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曾邦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曾邦哲又名曾杰(BjZeng),1963年生于湖南娄底,1991-1997年阐述生物自组织系统结构论,提出系统医药学、系统生物工程与系统遗传学等概念与原理,1999年在国际上倡导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研究,提出生物系统论和实验(experimental)、计算(computational)与工程方法整合的生物系统与人工生物系统研究,2008年创建邦哲系统生物工程研究所

曾邦哲
曾邦哲.jpg
出生 1963年
湖南娄底
国籍 中国
别名 曾杰
职业 生物工程

目录

1、简介

2、生平

3、产业思想

4、原创贡献

简介

曾邦哲(又名,曾杰)"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已经席卷全球,将带来的不仅是生物医药的革命;而且,将是制造工业的革命 - 第三次产业革命。"--- 曾邦哲(2007年7月)

姓名:曾杰(Zeng Jie),字:邦哲(Bangzhe,或Benjoe Tseng),祖籍江西吉安,他是曾子也是伍子胥的后代,1963年7月17日(农历5月27日)生于湖南娄底古台山,外婆伍氏家出身黄埔军校。

国际率先发表系统遗传学(1994)、系统医药学(1992)与系统生物工程(1994)等概念与原理,国际最早提出输卵管生物反应器(1994)概念与方法、细胞计算机(1999-2002)概念与模型,国际首先创建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网(1999)及阐述结构论(1986)- 泛进化理论基础。

生平

7月厦门大学生物学系毕业,主修动物细胞遗传学,大学期间论文:论动物感官的生态适应,论生物体的结构、功能与演化和毕业论文金定鸭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1985-1994年

任教于湖南省的农学、医学院校,1986年著述、1991-1994年发表《结构论-泛进化理论》,阐述了系统哲学、系统科学的结构逻辑,以及中、西文化交汇影响近现代科学的实验、系统方法论,并提出系统(结构)遗传学(system genetics)与系统医药学、系统生物工程的概念。

1994-1997年

工作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提出转基因禽类输卵管生物反应器(oviduct bioreactor)概念,并采用卵清蛋白基因侧翼序列构建表达外源蛋白质的载体方案(goldegg plan)。1996年主办第1届国际转基因动物学术研讨会(秘书长),并成为《生物技术通报》编委、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终身会员。

1997-2006年

获得全额资助于以色列(TelAviv)、德国(FAL)、英国(Birmingham)等大学与研究中心任博士研究、研究科学家与研究员,并主持(grant-holder)SPARKS基金会经费,培养数名国际研究生。

从学于美国科学院John R. Roth院士,课题涉及动脉硬化、脂类代谢的多基因调控,垂体内分泌细胞发育的信号传导与转录因子基因调控,以及遗传性肌肉萎缩细胞凋亡信号传导、基因调控与药物筛选,采用RNAi转基因技术、干细胞体外分化和高通量激素蛋白分析、cDNA芯片技术等生物技术,构建1个新表达载体、克隆2个新基因(NIH基因库),建立抗lovastatin的CHO突变新细胞系等。1999年创建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网(genbrain biosystem network)与筹建世界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联合会(WABSE)。

2008年

4月成立邦哲(Benjoe)系统生物工程研究所,筹建合成生物技术平台 - 系统遗传学实验室,创办邦哲系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走向科学研究与实业经济并进的发展之路。

他(笔名,余珞·红野)同时在显现绘画、幻象诗歌和哲学、科学史研究上有不少作品,从道家-结构论、儒家-社会论、禅家-精神论、墨家-实践论,探讨中国与西方哲学、文化的对话与汇通。

学术思想

1)、希腊、犹太(波斯时期)、印度、华夏经典文化模式(1991),构成人类文明的基本要素。中国文明的曲阜、武当、五台、徽州模式构成基本文化格局,明清时期纺织、采矿等工商业萌芽,科学文化的要素、技术发明的原型也基本形成。

2)、结构模型转换,意大利文艺复兴、德国宗教改革、法国人本主义、英国科学探险,近现代科技与工业革命,进入了北美、澳洲、欧盟、东亚的全球化文明。

3)、中国沿海省份广东 - 福建、江苏 - 浙江、河北 - 山东及周围,由长江、黄河流域向内地辐射,形成近现代工业化的城市群亚文化体系(1992-1994),从西安、武汉、台北到日本、菲律宾,构成面向太平洋的地缘格局。

4)、中、西文化的汇通,墨家实用技艺与实验方法、儒家社会伦理与道德规范、道家结构模型与系统逻辑、禅家沉思顿悟与概念澄清等,诞生了实验、系统科学方法论。

5)、综合分析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与系统科学理论,阐述系统的结构逻辑,以及从生物进化论到生物系统进化、人工进化的泛进化理论。

6)、中、西医药学将在21世纪汇入系统医药学(1992-1995),经络系统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机能整合,神经-内分泌与基因调控构成动物、人体发育的双向调控,四色定理等价于四面体、五行图等价于金刚石的拓扑结构,五脏六俯五行图是物质、能量代谢的稳态模型。

7)、21世纪是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的时代,遗传工程与仿生工程、生命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整合,将形成系统生物工程(1994)的生物(心理)-物理(化学)联盟工业模式。

8)、经典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将发展到系统(结构-图式)遗传学(1994),细胞信号传导、基因表达调控与细胞再生、分化、凋亡、迁徙、粘结的细胞发生非线性动力学,细胞图谱定位与生物形态发生,多基因相互作用的基因型-表现型复杂生物系统研究。

9)、转基因禽类蛋表达系统研发,采用卵清蛋白基因侧翼序列构建表达载体,发表输卵管生物反应器的概念(1994)及改造蛋黄基因、蛋壳基因的转基因禽蛋表达系统化方案。

10)、采用细胞信号传导、基因表达调控与细胞通讯原理,设计基因群、蛋白分子模块和能量转换细胞器,以及细胞之间信号传递与行为反馈的细胞计算机模型(2002)。

11)、细胞系发生、病理细胞系基因差异表达分析与基因克隆的序列片段标志显示(STFD)技术开发(2003-2008),以及细胞信号传导、基因调控筛选天然药物分子的微流控芯片技术开发等。

12)、继机械、动力机工业革命和电讯、计算机工业革命,第3次工业革命将是医药、生物工业革命。中国建立创新型国家,提出应该把科技产业化支持重心转移到将可能产生未来支柱企业的技术革命领域。
产业思想 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既是危机,也是机遇。产业模式或产业结构转型,往往是新经济新产业时代特征,技术革命带来的是产业革命。自从英国中西部启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欧美几乎同期发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产业结构的形成与经济的增长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明清,纺织和印染、采矿等工商业已经萌芽,晋商和徽商形成丝绸之路南北两端的著名商业模式。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可以看到一些因素,比如,儒家的社会伦理化(科学社会规范)、墨家的实践经验化(实验技艺方法)、禅家的概念澄清化(理论思维顿悟)和道家的系统逻辑模式(全息结构模型),以及一些技术发明的原型等。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经历了曾国藩、盛宣怀时代的江南制造业,广东、福建的经济特区时代,开始从珠三角、长三角和勃海湾向中西部发展。经济增长的实质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体现在发明家、企业家与金融家的社会活力。瞄准新科技革命,及时抓住从技术创意到产品市场化的整个经济链条,带来的是经济从根基上崛起的机遇。

20世纪科技方法论从实证分析向系统综合转型,人工智能、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电脑、电讯等信息产业革命,带来基因组计划、生物信息学的发展。 综合哲学,远在系统科学诞生之前已形成,19世纪未和20世纪初斯宾塞的综合(synthetic)哲学、罗素的哲学分析与综合、怀德海的有机哲学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科学哲学届讨论了综合哲学、系统科学与传统医学、中国哲学。21世纪伊始,全球爆炸性地走向了电脑科学与生物科学整合、系统与合成生物学及其系统医学与系统生物工程应用的科技与产业发展态势,将带来21世纪的细胞制药厂与细胞计算机的生物工业化时代,欧美国家科技决策机构纷纷制定教育、科研、产业改革政策,中国出台了开发中医药产业现代化的重大立项与决策。


2007年6月,英国皇家工程院生物医学与生物工程学部主席R. I. Kitney院士称:"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偶合,将产生第三次产业(industrial)革命",颠覆计算机、纳米、生物和医药等领域的技术与产业变革,即生物工业革命。21世纪的整个产业结构,将转型为系统生物工程的(心理)生物-(化学)物理联盟工业模式,也就是生态、遗传、仿生和机械、化工、电磁的工程应用整合的材料、能源、信息产业,体现为机器的生物系统原理(进化计算、遗传计算)、生物材料(纳米生物分子、工程生物材料)和基因工程生物体等。计算机科学理论源自动物通讯行为、神经系统的控制论、信息论研究;还细胞内、细胞间通讯行为的探索,导致了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发展,将形成未来的材料、能源与信息全方位生物产业。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纺纱与织布的工业规模化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以内燃机发明、汽车工业的起点为结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启了电气化和电话、电子通讯产业的发展,而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达到了顶峰;第三次工业革命应该以有机化工的末尾,基因工程的开始、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为起点,生物工业革命的显著特征是学科交叉和技术综合。

以有机化学合成技术、高精细分析化学、纳米分子科学、微电子技术、超大规模集成、计算机软件设计、转基因生物技术、药物筛选高通量技术等学科与技术的综合集成,开发生物分子计算机元件、人工智能生物计算、合成细胞生物系统等,将在约30年内带来的是人工设计的新型生物分子材料、藻类人工细胞合成石油、纳米医疗细胞机器人等产业发展。支持重心转移到把资金力度放在潜在的高科技开发与发明,将是带来未来支柱企业发展的基础。

原创贡献

1991-1999年系统生物科学论述的核心内容:1)生物系统的结构论和2)实验、计算方法整合的生物系统研究,以及3)细胞信号传导与基因调控网络的系统科学研究和4)生物工程与仿生学整合的人工生物系统开发等,包括"系统遗传学"、"系统医药学"、"系统生物工程"和"输卵管生物反应器(oviduct bioreactor)"等名词的提出(coined)。

泛进化结构论
1983-1986年感觉的生态适应等参照系、生物进化与形态发生的拓扑分析,发现达尔文进化论的局限,形成了生物系统的泛进化系统结构论观点。1992-1993年全国会议和1993年起国际会议等论述生物系统、基因信息概念,结构整合、适应稳态与建构合成等规律,整体到部件、部件到整体和结构与功能转换等系统分析与综合方法,构成了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的结构理论基础。

系统生物工程
1991年发表中西文化融合产生科学的实验与系统方法,提出系统科学与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综合的太阳能-生物电子技术概念。论述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技术的整合,1994年发表系统生物工程范畴与原理、采用卵清蛋白质基因侧翼序列建构转基因禽类输卵管生物反应器的概念与系统方案。1999年初建立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网(Oct.14,Nature和12 月Kybernetes等),2002年提出细胞通讯系统的基因调控、信号传导与能量转换器人工设计的细胞计算机模型。

系统医学
1992年全国首届中西医学比较研讨会上阐述了中、西医学发展的未来是走向系统医药学,提出系统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机能整合的经络系统与代谢与循环器官系统的机能稳态结构模型等。1992-1994年提出分子细胞层次的神经与基因双向调控发育的节律与图式转换模型,1995年发表医药科学从实证到综合发展的系统科学原理与方法论。
系统遗传学
基因组结构与生物体图式对应的基因型-表现型复杂系统转换与非线性细胞发生动力学,1994-2003年开展系统生物技术研究,建立了细胞连续突变与筛选的典型实验与序列标志片段显示分析。因疾病模型和转基因存在的问题,1994年发表基因组到酶系统、器官形态的调控结构与系统遗传学概念,提出从经典、分子到系统遗传学的发展,1996年第1届国际转基因动物学术研讨会上讲演了生物系统论与遗传学等,并于2003年国际遗传学大会重新论述。

相关新闻

结构论 泛进化论 中国·曾邦哲 中篇 中国学者曾邦哲20世纪80-90年代考察中国与欧洲,提出了一个近现代本方科学、工业革命与现代艺术,是建立在中国科技、文化、体制与思想的成果基础上,如果没有中国的这些成就同样不会有近现代西方文明,所谓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文明其实形成的是一种不同于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是已经融合了东方尤其中华文明的精华之后形成的一种地球方明-紫色文明的全球文化模式。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