刷廠:中國近代印刷公司 9交通信息 交通:乘1、2、10、20、37、52、82、120、126、728、802路天安門站;5、8路天安門廣場站;地鐵1號線天安門東、天安門西站下車。

周邊景點:

故宮、頤和園、天安門

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中南海

毛主席紀念堂、前門、中華民族園

王府井、西單、景山公園

10獻花儀式 國慶獻花 2008-2011年國慶節

國慶獻花 國慶獻花 2008年10月1日上午,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賀國強、等來到天安門廣場,出席首都各界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儀式。這時胡錦濤等隨花籃緩緩走向人民英雄紀念碑基座。[4]

2012年國慶 2012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3周年紀念日,上午,中國官方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儀式。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賀國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與數千名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5]

十時,儀式正式開始。在軍樂隊伴奏下,胡錦濤等中國領導人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高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隨後,全場肅立,向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共和國建設事業英勇獻身的烈士默哀。

參加敬獻花籃儀式的首都各界代表 參加敬獻花籃儀式的首都各界代表 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等9個黨政機構和人民團體分別敬獻了9個大型花籃。在軍樂隊演奏的《獻花曲》旋律中,十八名禮兵抬起9個花籃,正步走向人民英雄紀念碑,將花籃擺放到紀念碑基座前。

胡錦濤等中國領導人緩步登上紀念碑基座,在花籃前駐足凝視。胡錦濤神情莊嚴地走近花籃,仔細整理花籃上的紅色緞帶。接着,胡錦濤等中國領導人繞行紀念碑一周,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向人民英雄致以崇高敬意,向人民的歷史創造致以敬禮,向勞動者的辛勤勞動致以敬禮。隨後,參加儀式的首都各界代表排着整齊的隊列,依次登上紀念碑基座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紀念日或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日,中國官方在天安門廣場曾多次舉行這樣的儀式。當天上午的儀式,也是中國官方自2010年以來連續3年在國慶日當天舉行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儀式。

此間分析人士稱,中國官方希望通過莊嚴的國家典儀,緬懷1840年以來在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道路上犧牲的人民英雄,向歷史致敬,並從中獲取前進的力量。[6]

2013年國慶 2013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4周年紀念日。上午,黨和國家領導人將到天安門廣場,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

2014年國慶 2014年8月29日下午,北京天安門廣場,工人開始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四周搭建腳手架,準備對人民英雄紀念碑進行全面清洗,以清潔的容貌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5周年國慶的到來。

2019年國慶 2019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日。9月30日是國家設立的烈士紀念日,當天上午,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將同各界代表一起,在天安門廣場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7]

11立法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第七條 國家建立並保護英雄烈士紀念設施,紀念、緬懷英雄烈士。

矗立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爭取民族獨立解放、人民自由幸福和國家繁榮富強精神的象徵,是國家和人民紀念、緬懷英雄烈士的永久性紀念設施。

人民英雄紀念碑及其名稱、碑題、碑文、浮雕、圖形、標誌等受法律保護 。

12詞條圖冊 ​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 雄偉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寫真圖冊雄偉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寫真圖冊

視頻

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

YM3983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選址是怎樣確定的, 後有毛主席原聲碑文宣讀!

1995年9月3日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儀式

致敬英烈: 毛主席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儀式並親自宣讀人民英雄

分享  下载  收藏  手机看  举报

幽蘭不可儷8665 訂閱 《青狗2:不一樣的煙火》採訪主題曲的金牌製作人秦洋和好聲音趙鈳 02:51 《青狗2:不一樣的煙火》採訪主題曲的金牌製作人秦洋和好聲音趙鈳 熱度 24 道德與法治20160909 道德與法治第十二集女人心計 116:08 道德與法治20160909 道德與法治第十二集女人心計 熱度 24 《非你莫屬》20160912:鬼馬海歸令BOSS團喜憂參半 清華美女華爾茲舞會開場 71:37 《非你莫屬》20160912:鬼馬海歸令BOSS團喜憂參半 清華美女華爾茲舞會開場 熱度 24 《暖暖的味道》20160912:香酥脆皮抓炒裡脊 秋季清補千層豆腐 41:03 《暖暖的味道》20160912:香酥脆皮抓炒裡脊 秋季清補千層豆腐 熱度 33 真實故事20160908 消失的被害人 24:51 真實故事20160908 消失的被害人 熱度 24 同心未合力(三) 23:00 同心未合力(三) 熱度 24 真實故事20160909 夢醒錯愛 25:58 真實故事20160909 夢醒錯愛 熱度 24 非常故事匯20160909 監控器下的黑手 22:50 非常故事匯20160909 監控器下的黑手 熱度 24 道德與法治20160910 煮婦也瘋狂第十三集一箭雙鵰 117:29 道德與法治20160910 煮婦也瘋狂第十三集一箭雙鵰 熱度 24 天眼追擊20160909 血染豬肉鋪 19:12 天眼追擊20160909 血染豬肉鋪 熱度 24 道德與法治20160912 煮婦也瘋狂第十五集相思成疾 116:49 道德與法治20160912 煮婦也瘋狂第十五集相思成疾 熱度 29 道德與法治20160911 煮婦也瘋狂第十四集橫生波瀾 86:37 道德與法治20160911 煮婦也瘋狂第十四集橫生波瀾 熱度 24 《一站到底》20160912:女籃國手靚麗答題顯實力 曉敏自曝遭搭訕李好吃醋 54:05 《一站到底》20160912:女籃國手靚麗答題顯實力 曉敏自曝遭搭訕李好吃醋 熱度 33 《歡樂飯米粒兒》20160912:孫濤夜遇傾訴剩女 邵峰哭訴「活的憋屈 ! 65:20 《歡樂飯米粒兒》20160912:孫濤夜遇傾訴剩女 邵峰哭訴「活的憋屈 ! 熱度 24 《暖暖的新家第三季》20160912:為患病小孩打造安全舒適房 艱苦環境挑戰內心防線 55:06 《暖暖的新家第三季》20160912:為患病小孩打造安全舒適房 艱苦環境挑戰內心防線 熱度 29 《門當戶對》20160912:女嘉賓訴說被家暴淚灑現場 婚慶司儀主持王為念「婚禮」 55:53 《門當戶對》20160912:女嘉賓訴說被家暴淚灑現場 婚慶司儀主持王為念「婚禮」 熱度 24 《言值大作戰》20160912:周杰首回應被網友「抹黑」 耿直萬峰開場便吐槽papi醬 59:29 《言值大作戰》20160912:周杰首回應被網友「抹黑」 耿直萬峰開場便吐槽papi醬 熱度 24 《選擇》20160912:愛的反轉(二) 「面膜」嘉賓因房被拒絕 37:53 《選擇》20160912:愛的反轉(二) 「面膜」嘉賓因房被拒絕 熱度 24 《誰在說》20160912:我不壞只是不再乖 自閉女孩的極端行為 48:28 《誰在說》20160912:我不壞只是不再乖 自閉女孩的極端行為 熱度 24 《美麗俏佳人》20160912:小白變精英的職場秘籍 女職員因氣色差遭老闆嫌棄 36:07 《美麗俏佳人》20160912:小白變精英的職場秘籍 女職員因氣色差遭老闆嫌棄 熱度 24 《錢塘老娘舅》20160912:嘮叨不是溝通 動手激化矛盾 27:44 《錢塘老娘舅》20160912:嘮叨不是溝通 動手激化矛盾 熱度 24 同心未合力(2)外地媳婦本地郎 23:00 同心未合力(2)外地媳婦本地郎 熱度 27 同心未合力(四)外地媳婦本地郎 23:00 同心未合力(四)外地媳婦本地郎 熱度 27 同心未合力(1)外地媳婦本地郎 23:00 同心未合力(1)外地媳婦本地郎 熱度 24 守望先鋒懵逼時刻第十四期:半藏居然學會了卡卡西的絕技——千年殺! 16:25 守望先鋒懵逼時刻第十四期:半藏居然學會了卡卡西的絕技——千年殺! 熱度 24 《拜託了媽媽》20160913:童蕾分享育兒經驗 直言《太陽的後裔》不如《亮劍》 43:07 《拜託了媽媽》20160913:童蕾分享育兒經驗 直言《太陽的後裔》不如《亮劍》 熱度 24

參考資料

1. 人民英雄紀念碑建造始末:曾欲在碑內裝電梯(圖)

2. 人民英雄紀念碑與青島的淵源(作者:劉增平)

3. 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儀式

4. 首都各界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

人民網 2008-10-02 [引用日期2019-03-11] 5. 中國領導人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

中國新聞網 2019-03-11 [引用日期2019-03-11] 6. 中國領導人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

7. 烈士紀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儀式9月30日上午舉行 習近平等黨和國...

新華網 2019-09-28 [引用日期2019-09-29] 詞條標籤: 文物考古 建築 地理 地點 合作編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