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李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珥(1536年-1584年),字叔献、 号栗谷,朝鲜半岛后世尊称其为李栗谷或栗谷先生。 朝鲜半岛朱子学新学派即“主气论”学派的代表人物。畿湖学的宗主和西人党的党首[1]。白仁杰的门人。是朝鲜王朝知名儒学者。

生平

他在小年期的白仁杰的门下修学。22岁拜大儒家李滉为师。后与‘退溪李滉’一起并称为朝鲜思想界的‘双璧’,‘二大儒’。李珥的主理说不同于传统的朝鲜半岛朱子学,后经过发展成为一门新学派即“主气论”学派。李氏朝鲜社会各界都受到这种思想积极的影响,拟议的政改方案还积极参与政治的各个方向。

2006年发行的新版南韩5000韩元的纸币肖像画的正面即为‘李珥’以及栗谷出生地点乌竹轩图案和竹子,而背面为李珥母亲申师任堂的一副名画草虫图 。2009年发行新版50,000韩元的纸币肖像画的正面即为申师任堂,母子同为韩元正面肖像画在韩国历史上还是首次。

事绩

李珥是李元秀与申师任堂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于江陵(江原道)。其母申师任堂在诗文和书画上有很高的造诣,李珥从小受母亲的熏陶,8岁就能作汉文诗,嘉靖廿七年(1548年),13岁的李珥考中进士初试,震惊了当时江原道的教育界。嘉靖三十年(1551年),其母申师任堂离世,后李珥离家进金刚山学禅,经过长期的苦心探究,对禅学取否定态度,重回家乡攻读儒学典籍。嘉靖卅七年(1558年)去陶山拜大儒家李滉为师。嘉靖卌三年(1564年)再次考中生员、进士科和明经科,历任户曹佐郎、吏曹佐郎、户曹判书、大提学等官职。在因病辞官期间,他回到地方专心从事书院教育事业。

隆庆二年(1568年),李珥代表朝鲜国出使明朝,期间著有《精言妙选》[2],充分而又细腻地表现出他去中国后的复杂心态。诗中有对中国礼义文化的倾慕衷情;有对明朝军防窳败的担忧,也有对京师恢弘场面的神往。

“主气论”学派

李珥反对朝鲜传统朱子学者的“理气互发论”,主张 “理气兼发论”, 创立了朝鲜朱子学的新学派即“主气论”[3]学派。他在理与气的关系上,既批判李滉的“理一元论”,又反对徐敬德的“气一元论”,提出自己“独特”的“理气二元论”。成为従来朱子学的一个発展方向。

李珥的理气二元论认为世界是由“气”和“理”所构成,理气“浑沦无间”,“实无先后之可言”,“理气”就是“天地之父母”,天地就是“人物之父母”。李珥的二元论的立场使他转向客观唯心主义。李珥在《答成浩原》中说:“推本其所以然,则理是枢纽根柢,故不得不以理为先”。但李珥在批判老师李滉的“主理论”中,使用了唯物辩证观点,主张形成天地万物的物质基础是“元气”,认为充满天地之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构成的。如枯木有枯木之“气”,死灰也有死灰之气,世界上没有有形无气的东西。这种“气”本身具有运动能力。理是无形无为的存在;气是有形有为的存在。李珥把事物运动的内在原因称之为“机”,认为“机”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据,决没有外在的“使之者”。二元论的思想反映了一种新的宇宙观的形成。

“四端七情理气之争论”中,李珥反对李滉的“四端则理之发,七情则气之发”的观点,提出“四端七情”均是“气发而理乘之”的观点。    李珥政治上代表中小地主阶层利益,在与循旧保守势力的斗争中,提出了许多超越于前人的进步观点。李珥担忧国家的命运,向国王提出了改贡纳、改军籍、合并州县、庶民许通仕路等改革方案,谋求国家的安全和繁荣富强。李珥还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经国济世”的人才,对朝鲜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李珥哲学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朝鲜先进哲学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

万历十一年(1583年)上书14代国王朝鲜宣祖,提出“十万养兵”的建议。认为朝鲜轻视国防会招致北方女真族和南倭(日本)的侵略,要加强国防,建设常备兵的必要。

著作

著书 圣学辑要 击蒙要诀 东湖问答 小学集注 万言封事 箕子实记 经筵日记 醇言 人心道心说 金时习传 作品 西原乡约 海州乡药 社仓契约束 同居戒辞 学敎模范 海州隐屏精舍学规 约束 文献书院学规 自警文


参考资料

  1. 思想史视野中的东亚. [2019-03-08]. 
  2. 张伯伟. 中国诗学硏究. 辽海出版社. 2000. ISBN 978-7-80638-723-8. 
  3.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编辑部. 中国大百科全书: pt.1-2] 哲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